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QCC)活动在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017-04-02周梨花黄辰腊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计划性品管圈科室

周梨花,黄辰腊,刘 银

(1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 新邵县人民医院)

品管圈(QCC)活动在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周梨花1,黄辰腊2,刘 银1

(1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 新邵县人民医院)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的31.7%下降至改善后的15.8%。结论 应用品管圈对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进行管理,不仅降低了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还提高了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及工作效率。

品管圈,非计划拔管,深静脉置管,质量控制

非计划拔管(UE),是指导管意外脱落或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导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一旦发生UE,可能对患者造成损伤延长住院天数,增加费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降低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对临床护理质量指标至关重要。

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QC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

根据2015年度全院护理不良事件统计结果, 1-9月份共上报事件160例,其中显示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较高,占到28%,为规范护理操作,有效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指标,最终达到患者安全的目标,我院于2015年12月成立了“护管圈”QCC小组,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不断发现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利用品管圈的手法进行分析,改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

我院“护管圈”QCC小组共8名成员,由护理部主任组织,科护士长及护士主动报名成立,推选出一名圈长,副圈长一名,圈长负责整个活动的拟定与执行,副圈长负责协调、记录,护理部主任担任辅导员,在活动中给予指导及建议。

1.2 选定主题

采用主题评价表选出品管圈活动的主题,最终将活动的主题确定为降低护理可干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深静脉置管。

1.3 确定圈名、圈徽

1.4 制定活动计划

根据主题运用5W1H方法制定出活动计划,并绘制成甘特图。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日期为2015年12月1日—2016年12月30日,主要运用头脑风暴、时间甘特图、鱼骨图、柏拉图、流程图、雷达图等管理工具。

2 现状把握

通过收集本院各临床科室2016年1月26日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合计共102例,其中健康宣教不到位占39.2%,并发症占31.4%,维护不到位占14.7%,拔管风险评估不到位占5.9%,导管维护记录不全占4.9%,镇静不到位占2.9%,约束不到位占1.0%。统计得出前三项高危因素共占85.3%,根据80/20原则,因此本圈的改善重点为健康宣教不到位、并发症、维护不到位。

3 目标设定

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

本次品管圈活动的圈能力为71.7%,改善重点为85.3%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 =31.7%-(31.7%×85.3%×71.7%)=12.3%

4 解析

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绘制鱼骨图确定健康宣教不到位、并发症、维护不到位为真因,故而围绕这三个真因来拟定对策然后进行实施。

5 对策拟定

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针对主要的要因拟定具体对策,依效益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圈能力等确定对策选定。

6 对策实施与检讨

6.1 增加培训次数 ,派骨干护士外出学习

制定全年的培训计划(包括外出学习),按计划进行培训学习;从每个科室抽出一名护理骨干强化培训理论知识与操作,然后回去科室培训科室的每位护士,改进后效果良好,培训的合格率由改善前的55%上升到100%。

6.2 制作多种类健康宣教资料,同时制作导管维护的操作及健康宣教视频

制定多样化的健康宣教资料,把健康宣教资料发放到患者手中。视频发放至每个科室,由科室组织观看学习。改进后抽查患者知晓率由改善前的60.8%上升至98%。

6.3 制作风险评估单

制作非计划拔管的风险评估单,并在全院科室落实。抽查科室护理记录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评估单落实率为100%。

7 成果

7.1 有形成果

此次品管圈活动的有形成果是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降低。改善前2016年1月26日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高危因素为102例,拔管风险率为31.7%;改善后2016年11月17日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高危因素为53例,拔管风险率为15.8%;说明此次活动的开展有效的降低了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率。

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5.8%-31.7%)/(12.3%-31.7%)×100% =82.0%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 =∣(15.8%-31.7%)/31.7%∣×100%

=50.2%

7.2 无形成果

无形成果是属于圈长、圈员们的个人成长或收获,是与有形成果相对而言的。活动后每位圈员的团队精神、改进意识、工作热情、质量意识、工具运用技巧等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8 讨论

8.1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非计划拔管风险率由改善前的31.7%下降至15.8%,说明此次活动的开展有效的降低了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率,同时有效的改善了临床护理质量指标,节约了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身心痛苦,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8.2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不仅学习到各种品管手法,而且使护士的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大家自动自发的发掘问题、改善问题,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药品管圈操作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2]韩红梅,吴计先。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 吉林医学,2012.2

[3]陈增萍,陈虹,刘春蓉,王超红。降低深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护理干预,西藏医药,2014.1

[4]何秋月,吴素文。非计划拔管风险评估表在深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8

[5]罗利霞,周芬。品管圈在降低深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效果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0

R47【文献识别码】B

ISSN.2096-2479.2017.44.148.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计划性品管圈科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循证护理预防ICU患者发生CVC相关性不良反应及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超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计划性转入ICU临床研究
特性要因图对非计划性拔管分析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