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7-04-03冉茂升王洪玉
冉茂升,王洪玉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四川 汶川 623000)
汶川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冉茂升,王洪玉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四川 汶川 623000)
茶叶是汶川县南部漩映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当地农民扩大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针对汶川茶叶产业发展存在茶园管理粗放、生产资源分散、企业引领缺位、管理机制缺乏、科研创新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强化基础、培育龙头、塑造品牌、加强营销、农旅融合、完善体制等对策建议。
茶叶;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茶叶产业是汶川县南部漩映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当地农民扩大就业、增收致富的产业之一。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融合发展,对于贯彻落实汶川县委、县政府“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美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汶川茶业发展基本情况
汶川县种茶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种植区域集中,主要在水磨镇、漩口镇、三江镇、映秀镇、银杏乡等乡镇。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约666.67hm2,2016年加工茶叶产量60余t,产值500余万元。
1.1 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深厚
汶川县南部漩映地区乡镇曾是茶马古道川藏线贯通之地、产茶历史悠久,距今1000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据《汶川县志》记载,在清朝光绪年间,我县生产的红茶、绿茶,品质好,行销省内外,尤其是清朝时期银杏乡生产的“一碗水茶”曾作为“贡茶”载入史册。2008年汶川“5·12”地震前,映秀扶贫茶厂生产的“方包茶”,当地俗称“马茶”,畅销藏区,但该厂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目前已停止生产。
1.2 种茶生态环境优越,品质优良
汶川县南部漩映地区的特殊生态小气候适宜于茶树生长和优良品质形成。该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13~14.4℃,大于14℃的积温4008.5~4581.3℃,年降雨1300mm,无霜期长230~250d,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土壤多为黄壤和棕壤,pH值4.0~6.5,土壤较肥沃。该区域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900~1400m左右的紫坪铺库区周边高半山地带,茶区群山起伏、常年云雾缭绕,青山绿树,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无污染,茶叶品质天然纯正、茶韵口感浓,耐冲泡。
1.3 种茶区域集中,良种广泛应用
汶川县茶园分布集中连片,主要种植在降雨较多的水磨镇、漩口镇、三江镇、映秀镇、银杏乡等乡镇,尤其以水磨镇、漩口镇种植面积最大,约占全县栽培面积的85%以上。一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户利用茶籽散播而发展的,主要种在田边地角,多为老川茶群体性品种,种植面积约为333.33hm2,在茶园管理上由农户每年或隔年作一次台刈修剪,当地俗称“割茶杆子”,鲜叶由农户采摘自行加工,少量上市销售,采摘的鲜叶较老,一般为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以上;另一部分是在1999年后,我县提出了“南茶北果”的农业发展思路,引导农户种植的良种茶园,推广的品种主要为“福鼎大白”、“名山131 ”、“福选9号”等,种植面积约为333.33hm2。
1.4 生产与加工初具规模,加工工艺传统
汶川县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有2家,分别为四川九寨茶业有限公司和阿坝九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绿茶扁形茶、毛峰、大宗茶及青茶乌龙茶生产线;茶叶手工作坊有1家,为茶祥子制茶传习坊汶川县映秀人民茶业,属匠人传承;茶叶专业合作社有2家,分别为汶川县水磨镇二村沟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汶川县银杏乡一碗水贡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据统计,2016年全县茶叶生产线年加工鲜叶能力约为1200t,茶叶产量60余t。
2 汶川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汶川县茶叶产业发展目前总体仍呈现出“小散弱”的格局,主要存在茶园管理粗放、生产资源分散、企业引领缺位、管理机制缺乏、科研创新不足等问题。
