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外交中经济利益因素的梳理及述评
2017-04-03田春生
田春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3)
关于经济外交中经济利益因素的梳理及述评
田春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3)
战后,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外交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外交实践类型各不相同,但冷战结束后的一个新的特点就是,经济因素与经济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份量越来越重,经济利益因素在战后经济外交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为目的、以国际经济秩序体系新治理作为出发点的经济外交被赋予了新的功能,经济外交的涵盖范畴更宽,运用功能更广泛。然而迄今关于经济外交的涵盖界定始终是分歧大于共识。其原因在于,各界对于经济外交的本质是“经济”还是“外交”,以及经济外交的概念和诠释共识不足;同时,经济外交的跨学科特点又是导致其理论纷争的学术根源。本文认为,所谓经济外交,不外是外交在经济领域的拓展,外交服务于经济,这是各国提升经济外交或经济实力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角逐与竞争,促进了经济与外交的紧密联系,也拓展了经济外交行为与活动领域。
经济外交;经济利益因素;国际关系;国家利益
经济外交,就其本质特性与功能作用而言,它是世界大国实现其国家战略的方式与手段,也是各国发挥其在国际舞台上作用的重要工具。由于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国家利益诉求,一些国家特别重视经济外交的运用,而另一些国家则较少运用这一工具。但是在当今世界,各主要大国都重视经济外交的功能与作用。
一
在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实践中,经济外交具有无可置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经济外交不仅是一国经济实力和国力的体现,而且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实践表明,经济利益因素在战后的经济外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战后各国经济外交的实践结果看,我们将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外交实践分为如下类型:
第一,日本是战后率先提出经济外交并付诸实践的国家。在学术领域,学术界普遍认为起始于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外交”一词最早见于日本政府1957年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日本学者将其定义为:“在对外政策中,为实现某国的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可能地动员本国的资源来推行的对外交涉的一种方式”、“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的市场开放,伴随经济摩擦的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的日本政府的诸政策。”[1]在政策和实践方面,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采取了“振兴出口、开拓海外市场”,“加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日本进一步坚持实行这些政策并明确提出,日本应“从扩大自由贸易的立场,与保护主义作斗争”;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提出“把开放的市场提供给世界,从国际贡献的角度讲是必要的”,并实行了结构改革和规制缓和等政策[2]。这些都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前苏联是高度重视经济外交并加以研究和运用的国家。众所周知,前苏联是世界上运用外交手段实现其国家战略和利益的国家之一。苏俄学者对于经济外交进行过较为深入研究,具有厚重的理论积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昔日的苏联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靠的不仅仅是庞大无比的军事力量,还有苏联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现实问题的深邃思考与研究[3]。尽管在苏联时期,以“经济外交”为题的专著并不多见,但是前苏联在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学理论方面,在当时还是具有较高的学术层次。早在1965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出版的Э.П.普列特涅夫教授主编的《外交与经济发展》一书中,就将外交行为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开始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书在国际关系学界较早地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并研究了“世界经济中的地球村”等诸多问题。1977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出版В.П.费多罗夫主编的《联邦德国:经济与经济外交》一书[4],在苏联国际关系学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
苏俄现代国家政权建立以来,一方面逐渐成长为一个军事和地域强国,另一方面在扩张领土和建立强大国家的过程中,也一直是一个外交强国。俄罗斯独特的地缘特征和国家特性,决定了俄罗斯的外交思想独树一帜,这在俄罗斯外交方面有显著体现。例如,在俄罗斯发展史上,1780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武装中立宣言》,是国际法上的一个重要文件,它是俄国外交独立的重要标志,也是俄罗斯经济外交史上的标志性文件之一[5]。苏俄时期,列宁通过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①,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用割地赔款等经济手段赢得时间,布列斯特和约是苏俄政府经济外交的初次尝试。之后签订的 《俄英贸易协定》(1921年3月)、《俄德拉巴洛条约》(1922年 5月)、《苏德经济贸易协定》(1925年10月)等,都是新生的苏俄政权利用经济外交谋求国家生存、独立、安全和发展的典型案例。二战结束后,苏联主导建立的经互会是苏联经济外交的主战场,苏俄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个拥有能够充分施展其经济外交的能力和巨大潜力的国家。其外交能力和潜力得益于它的外交的继承性,“继承性可以界定为对外政策以及该国外交风格和方法产生长远影响、在不断变化的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下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总和”[6]。它是任何一个国家对外政策与外交的重要方面。
