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班制”实践中的问题综述与应对策略思考

2017-04-04赵守拙

今日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选科走班制学期

赵守拙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于强调时间、课程、学生的固定和统一,很难为灵活性较高的课程体系提供服务。在强调以生为本、个性化教育的今天,改进这种过于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1]有人甚至认为:正是由于选课制、走班制等课程实施制度,最终成就了美国教育的高质量,从而培养出了那么多创造性人才和行业精英。[2]自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走班制”也同样受到了我国课程专家的推崇。但因各种原因,国内普通高中的走班一直只停留在数量极少的“兴趣班、特长班、竞赛班”或者短时成立的培优、补差班上(这种走班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行政班仍是高中教学最稳定的基本单位。

自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作为深化课改的实验区,沪、浙两地的高中,在“走班制”上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中浙江高中走班学习的学生比例更高,产生的新问题、新困惑也最具代表性。近两年来,多家媒体对这一教育热点进行了关注和探讨。笔者对这些文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走班现状、出现的典型问题及原因、解决策略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实验区的应然:走班教学已成常态

从心态上看,尽管很多高中学校和教师并不否认走班制对学生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又不希望从自己开始。习惯了稳定的行政班教学突然改成了选课走班制,学校和教师都感到很不适应,甚至将遇到的困惑放大成为对深化课改的抱怨。既然很不情愿,实验区高中为什么还必须走班?而且浙江还走得这么彻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次课改触及了高中教育的关键点:高考模式和高校招生政策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2014 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规定,浙江、上海两省市自2017 年起率先采用“3+3”模式的高考改革,即除了语数外三门学科以外,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从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中自由选择三科参加高考。这样,上海市的“6选3”有了20种学科组合;浙江省结合省情,把技术也纳入备选学科中,由此衍生出了多达35种选科组合。但浙江省内绝大多数普通高中的规模为10—15个教学班。由此,一般学校除了物化生、政史地等少数组合可以组成三科完全相同的行政班外,其他组合基本都要选科走班。还有一种情况,学生也必须走班:《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规定,必修和选修科目可参加两次考试,取最高等级计入。这样,在第一次考试中自认为发挥不理想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下一次重考。2016年10月全省每门学科重考学生比例近30%。这些重修学生在第一次考试后,必然也要走班上课。

综合而言,即使按照方案的最低要求,浙江各校也应有的走班形式包括:高一上学期四类公共选修(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课程班,高一下学期和高二选修10月/次年4月考试班,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各科二次重学班等多种。理想的走班状况应该是种类多、范围广、时间长。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不管学校愿不愿意,教师喜不喜欢,学生走班学习成为必然。既然走班成了新常态,讨论其利弊或者回归固定班的可能性已经没有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深入探索班該如何走,如何积极应对走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既是落实深化课改政策所必须付出的智慧,也是实验区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二、浙江高中的实然:选修走班更为常见

为慎重起见,2013—2014年,作为改前试点学校,浙江省教育厅先后推动了11所高中先行对“走班制”进行了各方面的实践探索。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行政班,实现了学生自由选课、选教师,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走班模式。但在经历过几个学期的“热闹”后,大都转变成为“选修走班”而行政班继续保留的半走班模式。2016年9月,笔者对宁波市6所不同校情学校的高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走班与不走班学生的平均比例仅为2.3:1,并且还有缩小的趋势。

目前浙江各高中,除了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程选课走班外(主要在高一上学期),还包括高考科目中不同学科选科走班和同一选修学科分层走班(主要在高一下到高三下学期4月份)两种。其中选科走班是不同行政班的学生因为所选修的学科相同而组成一个教学班,所以也称作选修走班;分层走班是因为某一学科报选的人数较多,学校为了根据不同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材施教”而设置不同层次的班级。这两种走班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只集中在选修学科中;二是行政班得以保留;三是多数新选修班中的学生相对集中地来自某几个行政班。可见,为了降低走班的幅度,各校总想把走班的步子迈得尽可能小。尽管裴娣娜等人认为,当下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是一个折中的思路,不具有根本性的改革意义。[3]而在笔者看来,教育最好避免大跃进,能实实在在地挪出、走好这一小步,对现实的高中教育而言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当前,部分学校的“分层走班”出现了新的偏差。分层走班的原意是学校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生按照自己的学科水平自主选班。而在实际操作上,有的学校纯粹按成绩变相地将学生分成多个等级,然后“按等编班”,使得“分层走班”最终演变成了以前的“快慢班”。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教师可以按不同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和难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因材施教”。实际上,慢班中的很多学生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选班,而是“学校选、学生修”地“被选班”,这种走班不仅衍生校园中的“马太效应”,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优越感”,而“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失落感”,更容易导致两极分化。[4]另外,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上必然会因等而异,有悖于教育公平和相关规定,因而引起家长和学生的不满。笔者认为,“分层走班”的前提必须保证是学生自选走班,否则,这类的走班还不如不走。

