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裂症自我面孔加工的研究进展

2017-04-02徐园园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面孔精神分裂症速度

徐园园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重大脑疾病研究院精神分裂症研究所 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8)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基础和临床 ·

精神分裂症自我面孔加工的研究进展

徐园园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重大脑疾病研究院精神分裂症研究所 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8)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临床表现各异,涉及感知、思维、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障碍和行为的不协调。自我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特征,对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识别自我面孔时存在困难,但对自我面孔加工是否受损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自我异常;自我面孔加工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异质性的精神障碍,具有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等,其中自我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表征,自我面孔加工是自我异常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此本文对精神分裂症的自我面孔加工进行了综述。

1 自我及自我异常

自我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表征,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包含人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具有内外部力量的适应性。自我既是独特的又是社会性的,如何认识自我,心理学从自我参照效应、自我面孔识别、自我代理、自传体记忆等方面进行研究。自我发展背后的推动力是自我-他人的交互[1],区分自我和他人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也是社会交往的关键。区分自我-他人的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是自我优势效应,自我优势效应是指对自我相关性信息加工快于自我无关性信息加工。自我相关性信息包括描述某人自己特质的形容词、自传体记忆、自我名字和自我面孔等。其中自我面孔是与自我相关最强烈的刺激,是独一无二的,标志着个体自己的身份,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概念,与其他面孔完全不同,所以在自我面孔的研究中发现了最大的自我优势效应。自我面孔识别是人类独特具有的高级认知能力,相比于识别他人面孔,在健康成人表现为对自己面孔的识别速度显著快于识别名人和陌生他人,即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即自我面孔加工优势[2]。

而自我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特征[3-4],现象学观点认为基本的自我异常是指行动主导感和体验主体感的异常,这些异常主要与3种异常的自我相互联系,即超反思(hyper-reflexivity)、自我存在感的减弱(diminished self-presence)以及对认知或知觉的“支配”或“控制”被扰乱(disturbed “grip” or “hold” on perceptual and conceptual fields);并与各种异常的主观体验有关,而各种主观体验异常与来源检测受损(source monitoring deficits)和异常突显(aberrant salience)等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有关[3-6]。

自我面孔识别作为外显自我意识的重要指标,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识别自我面孔时存在困难。在自我面孔加工方面,研究主要关注病人的自我面孔识别优势和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加工情况。

2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研究

对精神分裂症的自我面孔加工受损,国内外并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果。一些研究[7-8]显示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特定的面孔识别受损,在识别自我面孔时相较于熟悉面孔和陌生面孔受损。相反,其他研究[9-11]没有发现支持特定自我面孔受损的证据。这些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是使用的实验方法不同以及缺乏对影响因素的控制造成的。

Lee等[6]使用了视觉搜索范式,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与正常对照组在自我面孔识别的错误率无差异,对自我面孔识别较对熟人面孔识别反应时间减少。精神分裂症病人还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的半球优势异常,健康人对自我面孔识别表现出左半球优势,而Kircher等[7]使用熟悉度的判断任务研究不同视野的自我面孔识别,显示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我面孔图片呈现在右侧视野时的错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对自我面孔图片呈现在左侧视野时的错误率更高,结果预示了精神分裂症病人与健康人相反的半球优势,即自我面孔识别的右半球优势效应。

有研究[8]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我意识存在改变,有很大一部分在于自知力的改变程度。自知力属于自我意识的一种,对于自知力与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的缺陷是否存在相关,贾竑晓等[9]采用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心理学范式,研究了自知力与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对自我面孔识别速度快于识别陌生人面孔,但与名人面孔识别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自知力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均未表现出对自我-陌生人面孔识别速度上的自我识别优势,提示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自我异常;无自知力病人对自我面孔识别速度慢于有自知力病人和正常被试;对陌生人和名人面孔的识别速度上,有无自知力的病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自我意识改变,对自我与他人区分能力降低,对自我敏感性降低,Zhang等[10]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对熟悉性的加工和对自我的加工是独立并行的加工过程,病人对自我面孔熟悉性的加工受损,而对自我概念的加工未受损,即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自我面孔识别上的障碍是由于对自我面孔熟悉性加工的损伤引起的。

