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7-04-0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0张小振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0)张小振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累及直肠、结肠及回肠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有效诊治具有重要意义[1][2]。为探索有效的诊断方式,本研究对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行消化内镜检查。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2~67岁,平均(44.5±22.5)岁;其中32例患者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8例确诊为克罗恩病;50例患者中21例患者有腹泻的临床症状,17例表现为便血,12例表现为腹痛。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消化内镜检查,结肠镜下显示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变化,少部分患者还发生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典型病理改变。炎症性肠病分布方式、累及部位及黏膜形态变化在不同病情程度下表现也呈现出差异性。克罗恩病患者主要呈现出节段区域性和跳跃性分布,末端回肠是其好发部位,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其早期黏膜表现为阿弗他溃疡,周围未见明显炎性改变,当病情进展后可出现走行较深的溃疡,当病情进展到晚期,黏膜则呈现出纵横交错的情况,出现卵石征样改变。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呈现出弥散性、连续性分布,直肠常率先被累及并向结肠近端蔓延,病情严重时还会累及整个结肠;其早期黏膜表现为黏膜水肿、充血、颗粒状粗糙及肠管痉挛,当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溃疡、脓性分泌物、糜烂、黏膜脆性增加等变化,溃疡有着形态不规则、表浅、排列无规律等特点,且周围有明显的充血、糜烂,该类症状在慢性静止期可改变消失,黏膜出现血管纹紊乱性萎缩、假性息肉,甚至可出现黏膜桥。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消化内镜诊断炎症性肠病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5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有32例为溃疡性结肠炎,通过消化内镜诊断出30例,镜检次数(3.7±0.3)次,确诊时间(6.8±0.4)周,诊断的准确率为93.75%;另外18例患者为克罗恩病,通过消化内镜诊断出14例,镜检次数(3.1±0.2)次,确诊时间(2.7±0.5)周,诊断的准确率为77.78%。
3 讨论
目前临床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主要通过消化内镜进行。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采用消化内镜诊断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5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有32例为溃疡性结肠炎,通过消化内镜诊断出30例,镜检次数(3.7±0.3)次,确诊时间(6.8±0.4)周,诊断的准确率为93.75%;另外18例患者为克罗恩病,通过消化内镜诊断出14 例,镜检次数(3.1±0.2)次,确诊时间(2.7±0.5)周,诊断的准确率为77.78%。可见肠镜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虽然不能通过肠镜所得信息进行确诊,但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克罗恩病,通过分析得出,在克罗恩病累及整个消化道时,会造成消化内镜诊断无效。对于克罗恩病的诊断,目前认为采用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诊断的诊断价值较高,在诊断过程中将结核、淋巴瘤等疾病排除,使诊断准确率提高,利于为治疗提供有利依据,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3]。
综上所述,临床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可采用消化内镜进行诊断,其诊断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