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宇宙
2017-04-04牟南
牟南
中国曾经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伟大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優越性表现在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宇宙情怀以及应机设教随物赋形的自在圆成。从此出发,传统才能从不断失去,变成不断获得。
《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遵从天时节律构成了古典时代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通过确立人在时间中的秩序,从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国的节日多半与天地的运行有关。这种深刻的时空观照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人的狭小范围,中国文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之间的文化,天与地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气度和背景。
时间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中国人固有的这种文化体认,逐渐被实用主义和片面主义取代。像我们这一代人,生命中的重要标记很少会同传统节日相关联。这样的生存态度使得我们对于自然的生态越来越陌生,同时使我们越来越孤立于宏观的联系之外,变得薄弱而敏感。
所以,振兴中国传统节日,便是希望从节日出发,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记忆起祖先曾有的文化胸怀和生命格局,怀抱整个宇宙,实现从物质充实到精神充盈的升华。
认识诗歌是认识传统节日最快捷的方式。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避开过节日的逸思或盼望,良辰的祈祷与流连。节日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生命与时间的相互确认。每一个节日都可以搜集出许多诗歌,提供给学生研究。
认识诗歌中的节日习俗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通过这样一种节日中的喟叹或吟咏,学习古人那种诗意的情怀与感性的体验。这里的一个重点,即是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是通过感性呈现的,这和西方哲学对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西方哲学通过逻辑思辨来解决形而上的问题;中国哲学则是通过感性的认同完成了对于天地构造的认同,从而完成了超越逻辑的形而上学。
通过传统节日,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名人,从他人的人生经验中获得启迪。所以读书是一件占便宜的事情,我们不用去亲身体验不同的生命状况,我们只需要做一个最仔细的观众去感同身受,然后再到现实中去转身。看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才懂得另辟蹊径。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渗透着中国传统脉络分明的主张。我们总试图将传统节日的精神一下子根植进学生的心中,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着急。每一个学生内心里都深埋着我们民族悠久绵长的文化因子,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场景里,这些因子都极容易复苏,生长,繁茂。我们只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告知下一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如何生活在这个时空的维度中,他们如何从有限走向了无限,如何从人走向了宇宙,最终实现了完全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