APP下载

基于闸门控制学说雀啄灸治疗慢性痛的机理探析

2017-04-04苏同生万兆新

陕西中医 2017年5期
关键词:触觉学说闸门

苏同生,强 军,万兆新

1.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2.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榆林719000)

基于闸门控制学说雀啄灸治疗慢性痛的机理探析

苏同生1,强 军2,万兆新1

1.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2.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榆林719000)

闸门控制学说是目前疼痛学说中较为推崇的学说之一,这一学说认为疼痛被感知时脊髓部位(相关节段、水平)有可以被调制的胶状质细胞发挥关键效应,而触觉、位置觉等感觉变化调制了胶状质细胞发挥了抑制疼痛的效应。基于闸门控制学说,雀啄灸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温热位置觉变化)是否可以通过调制脊髓节段的神经通路,起到更好的镇痛效果,有待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证明,本文就该问题做一探析。

国际疼痛研究室(IASP)将疼痛定义为: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1]。对其原理的认识有:型式学说;感觉相互作用学说;情感学说及闸门控制学说等四种。闸门控制学说是Melzack和Wall于1965年在Science 上提出(Pain mechanisms: a new theory)[2],是在型式学说等学说基础上产生的。闸门控制学说发表之后初期因忽视了感受器、神经纤维及脊髓背角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特异性反应而受到了许多责难,在经过多次修改之后,闸门学说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形成的观点是外周的伤害性信息通过细的无鞘神经C纤维和有鞘神经Aδ纤维传到脊髓,终止于脊髓的胶质即脊髓的闸门。

1 闸门学说下的慢性痛镇痛机制 有髓的Aδ纤维和无髓的C纤维是构成传递疼痛的主要纤维。其中Aδ纤维不仅传递疼痛,而且还传递一部分触觉和温觉;Aδ纤维传递的疼痛是传导速度快的锐痛也称为快痛,C纤维传递的疼痛为持续性的慢痛。同时其他感觉信息如触觉、位置觉由粗的Aβ纤维传导,这些纤维也终止于脊髓的闸门部位,粗纤维的感觉传入如触觉和震动觉“关闭”细纤维传入信息,即抑制细纤维的伤害性信息传入,这种“关闭”的结果在临床上产生的结果便是镇痛。

根据闸门学说,粗纤维冲动使闸门关闭,易于镇痛,细纤维冲动使闸门开放,易于致痛,即通过某种刺激引起粗纤维兴奋可以抑制慢性痛。有鞘的粗纤维(Aδ、Aβ)主要传导触觉、位置觉、震动觉、温度、压力、机械、快痛等感觉,产生这些感觉的刺激均能兴奋粗纤维,从而抑制传导慢性痛的C纤维。

2 灸法对慢性痛的影响 人的感觉对变化比对稳态更为敏感,因此动态的灸刺激应该比稳态的灸刺激更能被人体所察觉,雀啄灸就是一种典型的动态灸刺激。基于闸门控制学说,本课题团队提出假说:雀啄灸产生的移动热源的位置觉信息(由粗纤维传导)可以 “关闭”细纤维的信息传入,从而产生镇痛效应。从我们课题团队的初步临床试验[3]也证明了这一假说。

1965年以来积累的解剖学证据证实并扩展了胶状质细胞(SG细胞)作为闸门的主要中介站的假设[4]。胶状质可能是脊髓闸门机制的所在部位之一。胶状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来自粗纤维的轴突以及深层细胞的树突,并且胶状质形成了一个机能单位,在每一侧伸延达脊髓全长。胶状质细胞之间通过短纤维相互联系,并通过同侧的李氏束和横过至对侧脊髓的联合纤维,与远隔部位的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这样,整个脊髓两侧的胶状质便构成了一个高度特异化的,闭合的细胞系统,它们接受粗细纤维的传入,并能影响向脑投射的传递细胞的活动。因此,Melzack (1965)提出:胶状质作为一个脊髓闸门机构,可调制神经冲动由外周向脊髓传递细胞的传导。

