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蜜蜂白垩病防控技术建议规程

2017-04-04马兰婷王颖赵光栋胥保华郭兴启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处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

山东畜牧兽医 2017年11期
关键词:泰安白垩蜂场

马兰婷 王颖 赵光栋 胥保华 郭兴启*(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山东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处 山东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泰安)



山东省蜜蜂白垩病防控技术建议规程

马兰婷①王颖②赵光栋③胥保华①郭兴启③*(①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②山东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处 山东泰安 ③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泰安)

蜜蜂白垩病(Bee Chalkbrood Disease),又称石灰子病,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引起的一种顽固性真菌传染病,是目前危害我国养蜂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蜜蜂疾病之一。自2016年以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创新团队对全省17地市127家蜂场的蜜蜂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蜜蜂白垩病严重制约山东省蜜蜂产业的发展,大部分蜂场均面临白垩病的威胁,特别是日照、泰安、济南等地区,白垩病的发病率均在60%以上,给当地蜂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尽管白垩病对养蜂业危害严重,但至今未有规范的防控技术规程。根据白垩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蜜蜂白垩病综合防控技术建议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旨在为今后逐步实现蜜蜂白垩病预防、控制和治疗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技术参考。

1 蜜蜂白垩病及其发病规律

蜜蜂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蜜蜂传染性疾病。白垩病多发于西方蜜蜂工蜂和雄蜂幼虫,又以4~5日龄工蜂幼虫及3~4日龄雄蜂幼虫最易感染此病。

1.1 传播途径 蜜蜂白垩病主要通过蜜蜂球囊菌的孢子侵染幼虫,食物传播(例如幼虫吞食感染蜜蜂球囊菌孢子的花粉)、水源传播、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例如蜂农饲养管理中随意调换蜂脾、使用蜂具等)和媒介动物传播(例如经携带病原菌的盗蜂、迷巢工蜂、蜂螨或老鼠等媒介动物传播等)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1.2 流行特点 蜜蜂白垩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春末夏初,气候多雨潮湿、气温不稳时。另外,养蜂蜂场地势低洼、潮湿、阳光不足,蜂箱内部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或恰遇连阴雨天或巢内本身湿度过大时,白垩病病情加重。一般而言,山东地区蜜蜂白垩病一般从早春2月底、3月上旬开始零星出现,4~5月病势较重,槐花、荆条流蜜期内病势渐轻,8月初开始再度复发。

2 诊断方法

2.1 症状诊断 患白垩病的幼虫一般在封盖后前两天或预蛹期内死亡。虫体肿胀、长满白毛;箱底、巢门前可见有呈块状、体表变灰白色或黑绿色样的虫尸。患病蜂群内出现插花子脾,蜂龄比例失调,群势发展缓慢。

2.2 显微镜诊断 从蜂群中挑取疑患白垩病死亡蜜蜂幼虫尸体,粉碎(或匀浆)后取少许于载玻片上,加1滴无菌水、1滴乳酸棉蓝液,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放大400倍),若发现有具横膈膜、白色分枝状菌丝,末端膨大呈圆球形黑色子实体,或孢子球内多个椭圆形孢子者,可确诊。

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提取疑似病蜂的DNA,利用特异性引物ASCU: GCTAGGTGCCCCTAAACAAGGC和ASCD:ACTAGAGCGAAAGACAAAGCC,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系为:10×EasyTaq Buffer,2.5µl;dNTP mixture (10mM),1µl;引物ASCU(10µM),1µl;引物ASCD(10µM),1µl;DNA样品,1µl;Ex Taq DNA聚合酶,0.25µl;ddH2O,18.25µl。PCR反应程序为:94℃ 10min,包括40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4℃ 40s,55℃40s,72℃ 40s,最后72℃ 10min。PCR反应产物利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检测。在阴性对照不出现条带的情况下,如某一被检样品扩增产物的DNA条带与阳性对照大小一致,则该被检样品判定为阳性。

3 防治原则

3.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白垩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白垩病的发生规律,以加强蜂群饲养管理为主,辅以物理防治和合理地使用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白垩病的危害。

3.2 选择适宜时期进行防治 应根据蜜蜂白垩病流行特点,从春繁伊始做好白垩病预防工作,包括制定并严格执行蜂场白垩病防疫制度,提前做好蜜蜂饲料、蜂脾及蜂机具消毒灭菌、蜂群保温等工作,发现蜂群开始零星发生白垩病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

3.3 安全合理用药 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选用对蜜蜂安全、低毒、低残留药物,优先选用中草药防治白垩病,并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

