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猪伪狂犬病引起腹泻的防控
2017-04-04李伦碧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
李伦碧/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
乳猪伪狂犬病引起腹泻的防控
李伦碧/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
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d亚科中的猪疱疹病毒I型所引起猪感染的一种以发热、腹泻和脑脊髓炎为主症的急性传染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通过使用疫苗和相应的鉴别诊断方法,已很好控制或净化了该病。但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该病仍频繁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对乳猪伪狂犬病引起腹泻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心得论述如下。
一、伪狂犬病的历史和现状
伪狂犬病是一种老病,1931年诊断出来,现在基本上能控制。伪狂犬病最早发现于牛,类似狂犬病。后来利用TK/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和gEELISA鉴别诊断方法,检出和淘汰野毒感染猪,逐步建立了伪狂犬病阴性猪群。欧美发达国家根除了家猪的伪狂犬病。野猪是潜在的传染源。我国大型种猪场伪狂犬病净化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二、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
1.临床表现。乳猪在出生后1~3 d发病,主要是腹泻,最早可在1日龄发病腹泻。病乳猪临床症状为肌肉震颤、精神沉郁、吮乳无力、流涎、眼睑水肿共济失调、呕吐、水样腹泻、消瘦,黄色稀粥样粪便,无恶臭味,无过多气泡,无血液和粘膜。与传染性胃肠炎样水样腹泻不同, 呕吐物为黄白色凝乳块与胃液, 腹泻前多呕吐,腹泻开始呕吐停止。发病1~2 d后,病猪口吐白沫、磨牙、呆立或盲目行走,抽搐、癫痫、角弓反张,最后死亡,往往全窝无一幸免,病程约4~5 d。
2.流行病学特征。患病猪腹泻在乳猪哺乳阶段,发病率为50%~100%。按病毒性腹泻或细菌性腹泻治疗无明显效果,死亡率达到80%~100%。其他没有感染的乳猪均不发生腹泻,产房卫生管理与平时相同,找不到相关原因,同样也找不到外源性疾病传入的迹象。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多发。免疫猪群发生。
三、伪狂犬病流行的原因分析
主要是大部分猪场没有严格消毒、控制人员流动,忽略了生物安全问题,导致病原侵入。同时也不能确定抗体水平高低与临床发病之间的关系,因为没有对发病猪发病前后的抗体进行检测,所以导致此病的流行。发病猪群紧急接种伪狂犬病疫苗后,能得到控制。如果猪群有圆环病毒感染,会影响伪狂犬病疫苗再次免疫效果。
四、剖检特征
大、小肠黏膜轻微至中度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内容物呈稀粥样黄白色,无恶臭味,肠黏膜皱褶减少,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或轻度出血,胆囊萎缩或肿大内无胆汁;肾脏肿大,包膜不易剥离,肾上腺双侧性肿大;心肌松软色淡,其它脏器未有病变。
五、治疗效果
一旦发现疑似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乳猪腹泻,使用猪用转移因子10头/支+猪伪狂犬病疫苗 1 头份注射,同时内服补液盐防脱水和酸中毒。治痊率可达95%以上。
六、防控措施
1.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免疫、抗体监测,严格免疫接种的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质量,后备种母猪在基础免疫后配种前一个月再肌肉注射1头份;妊娠母猪产前30 d肌肉注射1头份;公猪每半年肌肉注射1头份;仔猪出生24~48 h内要滴鼻免疫0.5 ~1 头份,而不是肌肉注射,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5~6周龄时肌肉注射1头份,当地有疫病流行的猪场仔猪应在11~12周龄时加强免疫1次。同时注意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
2.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人员与车辆往来,猪场内人员不准串栏,用具要严格分开。加强日常消毒工作,猪场内不能混养其他动物。圈舍保证合适的温度与湿度,尤其是产仔房及仔猪保温间;注意怀孕母猪的管理,对怀孕后期要保障足够营养,通过改善管理提高猪群整体健康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疫苗抗体水平检测,对疫苗抗体水平低下的个体或滴度参差不齐的群体予以补针,确保猪群有较高的抗体水平,避免本病发生,有效控制疫情。
3.隔离消毒。首先把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及时隔离,严格消毒被其污染的圈舍和场地,防止病原扩散。
4.对症治疗。对发病猪尽早补充水分、电解质和多维,防止酸中毒。卵黄抗体制品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要正确应用。微生态制剂,保证肠道健康,含有乳酸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改善腹泻后紊乱的肠道微生物区系;还可使用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寡糖、黄芪多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