精神分裂症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阳性症状组和阴性症状组,阳性与阴性症状的不同是否会影响病人对自我面孔的加工。朱虹等[11]研究以阴性和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我面孔的识别速度发现,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病人对陌生人面孔识别速度最快,自我面孔识别速度和名人面孔识别速度没有差异;而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病人在各面孔的识别速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鉴于对精神分裂症自我面孔加工研究结果的不一致,Bortolon等[12]使用“客观测量(反应时间和准确度)”和“主观测量(日常自我面孔识别的自我报告)”来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如何处理知觉的模棱两可(perceptual ambiguity)和病人对自己面孔的心理表征与用Morph软件处理的合成照片的不匹配。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一样能够识别自己的面孔,只是比较容易模棱两可。对60%自我和40%他人的合成图片,精神分裂症病人表现出低的准确度。使用自我面孔识别问卷(Self-face Recognition Questionnaire, SFRQ)[13],评估病人日常生活中自我面孔识别的缺陷。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病人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对日常生活中自我面孔识别的困难。

以上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我面孔加工的研究结果虽然不一致,但是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作为人类的一个标志,对其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的异常研究还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自我面孔识别损伤在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脑损伤病人中也有发现。

3 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加工情况

既然自我面孔加工是独特的,那么大脑中是否有对应于自我面孔加工的独特脑区?对健康成人的自我面孔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有较一致的发现,认为自我面孔识别主要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和顶叶等脑区[14-16]。对正常人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ace imaging, fMRI)研究发现,自我面孔知觉在左下顶叶、左前额区域、右中颞叶、右边缘区有更强的激活[14]。电生理研究[15]发现自我面孔与他人面孔相比,后侧区域有一个增强的N170,额中区域有一个增强的峰峰值电压(voltage peak-peak,VPP)。以上研究均是阈上水平的研究,运用连续闪烁抑制的范式,研究阈下水平的自我面孔加工发现,自我面孔比他人面孔有一个减小的早期成分VPP[16]。

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我面孔加工相关脑区研究发现运用fMRI探索病人区分自我-他人的脑区活动时,与自我面孔识别相关的右缘上回、楔状叶和前额-颞叶区域的有效连接减弱[17]。自我面孔除了中性面孔外,还有面孔表情,而精神分裂症病人表现出对表情加工相关的缺陷,并发现病人的情绪处理脑区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损伤,表现为杏仁核对情绪面孔的激活程度低于中性面孔,同时在楔状叶、顶叶、中央前回和上颞回激活程度增加。精神分裂症不同的阳性和阴性症状会影响中性面孔的分类,阳性症状组更倾向于将中性面孔归为恶心或恐惧表情,并且阳性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得分与左颞小叶的早期成分 P100 和 N170以及右中间前小叶的晚期成分(N250) 成负相关[18]。

眼动追踪技术在面孔识别领域中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自然、连续和在线的面孔加工记录,通过视觉搜索范式来研究自我面孔的识别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比正常对照组有更少更长的注视,与正常对照一样,精神分裂症病人也能够关注自己面孔的相关特征[19]。对不同情绪面孔加工的眼动研究[20]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与正常被试在中心面孔和负性面孔的加工时间和加工次数上显著低于正性面孔,从而得出病人可能是对负性和中性面孔的加工存在特异性的损害。

4 小结和展望

纵观以往对精神分裂症自我面孔的研究,虽然对自我面孔加工是否受损仍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果,但是对精神分裂症自我异常的研究都有推进作用。自我异常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特征,自我面孔加工作为自我异常的一部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自我异常的研究,发现自我异常的本质,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预防和早期干预。

现有的研究绝大多数只局限于刺激为阈上知觉水平的条件,即个体能够意识到自我面孔的情况下,发现自我面孔加工存在知觉速度上的缺陷或没有缺陷。那么,当自我面孔的呈现为阈下知觉水平时,自我面孔的加工是否也表现出加工速度上的缺陷呢?对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现有的使刺激处于阈下知觉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降低刺激的强度(调低刺激亮度)、降低被试的知觉度(减少刺激呈现时间)、视觉遮蔽范式、双眼竞争、连续闪烁抑制等,也许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使用合适的研究范式,能够发现在无意识情况下,精神分裂症的无意识自我加工是否受损,这样可以区别于现有的研究结果,发现意识上与无意识情况下自我的受损情况,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和以后的有效干预有重要意义。

[1] Decety J, Chaminade T. When the self represents the other:a new cognitive neuroscience view on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J]. Conscious Cogn,2003,12(4):577-596.

