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探析

2017-04-04陆永辉

世界中医药 2017年3期
关键词:主症经脉症候

陆永辉 黄 毅

(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91; 2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20)

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探析

陆永辉1黄 毅2

(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91; 2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20)

通过王居易教授提出“经络缝隙”理论,强调经络气化是经络的重要功能;阐述三阳三阴开、阖、枢的经络气化;提出“症候结构”理论,阐明“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含义与临床意义,明确“是动”“是主”与“症候结构”的关系;发展经络诊察方法;选择治疗经脉与配穴等诸方面,探析了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

针灸;经络辨证;诊疗体系;学术思想;名老中医经验

王居易教授,1937年生,现为北京中医药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王居易名医传承工作站指导老师。曾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主任,《中国针灸》杂志主编,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院长。王教授通过50余年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思考以及临床经验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学验俱丰。由于他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医经典,可追溯,可溯源,直观真实地再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代针灸临床的本来面目,深受海内外针灸医师的青睐。特别是近年出版了中文版《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1],而《王居易经络医学讲演录》[2]以英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出版,更是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现对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作一简要探析。期希崇经典做临床,在临床应用中广大发扬。

1 强调经络气化功能

1.1 提出经络“缝隙”理论 王居易教授认为,《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些论述表明经络联络体表内外脏腑肢体,运行气血,渗灌脏腑肢节。《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说明经脉伏行于皮肉筋骨脉之间的空隙、内脏膜间的缝隙,即所有组织中间的缝隙。正是这些“缝隙”连结,才能沟通人体的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渗灌津液,营养皮肉筋骨、脏腑器官,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3]。王教授认为《灵枢》概括了经络连接沟通和运行灌渗气血津液的功能,是实现人体新陈代谢的完整系统。经络是一个解剖-生理范畴的概念,不是人体单一的解剖学概念。正如王教授常说的“五脏育精而主命,经络灌渗而主生”。

1.2 强调经络气化化解功能 王居易教授认为,对经络的认识不能只关注到经络的体表走向,以及体表与脏腑的连接,更应注意到经络的气化功能。因为经络气化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经络系统的气化功能是人体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是“经络缝隙”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转运、灌渗、转化,从而实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存过程,即人体的“新陈代谢”的调控过程。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过程都是气化过程,当人体气化过程出现障碍的时候,人体的生理病理一定会有所变化,其经络会出现异常[3]。王居易教授认为,因各种致病因素,通过经络通道的传变,脏腑和五官九窍等器官,出现诸多病症;反之,通过经络通道,这些病理变化也会在经络上有所反映。另外,经络的气化也包括经络的化解功能,即经络通过对气血的调节,使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不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从而避免产生病理变化,即经络调控可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如出现病症,可通过调整经络的方法,使之缓解或恢复正常。

2 阐述“六经开、阖、枢”理论

2.1 渊源六经开、阖、枢理论 王居易教授认为六经称谓来源于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因为太阳为三阳之表,故太阳为开;阳明为三阳之里,故阳明为阖;少阳为三阳之半表半里,出入之枢纽,故少阳为枢。太阴为三阴之表,故太阴为开;厥阴为三阴之里,故厥阴为为阖;少阴居太阴厥阴之间,出入之枢纽,故少阴为枢。王教授认为六经的开、阖、枢理论揭示了脏腑经络之中,进行着气血津液营卫的气化过程。六经外接六气,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气则为风、寒、火、热、燥、湿六气,相互之间存在着相感、相通、相因的运动变化规律[4]。开阖枢的关系就决定了三阴和三阳之间递进与传变关系。例如外感的六邪,多从太阳开始;而如果寒邪直中三阴,首先就是太阴。这些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阐述六经开、阖、枢的气化功能 王居易教授总结了六经开、阖、枢的气化功能,认为太阳经主寒,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主腠理开闭,营血运行,具有解表散寒,升阳温阳的功能;阳明经主燥,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经大肠经相连,主水谷腐化,糟粕传输,具有护养胃气,温养肌肤的功能;少阳经主风,足少阳胆经与手少三焦经相连,主中正洁净,气机转枢,具有清泄郁热,调畅气机的功能。太阴经主湿,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连,主水湿运行,水液输布,具有化湿利水,调气行气的功能;少阴经主火,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连,主鼓动元气,温化心阳,具有通阳泄火,疏通阴络的功能;厥阴经主风,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主阴血储存,津液流通,具有养血调经,育阴安神的功能[4]。王教授指出,经络内连脏腑,对人体发挥着调虚实,决死生的作用。所以,深刻领会三阳三阴经开、阖、枢气化化解功能,对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极具重要意义。

