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脑梗塞41例疗效观察
2017-04-03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中医院473300景大军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中医院(473300)景大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对脑梗塞病人运用小剂量尿激酶注射液静脉注射,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41例早期脑梗塞患者,年龄在35岁~7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4.3±5.6)岁,对照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57.6±6.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降颅压、扩容、保护脑组织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5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注射,连用3天。对照组在入院后立即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尿激酶应用后24小时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预防血小板聚集。
1.3 观察标准 根据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标准(ESS)[1],将结果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四种。患者神经功能缺陷评分>90为治愈,60~90为显效,30~60为有效,<3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②神经功能恢复:治疗组用药后第1天、7天、14天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TT、FG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副作用:治疗组有1例牙龈出血,未影响治疗,无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病例。
3 讨论
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供血障碍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症。一旦脑动脉出现闭塞情况,数分钟内,缺血中心分布的神经元可发生不可逆坏死,而缺血半暗带在其周围脑组织围绕,虽已终止生理电活动,但正常结构上的完整性和离子平衡在一定时间内仍可保持,若血供可及时恢复,其生物活性仍能恢复,故早期对闭塞的血管溶栓再通可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使脑梗塞面积缩小,短时间内部分患者甚至可完全恢复[2]。截止目前,溶栓仍为使闭塞血管再通、血流迅速恢复的唯一方案。尿激酶价格不高,为理想的静脉溶栓药物。尿激酶是一种由肾生成,从尿中提取的活性蛋白酶。尿激酶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此外,尿激酶不单单可以对机体血栓外部表层的纤维发生作用,并且还能够迅速渗透到机体血栓内部中去,从而有效激活机体内部的纤溶酶原,最终达到治疗的根本目的。尿激酶在静脉注射后,患者体内纤溶酶活性明显提高,停药几小时后,纤溶酶活性恢复原水平。急性脑梗塞采用尿激酶静脉注射溶栓治疗,安全性居较高水平,应用经验为严格掌握适应症,包括患者需无出血倾向,肝、肾、心无严重功能不全,血压已控制或不高等。
大剂量尿激酶应用时,少数病人可能有出血现象,轻度出血如皮肤或黏膜出血、肉眼及显微镜下血尿、血痰或小量咳血、呕血等,加大了出血的危险性,且禁忌症及时间窗要求比较严格。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分次静脉给药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临床治疗中出血的危险性,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了临床工作中的医疗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应用该品前,应对病人进行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记数、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测定。TT和APTT应小于2倍延长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小剂量尿激酶静脉分次给药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改善梗塞后脑组织缺血缺氧,增加脑组织再灌注,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脑梗塞后遗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