4 预防措施

4.1 严格检疫 饲养无白垩病病原的健康蜂群,做到不从患白垩病蜂场购买蜂群或种蜂王,不到白垩病严重发生区放蜂,不使用来历不明和受白垩病病原菌污染的蜂花粉、人工代用花粉或糖蜜等蜜蜂饲料。

4.2 加强蜂群饲养管理 (1)蜂场选址: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干燥、空气流动的地方放蜂;蜂箱垫高(离地10 cm以上);保持蜂场场地卫生,及时清理蜂场内的杂草、落叶等杂物。为蜂群创造清爽适宜的小气候条件。(2)饲养强群:调查结果发现,凡是蜂群内饲料不足、群势偏弱的蜂群,在白垩病流行季节易感染该病。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保持强群饲养,根据蜂群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弱群并入强群、无王群并入有王群,或保留优良、健壮、繁殖力强的蜂王,淘汰老、劣、伤、残或受精不良蜂王等措施,适时合理合并蜂群。同时,供应蜂群优质充足的饲料,保证蜂群在恢复期和减弱期内蜂多于脾、在发展期和分蜂期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以增强蜂群自身调节巢内温湿小气候、清理巢房的能力,有效提高蜂群对白垩病的抵抗力。(3)选用抗病品种:引进抗白垩病的种王,或从本场选用抗白垩病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和雄蜂后进行换王,逐渐增强蜂群对白垩病的抵抗能力。(4)做好蜂群保温、遮雨工作:蜂群恢复期内要做好蜂群保温工作,在蜂箱外部、箱内空隙处及副盖上加保温物,提高蜂箱保温能力。保证蜂箱箱体(特别是箱盖)结构完整,及时填补好蜂箱缝隙,以防止在雨天漏雨造成箱内潮湿、蜂箱腐烂。

5 治疗方案

5.1 病群管理 蜂群发生白垩病后,立即囚王,做到不加脾或少加脾,促使工蜂清理蜂房中病虫;待子出完后将群内的脾全部抽出换上无病群的子脾和蜜脾,并及时用抗病蜂王替换发生患病蜂群蜂王。

5.2 消毒 (1)蜂场消毒:定期用质量分数为10%的漂白粉溶液或生石灰泼洒蜂场及周边,以杀灭蜂场及周边的病原孢子。(2)蜂机具消毒:对蜂扫、起刮刀、蜂箱等蜂机具进行定期消毒,对从轻度患病蜂群换下的蜂箱、蜂脾用2份甲醛兑入1份高锰酸钾密闭熏蒸,或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4h,严格消毒后再使用。(3)饲料消毒:必须使用混有白垩病病原菌或来源不明的蜂花粉、代用花粉等饲料时,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或辐照处理(辐照剂量不低于7.0Kgy)后使用。

5.3 幼虫尸体及重病群蜂脾的处理 蜂箱内外患白垩病死亡的幼虫尸体,以及重病群撤换下的蜂脾不得随意丢弃,应当将其运送至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没有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处理条件的蜂场应在远离蜂场处进行深埋处理,深埋前必须进行消毒、焚烧等措施。

5.4 药物治疗 (1)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以下方法:①制霉菌素,按照GB/T 19168执行;②金银花、红花、黄连、大青叶、苦参各15g,大黄、甘草各10g,煎成药汁500ml,加入500ml的1:1糖浆中,混匀,每群每天喂100ml,连续喂 3~5d。(2)用制霉素10万IU对蜂群喷雾或饲喂。隔日治疗1次,连续5~7次为一疗程。

[1] Lumbsch HT, Huhndorf SM, eds. Outline of Ascomycota [J]. Myconet, 2007, 13: 1- 58.

[2] 杜桃柱, 姜玉锁. 蜜蜂病敌害防治大全[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 邵瑞宜, 王丽华, 赵安法等. 蜜蜂白垩病病原观察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版), 1997(3):345-348.

[4] 余林生, 孟祥金, 吴树生等. 蜜蜂白垩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的研究[J]. 养蜂科技, 1999(3):4-7.

[5] 董文滨, 刘锋, 李肖等. 不同辐照剂量对蜂球囊菌杀灭效果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 2015, 42(4):1021-1027.

[6] 余林生, 孟祥金. 蜜蜂白垩病的病原和防治技术研究[J]. 中国兽医科学, 1999(12): 6-8.

[7] 宋战昀, 冯新, 刘金华等. 蜜蜂白垩病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 蜜蜂杂志, 2009, 29(10).

S898.1+37

C

1007-1733(2017)11-0065-02

(2017–07–10)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创新团队(SDAIT-24-04)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泰安白垩蜂场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泰安杂记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泰安无性系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步研究
治白垩病良方
简谈泰安铁通计费数据采集机的使用及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