第三,美欧国家被认为是长期以来未在经济外交领域获得研究进展的国家。战后以来,尽管欧洲和美国对于经济外交的研究尚显不足,但是我们仍然看到,最近几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崛起和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深刻影响,美国和欧洲国家开始关注“经济外交”。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将“经济外交”视为国家国际关系的战略与策略。在美国,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2年初出炉的题为 《探索公共与经济外交》的尖端项目的最终报告中,详尽论述与分析了关于各国的公共外交和经济外交问题[7]。该报告在对各国的经济外交进行分析时,着重论述与探讨了各国所运用的经济外交的战略与策略。报告中指出,希拉里·克林顿是美国明确提出经济外交概念的官员。在希拉里·克林顿的解释看来,“经济战略有两个部分,一是我们如何运用军队和全球经济工具,加强我们的外交和国外事务;二是我们如何用外交存在来加强本国的经济工作”②。因此她认为,美国不仅要在亚洲展现强大军事和外交实力,还应发挥巨大的经济影响力,并将这一影响力持续下去。
第四,中国是改革开放后提升对经济外交的认识与作用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外交作用的认知是随着我国工作的重心转移、改革开放以及外交政策调整和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而逐步加深的。中国的经济外交,是作为中国总体外交中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方面。2004年,时任总书记胡锦涛曾经指出:“新时期新阶段, 我们要加强经济外交。 ”[8];2005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外交越来越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外交已经被正式纳入中国的国家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从经济外交的学术研究看,中国学者提出的关于经济外交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如下方面:第一,源自于外交学视角的经济外交诠释,我国学界研究者中持这种看法的居多;第二,从经济外交的经济性特征加以阐述,以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者为代表;第三,从学科概念的角度认为,难以对经济外交给出确切的定义。
二
从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外交实践看,无论是欧美国家或者是中国,无论是前苏联或是俄罗斯,学者们关于经济外交的认识、阐述和界定,分歧大于共识。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学术表述,现归纳和梳理如下。
首先,源自于外交学视角的经济外交诠释,将经济外交作为外交学的一个分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学斌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以及专门的外交机构,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展开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9](P6)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从外交学角度对经济外交加以解释,但是在对问题的表述与分析中,实际上是沿用了外交学原理。例如,有的学者把“经济外交”看作为外交的一种方式,认为当代外交中包括经济外交,它与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公众外交一样,也是当代外交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在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同样是重要的选项[10]。由此可见,更多的学者是从“外交学”的角度对经济外交加以解释的。
其次,从经济外交的经济性特征加以阐述,强调经济外交的国际经济特点。例如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外交是指各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合作、扩大和维护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确定外交活动的目标,制定对外政策,并开展相互的外交活动。 经济外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对外贸易,保持外贸平衡,增加外汇收入,增强国家实力,保护本国利益。”[11]在我国,提出“经济外交学”概念的学者是清华大学教授何茂春。他在《经济外交学教程》中对于经济外交的定义是,“经济外交(foreign economic affairs)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外交,包括一个国家、单独关税区和各类组织为实现对外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外事决策、运筹和实践活动。”在其教科书中,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和内容、经济外交的主体、经济外交的基本原则、经济外交的策略与艺术、经济外交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经济外交学的学科体系[12]。他进一步解释说,狭义的“经济外交”指“市场外交”,即“对外经济贸易”,狭义对外经济事务主要内容为,对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即通常所说的“外经贸”。
