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应用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效果

2017-04-02蒋翠治施燕禧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脑炎口病

蒋翠治,施燕禧

(泉州市儿童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应用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效果

蒋翠治,施燕禧

(泉州市儿童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目的评估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应用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参照组(36例,采用常规治疗)与试验组(36例,采用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情改善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予以丙种球蛋白联系干扰素治疗,可在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基础上,缩减病程,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丙种球蛋白;干扰素;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

手足口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传染类疾病之一,该病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相对高,临床症状表现为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脊髓炎等,病情发展较为迅速,临床发病率、死亡率逐年提升,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本次为了解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应用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效果,选取72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36例。参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4~38个月,平均年龄(25.6±2.4)个月;病程1.5~5.5天,平均病程(3.2±0.5)天。试验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13.5~40.0个月,平均年龄(26.3±2.1)个月;病程1.2~5.8天,平均病程(3.5±0.4)天。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临床对入选的72例患儿治疗前,需先对其予以皮肤、口腔护理,并持续性吸氧,定时检测其生命体征变化,同时保持患儿体内电解质、水、酸碱平衡,以保证体内环境属于稳定状态。(2)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如给予患儿补液治疗,予以其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C,以补充能量。(3)试验组予以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医务人员予以患儿静脉滴注400mg/(kg•d)丙种球蛋白,持续治疗5日后,予以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临床需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予以不同药物剂量,如年龄25~38个月内的患儿可予以其肌内注射60 ug/次,若年龄4~24个月内的患儿可予以其肌内注射6 ug/次,连续治疗3日。按照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适当增减药物应用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病情改善时长,如退热时长、皮疹消退时长、脑脊液WBC恢复正常时长。

1.4 效果评估

治疗后,临床对两组疗效展开评估。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改善,且2日内体温均恢复正常,3日内未流涎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日内体温均恢复正常,5天内未流涎为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加重,且经治疗4日后持续发烧、流涎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有效率

治疗后,试验组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参照组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34/3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病情改善时长

治疗后,试验组皮疹消退时长为(3.9±0.5)d、退热时长为(4.5±0.6)d、脑脊液WBC恢复正常时长为(6.7±1.5)d,均短于参照组的(5.8±0.7)d、(6.3±0.8)d、(2.8±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类疾病,该病传播渠道包括消化道、密切接触、呼吸道等,临床表现为呕吐、疱疹、昏迷、头晕、惊厥,但因肠道病毒71型所伴发的手足口病,会改变患儿体内的免疫功能,为此,今早抑制其炎症免疫反应,是临床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重点所在[2]。

此次对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予以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治疗,作用机制表现为:丙种球蛋白中含有病原体特异抗体,能和病毒抗原充分结合,灭活病毒,从而促使中性粒细胞快速吞噬、趋化,明显增强杀病原体功能,同时对单核巨噬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丙种球蛋白内含有的各种抗细胞因子抗体,可避免损伤血管周围,减少对脑组织免疫能力的刺激,缓解炎症反应,最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3]。干扰素主要选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后可明显缩减患儿病情,有效调节患儿体内免疫功能,增强其广谱抗病毒作用,和体内敏感细胞表面受体充分结合后,可初级细胞产生较多抗病毒蛋白,对病毒组装、释放会造成影响,最终加快病毒繁殖速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 4.44%(34/36),高于参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退热时长、皮疹消退时长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比常规治疗方法更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为改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建议选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结合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可大大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有效缩短患儿皮疹消退时长、脑脊液WBC恢复正常时长、退热时长,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1]战寒秋,刘 慧,孙 娜,等.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合理性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5,21(5):51-52.

[2]杨群燕,鲁 月.干扰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病情改善时间对比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20(2):162-164.

[3]何丽荣.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9):136-137.

R725.1

B

ISSN.2096-2479.2017.44.171.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脑炎口病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观察
家猪链球菌病和乙型脑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