三、学校的必然:课程资源供需矛盾

相对于以前的行政、教学合二为一的固定班,走班制对专业教师、教辅人员、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大大增加。不同的走班制,对教育资源需求量的差别也很大。

1.完全走班制。全员、全科选课走班制的学校,学生基本是1 人1课表。学生能够选课的前提是学校能够提供大量的可选课程,而这些课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去开发和实施。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为例,在实行完全走班选课后,全校一共开设了400 多门课程,学校需要的教师、教管人员的数量和每位教师所要承担的工作量也随之大大增加。开课时所需的专用教室、实验仪器、专业工具、图书、多媒体等数量惊人。2013学年,北京十一学校一共成立了1430 个教学班,仅高一年级就有217 个、占用了69 间教室。这对条件一般的学校而言,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也正因为此,浙江最早实行准完全走班制的学校,因为力不从心只能退而成半走班制。

2.选修走班制。由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仍然固定在行政班,全年级学生的自选选修课可以安排在同一课时段内全部走班。在理论上,只要组织、编排得合理,这种走班与不走班时学生所占有的课程资源似乎相差不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是学生不可能按照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如选修师资力量)进行选科,使得各校在小综合模式时期的课程资源与现有学生的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矛盾。以浙江省2016年10月选考的报名比例为例:全省生物为47.3%、化学45.5%,而物理仅32.29%,导致各校物理教师均富余;而原文综中的地理选报比例达40.39%,又使得地理教师严重短缺。二是浙江省规定的学业水平测试时间在每个学期的中间(4月和10月),以致每个学期的前半段时间很多选修教师严重超负荷工作,在影响了教师身心健康的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质量;但在学期后半段,某些教师的工作量又严重不足。

另外,由于部分学生中途换科、考试前后的学科及课时变化等原因,教务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也相应增加。笔者所在的学校仅高二一个学期内就要更换近30张不同的课表。教辅人员的辛苦可想而知。

为了保证和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必须要想方设法把与课程开发、实施相配套的各种教育资源配备到位。首先,当务之急是学校要积极挖掘自身潜力,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盘活。[5] 其次,可以通过转岗(如物理教师可以转任技术)、转行(如学科教师转任教辅或管理人员)等办法充分利用“多余”人员;通过引进、培训等办法弥补学科教师不足问题等。再则,发挥浙江省重视教师培训的优点,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更注重对课改的针对性,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另外,各校都有自己的课程特色,学生在选科上总会有一定差异,加强兄弟学校之间教师的流动和资源共享,也是一个现实的办法。宁波市骆驼中学从2015年开始就与区内其他高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合作,成功地解决了师资短缺的燃眉之急。但是说到底,教育事业绝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课改更需要政府、财政和社会的支持。在深化课改的今天,走班制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地方政府必须在政策上、人事上、财政上给予支持。否则,包括走班制在内的深化课改都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四、班主任的茫然:德育“弱化”令其担忧

在多数学校中,学生的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一般都由班主任负责,尽管科任教师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但更多关注的还是学科知识教学。因而有人认为:走班制割裂了“教”与“育”的整体性,降低了班級管理的效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走班时更容易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等其他安全隐患也可能增多。[6]进而有人呼吁:“慢点走,让灵魂跟上!”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些担心,更多的还是习惯和定式思维的原因,教育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理念的转换。走班是慢不下来了,需要跟上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德育方法。说到底,在行政班得以保留的情况下,班主任觉得难以管理的无非是学生选修走班的时间段,其他时段并无任何变化。但是,走班制使统一的“人工林”转变成为万紫千红的生态园,学生们走了自己选的班,选了自己喜欢的学科,“我的青春我做主”,这本身就应该是他们最好的生长状态了!