2.1 茶园管理粗放,荒芜现象严重
汶川县茶园种植主要集中在海拔900~1400m的坡地,受气温影响,茶树发芽迟,开园较雅安地区晚15d左右,按照茶树“早采早发、迟采迟发”的特性,产量较外面茶园低。农户总见不到效益,疏于管理,既不施肥、也不勤于修剪和除草,导致产量降低,并形成恶性循环,有的茶树任其自然生长,甚至荒芜,目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茶园约133.33hm2左右。
2.2 生产资源分散,发展后劲不足
汶川县具备规模化生产线作业的茶叶企业共有2家,具备大批量生产茶叶能力,但却缺乏受市场认可的生产技术,而茶叶生产技术力量强的匠人则在自行从事小作坊作业,不愿将自行研发的茶叶生产技术与生产力强的工厂合作生产,导致拥有茶叶生产技术的匠人和拥有茶叶生产能力的工厂无法实现共赢。加之,由于本县茶叶种植效益较低,大部分农户不愿意投入管理,同时采茶时,用工量大且集中,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采茶,茶鲜叶不能及时下树,导致茶厂收够的鲜叶的数量少,不能满足生产,导致产量很低。
2.3 企业引领缺位,发展意识滞后
汶川县部分茶叶企业没有把心思放在茶叶公司经营上,不注重新产品研发,且营销手段单一,没有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作坊等收购外地便宜毛茶进行拼配后充当本地产品销售,不注重自身品牌的保护,没有超前的发展眼光。
2.4 管理机制缺乏,农户增收困难
汶川县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机制体制,农户在茶叶种植、生产及销售环节中分工不明确,任务不清晰,没有权威的机构和协会进行引领和监督制约,部分农户自行进行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作业,茶叶品质得不到保证,茶叶生产和销售市场混乱,农户以次充好、恶意杀价、恶性竞争等,无法在茶叶产业中获得良好收益。
2.5 科研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弱
四川九寨茶业有限公司生产“岷山”牌雪山香珠、雪山毛峰、明前花茶曾荣获“四川省消费者喜爱产品”、“四川名牌产品”、“四川工业博览会金奖”等称号;阿坝九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高山羌芽”曾荣获“蒙顶山杯”国际名茶金奖,但茶叶企业后期研发创新不足,茶叶科技转化率极低,科技研究与生产需求存在差异,科研成果在生产技术、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转化有限。茶叶标准体系不完善,茶叶生产、检测、销售等多个环节存在标准缺位现象,更无法及时推陈出新科技含量高、茶叶品质好的新茶品。加之我县产茶地本来就位于西南茶区的边缘地,管理又极其粗放,致使汶川茶叶品牌近年来逐步弱化,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等知名品牌差距日渐增大。
3 汶川茶业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汶川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康养汶川”和“南林北果”发展战略,树立汶川茶叶品牌,做优做强茶叶产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提高效益”为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强茶叶种植、生产、研发环节管理,提升汶川茶叶行业竞争优势。
3.1.1 加强茶园种植管理,提升茶园采摘水平 结合汶川茶园种植现状,对整个汶川茶区种植重新进行整体规划,淘汰更换产量低、产值低的茶树品种,大力推进生态有机茶园建设,不断提升茶树良种化普及和新品引进,从源头上布局品种差异化、优良化。加快以茶园机械采摘和机械修剪为主的科技推广应用工作,提升茶园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幅降低茶园管理、采摘成本,有效解决“采茶难”、“管理难”问题,显著提高茶园效益。
3.1.2 整合茶叶生产资源,提高汶川茶叶产量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社(茶农)三方的联动作用,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茶农”的经营模式。公司负责加工生产销售;合作社负责连接公司和茶农,指导茶农提升茶叶种植水平,为茶农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茶农负责将茶园种植好管理好,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健全完善投入分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汶川茶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汶川茶叶产量。
3.1.3 强化茶叶科技研发,提高茶叶科技含量 积极争取省、州科技部门支持,建立汶川县茶叶研究中心,对汶川茶叶品质提升进行系统研究,不断开发高品质汶川本地茶品。县中医院负责按照“医养结合”的思路,结合汶川本地茶叶特性,创新开发绿色生态康养茶品。不断完善茶叶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汶川茶叶安全可追溯体系。
3.2 培育汶川龙头茶企,打造汶川茶叶品牌