3 阐明“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含义

3.1 阐明“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含义 王居易教授认为,《黄帝内经》:“是动则病……”表明了经脉变动与异常会出现一系列病候,即“是动”病候理论说明,任何病候或证候的出现,会伴有经脉的异常。《黄帝内经》:“是主所生病者……”表明了本经所主治的病候,即“是主”病候理论说明,每条经脉都有其特定的主治范围[5]。王教授指出,《黄帝内经》指出了经脉不仅是疾病的反应系统,而且也是疾病的治疗系统。“是动”和“是主”的经脉病候理论,揭示了经脉具有反应疾病、治疗疾病的2种作用。如此可以在症状上将患者的症候病机判定属于何脏腑何经络,明确经络辨证治疗该症候病证。

3.2 “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临床意义 王居易教授强调许多病候分别属于不同经脉的主病与主治范围,因此,掌握经脉的主病与主治范围,为临床选经配穴提供根据。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病候,其反应经脉和治疗经脉,有时并不是同一个经脉系统,易把反应经脉和治疗经脉混同起来,盲目地针刺变动经脉的穴位和反应点,贻误病情。因此,临床上只有结合“六经开、阖、枢”的经脉气化理论,正确区分疾病的反应经脉和疾病的治疗经脉,掌握其主治范围,确定标本先后的治疗原则,才能比较准确地进行选经配穴。王教授认为,认真研究“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经脉病候理论,对于掌握经络辨证论治方法,提高针灸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提出“症候结构”理论

4.1 提出“症候结构”理论 王居易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症候结构”理论,认为证的外在形式就是“症候结构”,证在发生的原因、性质、变化规律上具有比较稳定的特性,即彼此有内在联系、相对稳定的一组症候[6]。王教授指出,中医临床认识疾病、判断治疗效果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对“症候”“症候结构”的运动变化规律观察总结。

4.2 解析“症候结构”理论 王居易教授通过对“症候结构”的临床实践观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症候结构理论”,认为症候结构应从分析主症及与主症相关的症状入手。主症是主要痛苦的症状,是症候结构的核心,主要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与主症发生关联的症候有3种:第一是与主症有直接因果相关的症候;其次是与主症有关联的症候;第三是与主症并列的症候。主症与主症相关的症候共同组成“症候结构”[7]。王教授认为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要痛苦症状及主要临床表现确定患者的“症候结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针灸医师通过四诊可以很快明确患者的“症候结构”。

4.3 指出“症候结构”与“是动” “是主”的关系,王居易教授认为,对于《灵枢·经脉》所叙述的十二经的“是动”“是主”病候,针灸医师必须要熟知,这样可以通过“症候结构”将患者的证候判定属于何脏腑何经络。因此,在临床上必须找出患者的主症,一旦主症明确,那么相关“症候结构”就容易被确认;“症候结构”被确认,“是动则病”的变动异常经脉就可以被认知了,“是主所生病”的主治经脉也易被选择。最主要的是做好“症候结构”与“是动则病”的变动异常经脉的对接;“症候结构”与“是主所生病”的主治经脉的对接。如果通过经脉诊察确认变动异常经脉和“症候结构”能够直接对接,这是最容易被理解和掌握的。王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确认,患者的病变在其经络上必然会出现异常,留下痕迹。所以,通过经络诊察方法可以发现主症、相关症候与经络的关系,进一步寻找“症候结构”与“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症候之间的关系,才能上升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5 发展《黄帝内经》经络诊察方法

王居易教授认为,察经是指在分析临床病候的基础上,对有关经脉和穴位进行检查诊察,以发现异常的变动经脉,是针灸分析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8]。《灵枢·刺节真邪论》:“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王教授把《黄帝内经》中许多诊察经络的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为审(视)、切(候)、循(推)、按(弹)、扪(抚)5种[9-10]。例如循(推)法,用拇指指腹循十二经循推患者向心至肘膝(颊、项)部,辨别其皮下组织可能出现过敏性疼痛、胀满、迟钝等变化反应,判断经脉的异常。如经络异常,皮下循推会感知局部肌肉紧张度增高,松软塌陷,分辨出结节、结块、结络、脆络,以及滞涩、光滑、粘连、分离等变化。经络诊察方法可以为临床辨别经络虚实寒热提供依据,减少主观推断偏差。但是,王教授认为异常经脉与临床病候的联系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即其反应经脉和治疗经脉,有时并不是同一个经脉系统,对这种不一致,反映出了中医经络气化、疾病传变的深刻性,临床当详查细审。

