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
2017-04-03万春晓
刘 荣,万春晓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天津 30000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脊髓横贯性损害,引起支配水平以下的四肢躯干的瘫痪,合并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1]。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伤病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表现为尿失禁或尿储留[2]。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高达90%,为保证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加强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使膀胱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康复护理原则
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护理原则包括: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使膀胱具有适当的排空能力;使膀胱具有适当的控尿能力;尽量不使用留置导尿管[3]。
2 康复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脊髓损伤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创伤,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进程。护理人员引导其正确看待疾病与生活,从心理上适应角色转变,说明膀胱功能训练的目的,引导家属学习如何训练,促使其认真配合,在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中注意维护患者的自我形象,增加其康复的信心。
2.2 膀胱功能再训练
膀胱功能再训练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刘澜涛等[4]对9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结果可使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降低,恢复一定的储尿功能,形成有规律的自主性排尿。
2.2.1 行为技巧
2.2.1.1 习惯训练:习惯训练是基于排尿规律安排患者如厕时间的方法。鼓励患者在特定的时间进行排尿,如进食前30 min,起床或睡觉前,白天3 h排尿1次,夜间2次,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逐渐形成规律排尿习惯。
2.2.1.2 延时排尿:对于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而产生尿急症状和反射性尿失禁的患者,采用此法。形成3~4 h的排尿间期,无尿失禁发生。
2.2.2 排尿意识训练:每次排尿前5 min,指导患者平卧,全身放松,想象置身于安静、宽敞的卫生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想象过程中,强调患者利用全部感觉。
2.2.3 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30 min,用手法辅助进行膀胱训练,寻找触发点,如叩击膀胱区、摩擦大腿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龟头、扩张肛门或叩击骶尾部,以促进自发性排尿发射。辅以听流水声、温水敷膀胱区、温水冲洗会浴等可有效提高训练效果。
2.2.4 盆底肌训练:指患者有意识地反复收缩盆底肌群,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肉力量,以增强控尿能力。患者平卧在床上,在下肢肌肉不完全收缩的情况下,自主收复耻骨,加强骨盆底肌肉的力量,每次操作的时间为10 s,然后充分放松,连续进行10~15 min,3~5次/d。潘胜桂[5]等对4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患者逼尿肌压力、膀胱最大容量明显改善,最大尿流率更趋向于正常,显示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后可增强逼尿肌收缩能力,改善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性,从而改善病人膀胱功能。
2.3 间歇性导尿
是指当患者膀胱充盈时将导尿管插入膀胱,排空尿液后立即拔除,不将导尿管滞留于膀胱内的方法。王丽娟[6]等对4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后残余尿量均减少,最大排尿量均增加,表明采取间歇性导尿有助于促进患者膀胱排尿功能恢复,增加排尿量。同时在导尿中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严格饮水计划,合理控制患者饮水量及尿量,有助于保证患者膀胱储尿平衡,较好恢复膀胱功能[7]。
3 讨 论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复是一个长期、复杂而且困难的过程。心理疏导是重要的一部分,医护人员耐心倾听、相互交流,以及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疏导,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以减轻,更好地配合康复治疗及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轻患者痛苦。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改善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同作用,逐渐形成排尿反射,使膀胱功能得到改善。间歇性导尿可以避免膀胱过度充盈造成膀胱壁损伤,防止膀胱痉挛致容量变小,有助于恢复膀胱有规律地储存和排出尿液,有助于维护膀胱顺应性,保护肾功能,对恢复膀胱自主排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适时观测患者排尿的动态变化,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的变化,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早期综合的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尽早恢复,使患者膀胱储尿和排尿的功能得到提高和利用,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减少残余尿量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1] 王茂斌.康复医学科诊疗常规[M].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33.
[2] 南登坤,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9.
[3] 肖玲玲,孟 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10):901-902.
[4] 刘澜涛.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7):963-964.
[5] 潘胜桂,陆 红,刘忘萍,等.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2):453-455.
[6] 王丽娟,刘金花.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2(10):9-11.
[7] 郭 琳.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疾病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6):84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