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基本功的研究
2017-04-03李军,曲璇
李 军,曲 璇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共计90万人左右,占全国高校教师的65%,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目前,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大多由各大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组成,而师范类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因此,新近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学历高,专业知识丰富,但教学经验欠缺等特点。因此,加强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对于学校未来的建设至关重要。
1 系统培养高校青年教师
青年的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高校应针对每个新进教师的教育和生活经历,建立相应的培养计划。在保证系统全面培养的同时,还应做到每位教师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教学。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2]。
1.1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高校应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对于高校新进教师而言,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才能从主观上认识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性。
1.2 开展相关的培训计划,培养新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①高校应组织多种类型的教学研讨会,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代表介绍教学相关的授课技巧、课程准备等内容,并与新进教师面对面交流,讨论和解决青年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并介绍多年来的教学心得体会。②高校应组织一系列教学公开课,设置一些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讲座,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帮助,例如: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怎样让学生参与教师的互动过程。③针对授课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学校可以为其提供以往的授课效果较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大纲,为青年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材料。④可以为新进的青年教师提供班主任等与学生共同相处的工作,近距离的接触学生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授课方式的设计。
1.3 制定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①对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新进教师,应首先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授课语言的准确表述、板书的书写等。②做好新开课青年教师的试讲和考核工作,考核合格以上的青年教师才可以参与授课,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试听,提供授课建议。③对于有3~5年授课经验的青年教师,提出更高的目标,安排参与教学比赛等活动,提升层次;同时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为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意见。④实施以老带新的策略,青年教师多听年长教师的授课,学习授课方法、积累授课经验,快速提升教学水平。
2 建立多套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对于高校而言,建立适合自己学校和内部各学科发展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细则。①学校成立教学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听课,并对教师的授课表现和授课效果量化打分,督促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②教务处在每门授课结束时设立问卷调查,由学生打分,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③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授课比赛,如教师微课比赛、十佳教师评比等活动,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有针对性设置培养方案。同时做好考核的奖惩工作,对于授课效果好、学生评价高、教学比赛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丰厚的奖励和通报表扬;而对于表现较差的教师也要进行适当批评教育,并制定能力培养提升的方案。
3 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学方面与科研方面的奖励机制存在明显差距,导致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在教学方面的奖励机制通常与教学课时量相挂钩,高校教师注重教学工作完成的数量而不追求质量。因此,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必须加大在教学上的投入。近年来,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陆续设置教学大奖,如浙江大学设立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四川大学设立了“卓越教学奖”,这些奖项用于表彰教学能力突出、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高校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高校重新回归教育本位,同时也促进青年教师安心教学、专注于教学。
目前高校职称评审机制和晋升机制以科研为第一衡量标准,因此,高校中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可能受到某些不公待遇,进而打击教师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因此,学校应采用多种评价标准,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于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应给予优先考虑。
4 结 论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基石,各个高校为了以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各学科的建设,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师培养细则,有针对性、有系统性地大力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同时,高校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鼓舞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1] 陈 绰,刘利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9):81+93.
[2] 郭明维,何新征,杨 倩.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0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