6 选择治疗经脉与配穴

王居易教授强调,通过经络诊察,发现变动经脉,是临床“辨经”的基础。以临床“症候结构”为线索,以“是动”经脉、“是主”经脉为依据,为经络辨证选经配穴提供客观依据。王教授总结出许多种选经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选择病变经脉本经;二是选择表里经;三是选择同名经;四是选择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的经脉;五是选择奇经八脉[11]。例如选择病变经脉本经作为治疗经脉,王教授认为针对一些病史短、病情轻、病候单一的疾病,“症候结构”主症与病变经脉完全对接,而非其他经脉脏腑影响所致,所以选择病变经脉本经作为治疗经脉,治疗更有针对性。以调整手太阴肺经为例,太渊配尺泽,原穴与合穴配伍,补本经气虚,用于肺气虚之证。再如选择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的经脉作为治疗经脉,王教授认为经络诊察时经络的异常反应,根据变动经脉,病史和“症候结构”主症,某一个脏腑的功能异常是由于另一个脏腑的功能异常引起的。可以依据“五输穴”阴经的木出井,火溜荥,土注俞,金行经,水入合;阳经的金出井,水溜荥,木注俞,君火过原,相火行经,土入合。应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选经配穴。如肝实证,肝木生心火,肝木是母,心火是子,不直接泻肝,而泻肝木所生的心火,针刺大陵;若母子同为实火,需要母子同泻,如心肝火盛,针刺行间、大陵。

综上所述,王居易教授不仅重视经络连接沟通运行功能,更强调经络气化化解功能;通过阐述“六经的开、阖、枢”理论,明确了三阴三阳经脉的“开、阖、枢”的气化化解功能;阐明经脉既是疾病的反应系统,也是疾病的治疗系统;明确“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含义;进一步提出了“症候结构”理论以及“症候结构”与“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关系;临床以“是动则病”的异常变动经脉对接“症候结构”,以“是主所生病者”主治经脉选择治疗经脉。王教授临床五十年来不断研读《黄帝内经》,根据《黄帝内经》物理检查诊察经脉的这种原创方法,结合长期临床验证,不断补充发展在人体自身上寻找各种异常变动经脉病理变化的证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同时,王教授认为腧穴是分布在皮脉肉筋骨的缝隙、边缘中,因此取穴一定要寻摸穴位[12];而针刺必明气血流注不息,经络交错有致,临床应详审持针、压手之配合,手法分清提插、捻转、弹拨、刮压之宜,务使气血相随,虚实平复,阴平阳秘[13]。这些形成了王居易教授独特的针灸经络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它根植于中医《黄帝内经》《难经》经典,不断接近和归回于二千年前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本来面目,深受崇尚原创思维,追寻传统中医学本源的国内外学者的推崇。王居易教授针灸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与学术思想,对丰富针灸治疗学理论、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极具重要意义。

[1]王居易.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5.

[2]王居易.Applied Channel Theory In Chinese Medicine—Wang Ju-Yi′s Lectures on Channel Therapeutics(王居易经络医学讲演录)[M].USA Seattle:Published by Eastland Press,Inc.2008.

[3]王居易.“认祖寻根”是培育构建经络医学理论的源泉和坚实的基础[J].北京中医药,2013,32(10):723-727.

[4]王居易.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1996,16(3):51-53.

[5]王居易.经络病候初探—关于是动所生病候的认识[J].中医杂志,1988,29(4):10-12.

[6]王居易.试论症候、症候结构与中医理论的关系[J].北京中医,1983,2(2):19-21.

[7]周炜,王居易.王居易症候结构理论解析[J].北京中医药,2013,32(6):439-440.

[8]王居易.谈谈针灸治疗学的辨证特点[J].北京中医,1984,3(4):24-26.

[9]王居易,王丽平.认识经络调整经络呵护经络—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核心[J].中国针灸,2011,31(4):329-332.

[10]於堃,王居易.王居易经脉诊察辨别经络虚实[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10):25-26.

[11]於堃.王居易老师选经理论及临床应用[A].首届王居易经络医学研讨会[C].北京,2013:135-140.

[12]周炜,王丽平,王居易.王居易对腧穴结构的论述及临床意义[J].北京中医药,2010,29(7):510-511.

[13]王居易.毫针手法医话[J].北京中医药,1986,5(5):56.

(2016-03-07收稿 责任编辑:白桦)

Professor Wang Juyi′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Differentiation Diagnosis-treatment System and His Academic Thoughts

Lu Yonghui1,Huang Yi2

(1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Department,XiyuanHospitalof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91,China; 2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Department,BeijingChaoyangDistrict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0,China)

Professor Wang Juyi proposed that meridians are “Muscle divisions” to indicate the crevices between all of the different viscera and tissues in the body and qi transform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meridian,to expound three Yin′s and three Yang′s meridian function of opening-closing-regulating. He put forward “symptoms-structure” theory to set forth that the meaning of “meridian-changes of diseases” and “meridian-indication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ptoms-structure” and “meridian-changes of diseases” “meridian-indication”. Prof. Wang developed the methods of meridian diagnosis to elect the meridian and acupoints to treat diseases,etc. This paper is to analysis Professor Wang Juyi′s academic thoughts an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differentiation diagnosis-treatment system.

Acupunctur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differentiation; Diagnosis-treatment system; Academic thoughts;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experience

陆永辉(1964.07—),男,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灵枢》经典刺法治疗运动、消化系统疾病,E-mail:yhlu2008@sina.com

R246

B

10.3969/j.issn.1673-7202.2017.03.034

猜你喜欢

主症经脉症候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