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林县清水鸭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4-04罗炳荣

兽医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鸭肉清水养殖户

罗炳荣

(田林县利周清水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广西田林 533300)

田林县清水鸭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罗炳荣

(田林县利周清水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广西田林 533300)

清水鸭,顾名思义是传统放养在原生态,没有污染的江、河水域里而出栏的商品肉鸭。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现在全乡饲养清水鸭的养殖户己达200多户,常年商品鸭存栏量75000多羽,年出栏商品鸭可达100000多羽,年产值500多万元。蛋鸭存栏量2000多羽,年产鸭蛋2500多kg,年总产值可达200多万元。在利周饲养清水鸭己成为全乡广大养殖户的主要经济产业,目前全乡9个村81个自然屯己有7个村48个自然屯饲养清水鸭。

清水鸭;养殖;产业

1 田林县清水鸭养殖产业现状

为准确把握田林县清水鸭特色产业形势,科学指导清水鸭产业发展,2016年笔者对田林县十四个乡镇的肉鸭生产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l4个乡镇、18个村,实地查看了80个散养户、36个规模场,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当前的清水鸭生产形势,对全县清水鸭产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思路。

2 田林县清水鸭生产形势

(1)标准化规模养殖已成为田林县清水鸭产业主导模式。调查发现,标准化规模养殖正呈加快扩张发展态势,并逐步成为田林县清水鸭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调查的18个村中,年出栏500羽以上的清水鸭规模养殖户97户,去年出栏清水鸭77600羽,占清水鸭出栏总量的51.49%。其中年出栏1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1户,较去年同期增长31%。

(2)规模养殖发展量不能同步弥补散养退出量。虽然近年来规模养殖发展很快,但是散养退出更快,导致规模养殖的发展量暂时不能有效足量补充散养的退出量。从养殖户看,调查的18个村去年减少养殖户45户,而同期仅增加规模养殖户18户。从养殖户退出的养殖量看,45个散养户减少退出清水鸭养殖22500羽,而同期规模养殖户增加的养殖量为14400羽。据田林县利周清水鸭养殖专业合作社资料,2012年全县清水鸭散养户减少近200户,而仅增加年出栏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9户。调查还发现,当前的清水鸭养殖户退出不仅仅是散养户退出,一些中小规模养殖户也有退出养殖的趋势。

(3)清水鸭价格稳步提高且维持合理利润。今年春节以后,清水鸭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最近两个月逐步趋于稳定。当前的活鸭均价为32元(公斤价,下同),较节前上涨6元/kg;鸭肉均价为40元,比节前上涨30%。与去年同期比,活鸭价格上涨41%鸭肉价格上涨35%。当前的鸭粮比为2:1,出栏肉鸭每只平均获利在20~30元左右。养殖户普遍反映,没有正常利润就不会从事清水鸭养殖。保持稳定合理的利润,是一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4)清水鸭市场销售出现多元化变化趋势。目前我县各地清水鸭平均收购价为32元/kg,贵州鸭为21元左右。由于差价缩小,运输费用增加,活鸭调运利润降低,一些贩运户不愿再做活鸭贩运工作。二是外销形式呈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外销市场呈现多元化,已由过去主要外销百色市场逐步转向为开拓全国市场,特别是外销贵州、南宁等地活鸭量在逐年增大。目前,田林销往贵州、百色的肉鸭占到全县外销肉鸭量的20%以上。第二,外销产品呈现多元化,已由过去主要外销活鸭逐步转向为鸭肉品、加工制品等多元化品种发展,特别是冷鲜肉销售量逐年增大

3 田林县清水鸭产业发展趋势

(1)禽肉仍为肉类消费主体,且有很大发展潜力。田林县清水鸭产业发展还有很大市场空间,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积极因素:第一,从肉类消费构成看,禽肉消费是全县肉类消费的主体。据调查,城乡居民对鸭肉消费有明显偏好现象,80%以上的调查户认为“无肉不成席”,鸭肉消费占全县肉类消费量的80%以上。第二,从肉类消费需求看,鸭肉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鸭肉需求成刚性增长。另一方面,肉类供求状况发生变化。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原来的“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鸭肉供需变化较大,这也是导致当前清水鸭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养殖结构不断优化,清水鸭生产更加稳健。每一次市场价格波动,都是清水鸭产业发展的重新洗牌。散养户加快退出,规模场迅速发展;清水鸭生产弱势地区逐步退出,优势地区稳定发展。清水鸭价格波动对鸭肉市场供应的负面影响明显减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清水鸭生产更加稳健。