3.2.1 培育和引进茶叶企业 坚持发展汶川本土茶企和引进外来龙头茶企两手抓,针对汶川本地茶企运营情况,选取具有良好基础的茶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整合资源集中配置,积极扶持本地茶企做大做强。同时,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外聘专家组成汶川县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组进驻企业,指导企业减小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做大企业规模。对外积极引进大型龙头茶企到汶川投资兴业,利用外资加快汶川茶业跨越发展。
3.2.2 塑造汶川茶叶品牌 明确“大土司”黑茶品牌是代表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张名片,着力将“大土司”黑茶品牌做大做强,成为名优茶;明确“羌山郎中”品牌是代表汶川康养地方特产的一张名片。“羌山郎中”主要为野生代用茶,其主要来源为野生金银茶、野生绞股蓝、野生核桃树叶、野生枸杞叶、野生百合、野生卧龙紫菊等。“羌山郎中”品牌由县中医院药牵头,会同茶祥子制茶传习坊汶川县映秀人民茶业打造,将大山里吸收天地精华、自然天成的野生植物开发成汶川康养产业的重要茶饮品。
3.3 加强对外营销宣传,拓宽茶叶销售市场
3.3.1 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借助汶川沙窝子电子商务发展中心,组建统一的汶川茶叶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拓宽汶川茶叶销售渠道。指导茶企和合作社建立茶叶电子商务网店,落实专人负责在网站上推介和销售汶川茶叶,不断提高汶川茶叶知名度和认可度,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逐步树立汶川茶叶品牌,扩大汶川茶叶销售市场。
3.3.2 建设川西北区域性茶叶交易市场 利用映秀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和已有的茶文化资源,结合映秀东村非遗博览园发展基础,根据产品区域市场流通的实际需要,推动建立设施齐备、交通便利、服务完善的川西北区域性茶叶交易市场,促进产销结合,完善茶叶物流体系,保障交易市场的服务质量,逐步实现汶川茶业信息流、物流、服务体系的现代化。
3.3.3 积极参与或举办会展论坛,提高汶川茶叶知名度 汶川茶叶产业发展之初,积极参与旅博会、茶博会、农博会等各类会展论坛,通过会展论坛将汶川茶叶品牌推广到全国各地。同时,积极争取政策,创造条件筹备汶川自己的茶叶博览会,让全国各地的茶叶经销商云集汶川,采购汶川茶叶、销售汶川茶叶,将汶川茶叶品牌推向全国各地。
3.4 积极推进农旅融合,文化助推茶业发展
3.4.1 以映秀茶祥子为基础,建设茶巷子一条街 以映秀东村“茶祥子”西路边茶传习所为发展基础,利用映秀二台山已建成曲径通幽的小街小巷,建成供游客体验制茶、品茶、购茶为一体,展示阿坝州西路边茶文化发展历程的茶巷子一条街。
3.4.2 积极推进茶区变景区,实现农旅融合 按照汶川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选择水磨、漩口茶叶种植集中区域,以现有茶园种植为基础,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进行整改、提升、完善,打造集茶叶种植、茶园观光、养生品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景区。
3.4.3 研发汶川特色茶叶旅游产品 树立文化提升价值的理念,重视茶文化的研究,充分挖掘强大影响力的茶叶文化、产地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和消费文化,不断提升茶文化的竞争力和渗透力,积极研发内涵丰富、具有汶川特色的茶叶旅游产品,让广大游客知晓汶川茶叶旅游产品,乐于购买汶川茶叶旅游产品。
3.5 完善茶业发展机制,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3.5.1 成立汶川茶叶协会,统筹汶川茶叶发展 汶川现在茶叶产业发展无序,茶叶生产力量和各类资源没有统一的机构和组织进行统筹。由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牵头,将县境内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农户聚集在一起,成立汶川茶叶协会,制定汶川茶叶发展规划,理清各自职责,明确茶叶生产相关准则,为汶川茶叶产业捆绑发展奠定基础。
3.5.2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解决茶企资金瓶颈 积极与县境内金融机构合作,由汶川县政府落实茶叶专项发展资金,与银行一道设立汶川茶叶发展风险基金,通过政府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放大银行资金,以风险基金的方式向汶川茶企和合作社、农户发放茶叶产业发展缺口资金,解决汶川茶企发展资金瓶颈。
3.5.3 配套发展扶持政策,优化茶企发展环境 由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牵头,结合汶川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涵盖茶叶种植、生产、销售、运输及生产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成立汶川茶叶产业发展服务工作组,主动为茶企上门服务,不断优化汶川茶叶产业发展环境。
2016-12-13
冉茂升,男,土家族,汶川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 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