[2] Sui J, Zhu Y, Han S.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attended and unattended conditions: a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study[J]. Neuroreport,2006,17(4):423-427.

[3] Nelson B, Whitford T J, Lavoie S, et al. What are the neurocognitive correlates of basic self-disturbance in schizophrenia? Integrating phenomenology and neurocognition. Part 1(source monitoring deficits)[J]. Schizophr Res,2014,152(1):12-27.

[4] 贾竑晓, 尹梦雅, 朱虹. 躁狂发作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 (2): 204-206.

[5] Borda J P, Sass L A. Phenomenology and neurobiology of self disorder in schizophrenia: primary factors[J]. Schizophr Res,2015,169(1-3):464-473.

[6] Lee J, Kwon J S, Shin Y W, et al. Visual self-re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Res, 2007, 94(1-3): 215-220.

[7] Kircher T T, Seiferth N Y, Plewnia C, et al. Self- face re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Res, 2007, 94 (1-3): 264-272.

[8] 贾竑晓,朱虹,韩世辉,等.精神分裂症自知力与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的关系[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4):416-419.

[9] 贾竑晓,周勇,朱虹. 人类熟悉性特征识别障碍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2) :172-175.

[10]Zhang L, Zhu H, Xu M, et al. Selective impairment in recognizing the familiarity of self faces in schizophrenia[J]. Chin Sci Bull,2012,57(15):1818-1823.

[11]朱虹,贾竑晓.以阴性与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35(2):200-204.

[12]Bortolon C,Capdevielle D, Salesse R N,et al. Further insight into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hy ambiguity matters[J].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 2016,50:215-222.

[13]Laroi F, D’Argembeau A, Bredart S, et al. Face recognition failures in schizotypy[J]. Cogn Neuropsychiat, 2007,12(6):554-571.

[14]Kircher T T, Senior C, Phillips M L, et al. Towards a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self processing: effects of faces and words[J]. Cogn Brain Res, 2000,10(1-2):133-144.

[15]Keyes H, Brady N, Reilly R B, et al. My face or your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self-face processing[J]. Brain Cogn,2010,72(2):244-254.

[16]Geng H, Zhang S, Li Q, et al. Dissociations of subliminal and supraliminal self-face from other-face processing: Behavioral and ERP evidence[J]. Neuropsychologia, 2012,50(12):2933-2942.

[17]Yun J Y,Hur J W,Jung H,et al.Dysfunctional role of parietal lobe during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Res,2014,152(1): 81-88.

[18]Anticevic A, Van Snellenberg J X, Cohen, et al.Amygdala recruitment in schizophrenia in response to aversive emotional material: a meta-analysis of neuroimaging studies[J]. Schizophr Bull,2012,38(3):608-621.

[19]Bortolon C, Capdevielle D, Salesse RN,et al.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an eye-tracking study[J]. Front Hum Neurosci,2016,10:3.

[20]Zhu X L, Tan S P, Yang F D, et al. Visual scanning of emotional faces in schizophrenia[J]. Neurosci Lett,2013,552(2):46-51.

编辑 慕 萌

Progress in studies on self-face processing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Xu Yuanyuan, Jia Hongxiao*

(BeijingKeyLaboratoryforMentalDisordersDiagnosisandTreatment,BeijingAnding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88,China)

Schizophrenia is a group of mental illness with unknown etiology, which has a wide rang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The disease have differ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perception, thinking, emotion, will obstacles and behavior inharmony. Self-disturbance is the core phenotypic marker of schizophrenia. The study of self-face recognition found that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have difficulties in identifying self-face, but no consistent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on whether self-face processing is damaged.

schizophrenia; self-disturbance; self-face processing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52069),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Z151100004015061)。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7152069),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rogram of Beijing Municip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Z151100004015061).

时间:2017-04-13 19∶5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662.R.20170413.1958.038.html

10.3969/j.issn.1006-7795.2017.02.011]

R749

2017-01-20)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jhxlj@ccmu.edu.com

猜你喜欢

面孔精神分裂症速度
本期面孔
行驶速度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速度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