(3)养殖方式持续转变,产业发展走向成熟。调查发现,田林县利周清水鸭产业已经进入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养殖方式转变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一是由分散饲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转变。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生活环境的整洁化,特别是大量农民进城打工,部分农民不再把养鸭当成零存整取的副业,养鸭生产出现结构性变化。加上养鸭业的疫病风险、市场风险,部分散养户退出了养鸭业。而一部分养殖大户看到清水鸭养殖的广阔前景,特别是田林县林下养殖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激励,各乡镇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加快了规模养殖发展。

(4)生产调控更加有效,市场供应逐趋稳定。随着清水鸭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由养殖弱势地区向优势地区聚集,由竞争力差的散小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场聚集,由养殖、加工、销售链条分割的各环节流动向产加销一体化企业聚集,清水鸭生产调控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活鸭市场供应逐步走向均衡稳定。一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正在有效发挥市场稳定作用。调查发现,散养户已呈不可逆转退出,标准化规模养殖逐渐上升成为清水鸭生产的市场主体,增强了稳定清水鸭生产和市场供应能力。二是冷鲜肉销售正在促进现代屠宰企业以适度肉品储销稳定市场。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冷鲜肉消费量正在逐年递增,特别是城镇居民、年轻消费群体对冷鲜肉消费已经出现偏好现象,我县肉类消费将逐步由现宰现卖的鲜肉消费和经过低温处理的健康冷鲜肉消费转变。

4 促进清水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1)建立稳定的清水鸭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利周清水鸭”产业发展已经具备量大质优的良好基础,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一是要多渠道增加对清水鸭产业发展的投入。发挥国家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个人和外资对清水鸭产业的投入,建立对清水鸭产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优化清水鸭产业发展环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四化两型”建设的要求,把清水鸭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清水鸭养殖用地困难,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各级要成立清水鸭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清水鸭生产工作的组织协调。

(2)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是清水鸭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稳定清水鸭市场供应,防止清水鸭价格频繁波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一是要突出科学规划。要充分结合各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发展基础,调整清水鸭养殖区域布局,推动规模养殖由城郊区向农区转移,由平原区向丘山区转移,由人口密集区向人口居住稀疏区转移。二是要突出适度规模。要逐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散饲养、小规模饲养生产格局,鼓励和支持分散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建设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三是要突出健康养殖。要以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主体,大规模开展清水鸭健康养殖场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清水鸭健康养殖基地。要切实落实规模养殖场设施改造、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规范清水鸭养殖行为。

(3)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清水鸭疫病防控机制。当前清水鸭疫情的流行强度虽然明显减弱,发病频次大幅降低,但是动物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养殖户对疫情影响的担心仍然没有消除。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机制,保障养殖安全。一是要加强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要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官方兽医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乡镇动物防疫员队伍,乡镇动物防疫员的人员经费和履行动物防疫职能的公用经费要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二是要加强动物疫病诊断和防控能力建设。要加强各级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和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完善疫情测报、流行病学研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使其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预警预报中心、应急协调中心和防控检测技术研发中心。三是要规范清水鸭防疫检疫行为。要根据规模养殖发展的新特点,强化养殖场的自我防疫意识和防疫责任,实行规模养殖场按免疫工作规程自我免疫,动物防疫机构对规模养殖场要定期进行清水鸭免疫和免疫抗体水平检查,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要积极稳步推进疫病净源计划,从种鸭场和新建规模养殖场开始严格执行市场准人安全标准,从种源系统、规模养殖系统抓好疫病防控工作。凡不符合防疫条件的养殖场及其染疫种鸭坚决淘汰,逐步实现清水鸭无疫化养殖。

[1] 袁成发,陶生荣.野鸭养殖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6):261.

猜你喜欢

鸭肉清水养殖户
只为清水润万家
抱怨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清水一盏可供莲
鸭肉咋吃
吃鸭肉的宜与忌
夏天最适合去火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