再次,认为“经济外交”概念缺乏共识,因此难以给出它的确切定义。具体分析学术研究中关于“经济外交”争议的焦点和原因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外交的概念和涵义模糊,乃是导致“经济外交”缺乏认知的原因之一。从经济外交的定义来看,其中外交的成分是主要的。问题在于,经济外交由于“外交”一词在使用上的混乱而变得含糊不清③。对于经济外交的认识,一些人从纯政治角度来确定经济外交,认为凡是以经济手段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的国际活动都属于经济外交;但如果从经济角度为经济外交下定义,则认为经济外交是为了经济利益,通过经济手段开展的外交活动[13]。俄罗斯外交部的基本看法是:经济外交是保证实现俄罗斯国家经济利益的主要工具。
其二,对于经济外交的本质是“经济”还是“外交”的问题,是学界广为争议的主要焦点。对此,有的学者认为,一般来说,狭义的外交指的是传统的外交;广义的外交则包括三个部分:传统外交、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是为了国家利益所展开的国际协作和斗争[14]。也有学者提出,经济外交的概念混乱和不准确,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外交概念的理解。因为,对于外交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看,外交范畴指的是主权国家、政府之间或是它们与国际组织间的政治关系,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对外延续,外交并不直接地管理或处理经济问题;从广义看,任何主权国家的外交都包括政治外交、军事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等内容,其中既有政府外交,又有非政府的民间外交。而在当前,广义的外交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地通过外交活动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发展之间的经济合作,防范各种经济危机破坏经济安全,从而将发展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使得经济外交日益受到高度重视[9](P4-5)。
其三,经济外交的跨学科特点,是导致争议的学术根源。对于经济外交的学科归属,较多的研究者认为,经济外交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以及国际关系学与外交学等诸多学科。由于跨学科研究是一项容易引起分歧和争议的学术研究,经济外交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特点,需要用不同的学术语言阐释同一现象,难免令人产生“牵强附会”的印象[15]。在经济外交活动实践上,尽管外交行为与经济行为有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是主要的,这也成为经济外交的一个特点。
长期以来,外交学作为国际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外交行为所特有的矛盾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研究国家实行其对外政策的外交实践经验,探索外交行为的规律性的学科[16],因此,它关注的是国家间的关系。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化的交互发展,外交在经济领域展开。如果将外交本质和经济领域特征结合起来,经济外交的概念便脱颖而出。笔者认为,所谓经济外交,不外是外交在经济领域的拓展,外交服务于经济,是国家和国家联合体为执行特定的外交政策,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摩擦与纷争的活动。执行外交政策和实现国家利益是一切外交的灵魂,经济外交亦不例外。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经济外交可以是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和外交目的服务,也可以是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服务,这都取决于最高国家利益的优先次序。当然,对外经济政策本身不是经济外交,外交政策也不等于外交。经济外交的方式和手段是通过国家间的法律和外交手段来处理经济事务,调节经济政策,协调利益冲突,用政治手段达成一定的经济目的,成为各国经济外交的一个新发展[17]。在21世纪的新千年世界舞台上,国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关系的特点、内政与外交之间的关系都呈现出了许多纷繁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使职业外交官而且使各国学者对于外交问题,特别是峰会、多边外交、非政府外交等外交模式的关注陡然提升[18]。
三
冷战终结至今,全球国际政治关系和世界经济秩序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时代的巨变体现在国际关系中,就是经济实力和经济利益的诉求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广泛,如此深刻,“经济的确越来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键因素”[19]。这表现在各国都致力于经济发展与国家崛起;将加快以经济贸易合作为主导的双边和多边外交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议题;地区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和联盟正在迅速发展,以经济为指向的“联盟化”或“地区化”正在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以贸易、投资与金融主导的国际经济关系为纽带,全球市场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依存难以隔断;一些国际性的经济组织,诸如WTO、IMF和世界银行,以及新兴的各种经济组织在全球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一些地区性的经济组织,诸如20国集团和欧亚经济联盟等,以峰会、论坛和组织的形式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在全球格局中的影响力相对减弱,经济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更显增强,“经济权力已经取代军事权力成为国家权力的首要源泉。”[20]应该说,冷战结束后的一个新的特点就是经济因素与经济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份量越来越重,这是各国提升经济外交或经济实力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经济利益因素作用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不断增强,不仅是全球化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成为经济涉外性功能被提升的重要原因