闸门控制学说还认为驱动这些闸门的不仅是这些来自周围的各种传入的相互作用,而且高级中枢的下行控制也可以影响到闸门系统,说明患者的高级神经系统(包括意识、关注注意)所以在施灸过程中也发挥重要影响作用,是影响雀啄灸效用实现的重要方面。

雀啄灸疗法的是一种集热辐射、光及位置觉感受等为一体的综合效应,是一种可唤起位置觉变化的可被人们感知的一种方法[3],其中变化的位置觉感受是雀啄灸效应发挥的关键神经中枢机制。

艾灸热源刺激皮肤感受器吸收红外辐射,将热量渗透到机体较深部位,同时也为机体细胞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5],在艾条燃烧时,它的温度是刺激是产生疗效的至关重要的最基本因素,皮肤的温热效应是艾灸刺激的首要表现;雀啄灸的作用具有0.8~5.0 um的辐射热能谱[6]。

当神经纤维兴奋被大量的温度觉变化的兴奋信息所占用时也会将疼痛信息抑制。又或是艾灸刺激局部穴位后使相关的瞬时感受电位(TRP)通道激活,从而进一步抑制了疼痛的发生[7]。

3 刺激位置与镇痛效应 人体在无视觉感受情况下能感受离体热源的位置信息是靠自体反射作用的结果[2]。人体的每个反射弧都是通过固定的脊髓节段和周围神经来实现的,因此临床上我们依靠其反射的相应脊髓节段推断疾病的部位。当机体发生疼痛时,传递痛觉的神经纤维通过脊髓上传至中枢。闸门控制学说认为[2],脊髓交换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中脊髓这样的中转部分可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的胶状质细胞传递的信息可以调制。

在脊髓后角有着从躯体和内脏传来的大量信息,是内外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的重要关口,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登录窗口”,是躯体—内脏系统的第一个换元站和加工站。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从后角传入脊髓后,一方面向上传送到脑(脊髓的传导功能);更重要的方面经中间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连接,然后通过脊髓的前角传出到躯体的或内脏的效应器引起反应(脊髓的反射功能);传入信息在上下相邻脊髓节段传递,引起新的整合和反射。皮肤和内脏的传入神经参与脊髓的运动性和植物性反射,从皮肤和内脏来的传入纤维会聚到同一神经元上,这一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说明雀啄灸也可以用以治疗内脏痛。

4 刺激量与镇痛效应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生理学家E.H.韦伯教授在《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并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对于某种刺激,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原先的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

△I/I=k。△I:刚好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I: 原先的强度;K:韦伯常数,K值越小,表示该种感觉对差异越敏感。

人的感觉能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训练后,某些方面的感受性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加强人对粗神经纤维刺激的感知能力,可对抑制慢性痛有协同作用。

穴位的“热敏化”就是人体对刺激感知能力提高的表现。通过长时间的雀啄灸刺激,可强化人体对位置觉和热觉的感知能力,产生了热的感传、渗透等经气传导现象,从而对慢性痛的镇痛效果更加明显。

[1] 韩济生.神经科学纲要[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36.

[2] Melzack R,Wall PD.Pain mechanisms:a new theory[J]. Science,1965:150:971.

[3] 苏同生,强 军,万兆新,等.雀啄灸热源不同频率感受性差异30例比较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6):21.

[4] (加)梅尔扎克,(英)沃尔,王兆麟,等译.疼痛的挑战[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04.

[5] 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5(10):544-545.

[6] 钱存泽,钱 进,白耀辉.近红外仿灸仪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红外技术,1991,13(6):27.

[7] RomanovskyAA.Thermoregulation:some concepts have changed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thermoregulatory system[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07,292:37-46.

(收稿:2017-01-28)

慢性疼痛/针灸疗法 雀啄灸/治疗应用 @闸门控制学说

R245.81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5.049

猜你喜欢

触觉学说闸门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平面定轮钢闸门的制造工艺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食的触觉
把住医保基金水池闸门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