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与守望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2017-04-04胡波胡全

今日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人文精神生活

胡波+胡全

广东省中山市社科联主席,历史学博士、教授。

像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岁时节日都不是初始时的那种单一的文化形态,都在自然变化的节律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不断融入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今天,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天天都像过节”一样的精彩,旧时过传统节日那种喜庆热闹甚至神秘的气氛,早已缺乏实际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不可否认,根植于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传统节日,不仅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其蕴涵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早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并成为我们存在的方式和文化的象征。

几多时节:传统节日何以产生?

中国传统节日既与古代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连,又与古人对自然物候和时间变化的认识有关。先民主要生活在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之中,他们对自然物候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远比后人敏感。自然物候和季节气候的变化是最直观的时间流转标志,电闪雷鸣、风霜雨雪、草木荣枯、飞鸟去来、虫鱼律动等气候、物候的间隔重复的周期性出现,使人们很自然地形成时间段落意识和循环观念,并在观察自然物候变化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时令意识和节气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中,逐渐形成了四时八节的时令系统。汉代以后,四时八节又进一步细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把握自然、应时而动的智慧和经验结晶。人们不仅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岁时变化,享受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耕种收藏的农家生活,而且还在顺应二十四节气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岁时节令民俗。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南,在古代社会还是祭祀和民众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特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立二分二至”,在中国古代更负载着厚重的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岁时节日,大多依傍着这些自然节气而生,比如清明节和冬至节等,就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冬至两个节气在时间上高度吻合。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成型,唐宋元明清时期又有了重大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传统节日的形成还与宗教崇拜、神话传奇、迷信禁忌和人物纪念等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有关。人们在顺天应时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不仅亲身感受到自然和谐有序的变化节律,而且也强烈地感悟到天人合一、万物共融乃人与自然之相互关系。传统岁时节日文化因此必须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人类的关系,并同农耕社会民众劳逸结合的需要相适应。中国年,是自然时序更新的一个周期,也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节。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也是狂欢热闹后一年生计劳作的开始。清明节,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在春耕播种之时,感谢先人和大自然的恩赐。端午节,天气渐热,百虫孳生,百病侵扰,应及时送灾驱疫,以保健康平安。七夕节,银汉秋光、瓜果成熟在望,意味着爱情也充满期望。中秋节,桂子飘香,月圆人圆,其乐融融。重阳节,阳盛而转阴,惜秋敬老,天地和谐,福寿康宁。冬至节,阴极阳始,安身静体,以度寒冬。所有这些节日,都是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影响下,形成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时间表和岁时节日文化体系。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华传统节日,感自然节律而起,孕人文精神而丰。它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在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在不断融入中外古今人文内涵和富有人文精神的故事传说中脱胎换骨。清明前的寒食习俗融入清明节,便有了纪念的意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也为了弘扬爱国精神;七夕观银河两岸的牵牛织女星宿,为的是彰显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中秋赏天上圆月,联想的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美丽传说,为的是感情的寄托和人间的团圆;重阳节登高望远,寄寓的不仅仅是生命的长久和事业的兴旺,也有敬老重生、避祸趋祥的念想。中元节时的祭祀活动,固然有祀先祭祖的英灵崇拜,亦有礼佛敬道的宗教意味。冬至节在古代虽然有拜天颁历、祭祖贺冬、观兆测年的主旨,但是也不排除顺阳助长、延年益寿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历代的文人墨客,甚至帝王将相,为一个接一个的节日书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给传统节日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也因此有了诗情画意的风雅。

但是,像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岁时节日都不是初始时的那种单一的文化形态,都在自然变化的节律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不断融入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也正是它们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实现文化融合和不断地尝试形式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才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灵动的人文性。

孰能无节:传统节日为何重要?

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人已逐渐变成一个耽于空想的动物,他必须比其他动物践行更多的存在状况;人必须时时刻刻相信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若是没有周期性的对生命产生信心,相信生命中的理性,则人类也不可能有如此繁盛。”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经济生产活动,其实是非常乏味无趣的。尤其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农业社会里,简单重复的生产劳动和逼窄狭小的活动空间,使人的生活更显沉闷单调。正是岁时节日这种周期性重复的神奇设计,使人们对生命产生信心,对生活产生热爱,对未来产生希望。跌宕有序的岁时节日与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以及充足的节令食品,使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富有节律,也使人们从中感受到轻松、快乐和意义。岁时节日既是世人建构生活或人生希望的有效途径,又是给这种精神状态不断进补,使之得以维系的“营养补给站”。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日旋转,大约365日一周,其间依次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先民根据其对地球四季循环周期规律的认识,获得了“年”和“岁”的时间概念。一年终结,农作物丰收了,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如此不断的经验积累和丰富内容,循环往复的除夕新年,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一次新年,都成为人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或一座心灵的加油站。它为人们补充精神的能量,使之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每年都能充满激情,每年都能信心百倍地继续追寻其世俗的理想。有人就生动形象地指出:“新年礼俗,给每一个人都发一张彩票,每个人都有在新的一年里兑现的可能,从而使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岁时节日就是帮助人们进行定期的物质和精神进补,使生活充满乐趣,生命充满活力,人生充满希望。在节日期间,人们欢聚一堂,可以饮酒、喝歌、跳舞,可以游戏、竞技、欢笑,总之,人人都可以尽情释放、自由舒展。岁时节日,不仅给了人们物质方面的极大满足,也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大体而言,除夕春节这个一年中规模最大、活动最丰富、时间较长的节庆,主要功能或作用在于构建世人對新的一年或未来的希望。但若从更长的时段,如人的一生来看,它又是对人生希望的维系,是以年为单位有序排列的“精神加油站”,为世人补充精神养料,维系其对人生及未来的希望,使之永远信心满怀,斗志昂扬地在人生道路上昂首阔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传统节日就是民族生活中的典礼和仪式,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剂。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需求,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爱情观和审美观的具体体现。过年迎新、元宵极欢、清明踏青、端午备夏、七夕观星、中秋赏月、重阳玩秋、冬至进补,始终与大自然的节律维持一致,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同这种自然观相协调,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与社会和谐一致的社会观。在节日里,通过礼节和仪式,营造普天同乐、与人为善的和谐人际氛围,构建了骨肉情深、天伦乐融的和睦家庭关系。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和谐理念与道德情操,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应当借助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岁时节日活动可谓多姿多彩,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和人们的精神食粮,个别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大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和念想,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人岁月长途中最富有意义和情趣的盛会。经济全球化、文化趋同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弘扬中华节日文化精神,不仅是凝聚人心、激发热情、鼓舞斗志的武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的法宝。

本文摘自《守望与循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诠释与解读》(胡波、胡全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节。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人文精神生活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