冷战后特别是本世纪的最近10年来,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都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提升了经济实力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一方面,随着苏美两大集团的对立终结,国家经济交往真正具有了世界性,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和“联盟化”趋势不断加深,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更加紧密,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和复杂;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国家间的经济矛盾随之加深,各国的经济利益博弈表面化,经济外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之上升。这一时期的经济外交逐渐超越传统的外交框架,其变化与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变化趋势的关联性得到提高。如果说,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在冷战时期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搞集团政治、争夺世界霸权,那么在冷战结束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国际竞争的核心更多地表现为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第一,经济利益优先考虑逐渐成为各国的首要选择,经济实力成为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实力已经不仅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弱,经济因素对于一国对外政策和外交行为更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利益是国家对外政策目标的核心,是国家利益的最基本的物质内容;经济利益的矛盾与经济实力的差异,是导致国际政治对抗与国家冲突的一个内在根源,经济方式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一个常用的手段。总之,目前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逐渐成为基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第二,经济利益因素的加强对各国国家利益产生深刻影响,它使因国家经济利益(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获取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外部政治及市场环境)加强所发生的各种外交活动不断增多,作为对外关系核心的外交活动同时出现新的趋势。英国外交家巴斯顿在《现代外交》一书中指出,“外交涉及处理国家之间和国家与其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外交的作用是提出、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外交本身是国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代表以及其他行为者,运用通信、个别会谈、交换观点、说服、访问、威胁和其他相关的行动来阐明、协调和维护特殊的和更广泛的利益的手段。”[21]显然,战后以来各国学者对外交的广义化认定是当前外交关系发展的现实使然。否则,我们无法用传统的外交定义解释日益活跃的“民间外交”、“政党外交”、“多维外交”、“公共外交”、“经济外交”等现象;如果不对外交进行广义的和宽泛的解释,就难以理解被广为运用的诸如 “政党外交”、“首脑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科技外交”、“能源外交”、“气候外交”等等。
第三,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下的经济涉外性大大提高,致使经济外交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并互为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大背景下,经济问题的涉外性和外交问题的经济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国际经济关系是构成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在国内外关于经济外交的相关著述中,对于经济外交实践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同盟和国际经济组织等方面。可以看出,一些原本泾渭分明的领域出现了相互交融的趋势。印度学者基尚·拉纳在论述经济与外交时说到,建立贸易和经济关系,早期曾被视为最好留给商务部长和其他部门的专家的次要活动,而现在已成为外交的中心,富国与发展中国家一样认为,动员外国直接投资(FDI)和促进出口是在国外推进利益的精髓。所以,经济是当代“综合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是总体外交的主要内容。一句话,经济已经融入外交[22]。
(二)经济实力影响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凸显,大大促进并拓展了经济外交行为与活动领域
第一,经济外交涉及内政与外交等多个方面,经济外交主体越来越具有多元性。由于现代经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济外交的主体也显现出多元性特点。在经济外交主体方面,除了政府和外交部等国家机构,其他许多国家的经济机构也登上国际舞台,诸如银行、电信、工农业和交通等部门外,区域性和一体化组织、各种国际性的峰会和论坛、各类国家与地区集团等,也逐渐成为经济外交的主要表现形式。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以及各类经济的甚至非经济的组织等,其经济外交的作用也在上升,它们在经济外交领域的活动获得更大的空间。同时在解决诸如制定国际经济规则、解决货币、债务和金融危机、协调与克服关税壁垒、保证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等问题中其作用也已不可或缺。