当然,在当前形势下,德育内容和方法也要相应转变,其中人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等尤其要在德育引领中突显出来。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各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实现:第一,树立全员德育的大德育思想。温岭中学的经验是强化了学科教师的德育指导意识,让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明确任课教师必须承担起自己教学时间段的管理和学生课后作业辅导的责任。第二,建全“导师制”体系。镇海中学在走班学生较多的行政班中实行“导师制”,导师不仅是班主任、任课教师,还包括校长、中层,甚至心理学教师等,每位导师负责10—15名左右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尽量不随意更换,而且要将学生的成长状况作为导师工作质量考核的组成部分。第三,对学生而言要“三定”。选修教室固定座位以便考勤,行政班选定组长以便信息畅通,作业收缴指定地点以便教师批阅。[7]

五、政策的使然:走班模式更趋科学

由于上一轮的课程改革没有在高考模式中有太多突破,以致包括走班在内的许多新课程提倡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本次浙江实验区深化课改的最大亮点就是从改革高考模式和高校招生制度上入手,通过不分文理实现选科走班,通过“6(或7)选3”实现分层选课等办法,来撬动传统高中教育这一顽固磐石。所以有人形象地把本次课改称作“考改”。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等文件中的有些规定还值得商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四类选修走班异化。《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规定的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选修课程走班已异化为高考学科辅导班。《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规定学生可两次参考、成绩两年有效的政策,必然会导致学生考试频繁,教学周期短,师生普遍感觉时间紧、任务重,走班异化很正常。而且,“多考长效”政策也会使学生过早考完的课程,到了大学重新拾起时已经变得生疏。

2.选科不平衡。方案特别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选科,必然照顾不到社会现实和国家的需要,实际上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人生发展也不利。另外,高考录取时只看折后总分,不管所选学科,学生也会从学科的绝对与相对难度角度功利地选科选班,选修自然就会出现偏差。物理等学科报考人数比例过低、班额过少,也是方案制定者始料不及的。

3.选修走班提前。为了尽早能参加高二10月份的学业水平考试,各校在高一第一学期后甚至期中考试后即进行选科分班。但由于浙江初中的政史地理化生技并没有单独分科,而是以科学和社会两门综合课程开设的,刚进高一才两个月的学生,在还不太了解七门选修学科的内容、特点的情况下即匆忙选科走班,难免会盲目选科,然后频繁换班,影响了学业甚至人生规划,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安排。并且,很多学生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份选修考完,只剩下语数外三科而不再走班,在接下来近一学年里学习变得非常单调、枯燥。

针对以上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是:规定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二下学期和高三上、下两个学期进行,并且把考试时间调整为每学期的期末(1月、6月),其中上学期学考与高考同时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两考权利,又能有效降低高一学生的负担,并且保证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都在走班学习。至于相关学科与大学间隔时间过长、因保障考试而使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也都迎刃而解。随着第一次高考的结束,前期课改政策也得到了一個教学周期的检验,省教育厅的相关部门应尽早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大度地调整方案,使新政策成为引领高中教育的灯塔,深化课改的准绳,减轻负担的保护者,这是荫泽浙江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幸事。

除以上所述外,走班制在实验区学校中还出现了诸如教师难以考评、学生负担太重、课后辅导难、学校被动应对等问题。但无论如何,值得肯定的是,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化,走班制教学已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就学校层面而言,在期待更合理的政策出台前,还要尽快调整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将小综合模式下的课程习惯尽快转变到走班制教学的新课程模式。摒弃过于功利的升学思想,引领学生自主、科学、放开和在正确时间段内选科走班,尤其要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优化与整合上布局谋篇,并争取多方支持,最终抓住深化课改契机,办出有理想、有特色的新高中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省镇海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珂.“走班制”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J].教育科学论坛,2016(9):12.

[2]荣维东.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5(3):32.

[3]裴娣娜.新高考制度下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5(6):4.

[4]秦聪,王阳吉.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困惑———对实践误区的政策学分析与反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0.

[5]鹿星南.走班制:内涵、问题与改进[J].教育导刊,2015(11上): 34.

[6]蓝日模.“走班制”与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创新[J].教师教育论坛,2016(8):68.

[7]许伯祥.走班制学生管理的几个注意点[J].教学与管理,2016(1):28.

猜你喜欢

选科走班制学期
长春外国语学校新高考选科走班先行先试探索成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