第二,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角逐与竞争,促进了经济与外交日益紧密地联系与结合。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一个视角就是如何寻求政治与经济、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关联性与互动性。俄罗斯外交学院教授谢季宁特别强调了经济外交中经济与政治的融合性,认为经济外交是经济与政治的融合,这种融合达到了涉及制定和实施管理决策的水平,借助于这些决策使当代世界的合作与竞争得以实现,使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形式与方法得以确立,并最终使市场经济成为那些涉及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因素[23]。在我国,也有学者从经济与政治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论证经济外交问题。
第三,经济外交从双边向周边和多边外交展开,通过外交领域实施的协商、对话、会晤、论坛、峰会等更加频繁。经济合作以国际性与地区性、双边与多边形式、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为主要形式而不断得到发展。这些形式大致包括以下的类型:1.举行定期与周期性的会晤,如八国集团、20国集团、金砖国家首脑会晤等;2.利用各种组织进行外交活动,如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各种发展银行、各种专门性的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等;3.服务设施、执行机构,如联合国原子能机构、国际清算银行;4.不易归类的组织,如欧盟是执行、立法、司法机关合作制定统一政策的一体化组织,欧盟与自己成员国的关系不是像其他国际组织那样的对外机构。还有许多类似的经济组织与集团,如发展中国家的 77国集团、新兴市场经济的 “金砖国家会晤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等。这些国际性的经济组织作为经济外交的实现途径与机制,通过举办国际经济会议、进行多边谈判、提供贷款与援助等方式,发挥着单一国家机构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第四,经济外交的内容与层面更加宽泛,手段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现代经济外交的内容,除了传统的促进出口和推动贸易发展,经济援助、合作,采取施加经济压力(如封锁、禁运、取消计划项目、撕毁合同、逼债或冻结资金)等强硬制裁之外,还包括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各个层面,经济外交的手段也灵活务实。例如利用国际会议、论坛、访问和会晤等机会实施经济外交,体现“首脑外交”、“夫人外交”的作用[24],以及采取提供经济利益(比如开放市场准入、优惠关税、开展经济合作、实施经济政策协调等)的现代方式。
(三)经济外交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的互利共赢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新治理作为出发点,使经济外交被赋予新的功能,经济外交的范畴更宽、功能更广
为实现国家政治目的和国家利益服务是经济外交活动的主要功能,俄罗斯学者在对经济外交概念进行解释时,强调“保护经济的外交”、“服务于经济的外交”、“利用经济的外交”和“新经济外交”这样的一些概念[25]。从经济外交的范畴中也可以看出,经济外交包括外交学中内涵的经济外交的传统范畴,主要集中在经济援助、经济制裁、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一些领域,其中更加强调经济外交的经济制裁等功能。例如,有的学者因此对经济外交这样解释:“经济外交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集中在负面经济外交方面,即经济制裁”。所谓负面经济外交定义的两个边界,一是民族国家作为行为主体和客体,排斥了任何由私人和非政府发动的经济制裁;二是作为外交工具,既包含了有限影响目标国各项政策的经济制裁,如人权争议、恐怖主义威胁或核不扩散承诺等,也包含破坏目标国政府的政治稳定或阻止其对外实行军事冒险行动的经济制裁④,强调以经济制裁等功能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外交。我们认为,这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后果。
现当代的经济外交,在其范畴、功能、手段、作用机制和立足点等方面,都不再基于过去的冷战思维,而是以全球互动的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把国际政治秩序的治理作为出发点。因而,在经济外交的范畴和内容等方面,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所包括的基本内容,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等,成为了经济外交的主要实践范畴。所以,在对经济外交实践的更多研究中,都是以国际经济学领域作为基本分析的内容的。冷战结束后,传统方式的经济外交已经难以满足和准确反映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外交的特点,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形式的贸易外交、金融外交、投资外交、能源外交、市场外交、商业外交、环境外交等新的经济外交研究内容相继问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形成经济外交新的实践体系构建了基础,从而实现经济外交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相统一。
结语
经济外交就其本质特性与功能作用而言,它是世界大国实现其国家战略的主要手段,也是各国发挥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作用的重要工具。现阶段,中国已经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发展也处于与世界经济互联互动、难以分割的新时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运用经济外交加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减少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与各种制约,是中国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的需要,也是当今时代的客观要求。因此,中国应以经济促外交、以外交服务于经济,使经济与外交的作用、手段、目的、政策与战略互为一体。
注:
① 该条约随着德国战败,一战结束被废止。
② 该定义见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1年10月 14日于纽约经济俱乐部的演讲。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Columbia University Capstone Project Final Report– Spring 2012.11.
③ 这一解释来自日本学者山本满第一部关于经济外交的专著《日本经济外交——其轨迹与转折点》,转引自张建著:《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
④ 作者对负面经济外交的认识,是基于2001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联合出版的专著《Economic Cold War》中对于“经济外交战略”的定义,即一国、多国或国际组织作为发起者为了实现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的目的——而非经济或国内政治目的——对目标国家使用经济武器的战略设计与外交实施的整合,而“经济冷战”应该认为是冷战思维的结果。张曙光:《中国经济外交战略考察》,《文汇报》2012-08-20。
[1]金熙德.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日]小原雅博.日本走向何方[M].加藤嘉一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徐向梅.当代俄罗斯经济外交研究[D].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6.
[4] Федоров В.П.,ФРГ: Экономика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M].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77.
[5]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57.
[6][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M].陈凤翔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
[7]The 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Affairs.Exploring Public and Economic Diplomacy[A].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Columbia University Capstone Project Final Report– Spring,2012[DB/OL].http: //sipa.columbia.edu/academics/workshops/documents/FORPU BLI-CATION_BAHDiplomacy_Report.pdf
[8]胡锦涛.胡锦涛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30.
[9]张学斌.经济外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27.
[11]程毅等.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8.
[12]何茂春.经济外交学教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 [13]张学斌.经济外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14]刘晓强.经济外交:范畴、背景及中国的应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6).
[15]李中海.俄罗斯经济外交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1.
[16]鲁毅.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6.
[17]赵可金.经济外交的兴起:内涵、机制与趋势[J].教学与研究,2011,(01).
[18]Зонова Т.В.,Дипломатия–наука и искусство [J].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2000.№10.С.47—50.
[19]江泽民.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1994-11-06.
[20][美]威廉·内斯特.国际关系:21世纪的政治与经济[M].姚远,汪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3.
[21][英]R.P.巴斯顿.现代外交[M].赵怀普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
[22][印]基尚·拉纳.双边外交[M].罗松涛,邱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5-56.
[23][俄]B.谢季宁.经济外交[M].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2001.
[24]Зонова Т.В.,Cовременная модель дипломатии:истоки становления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M].М.:РОССПЭН,2003,С.172.
[25]Программа Дисциплины.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A].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Москов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C].Мид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2004г.
【责任编辑:林莎】
Review and Comment of the Economic Interest Elements in Economic Diplomacy
TIAN Chun-she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Institute of Eurasian Development Studies,Beijing,100083)
After WWII,the economic diplomacy of major countries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economic diplomacy among major countries,a new characteristic after the cold war is that economic elements and economic power came to play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conomic interest elements are important in post-war economic diplomacy.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s and the new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as its starting point,economic diplomacy has been endowed with new functions and wider scopes.The definitions of the economic diplomacy scope are more different than similar.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consensus as to the nature and the definition and implication of economic diplomacy:whether it is economic behavior or diplomatic practice.Besides,the interdis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diplomacy are the academic roots for theoretical disputes over it.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so called economic diplomacy is nothing but the extension of diplomacy in economic sphere.Diplomacy serves economy,which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countries to enhance economic diplomacy or the impact of economic power.The competition for economic interests among countries actually allows economy and diplomacy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and expands practices and scopes of economic diplomacy.
economic diplomacy;economic interest elements;international relation;national interest
F 11
A
1000-260X(2017)02-0087-07
2016-11-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俄罗斯经济外交与新时期的中俄合作”(2009JJD810006)
田春生,经济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俄罗斯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