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粤西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2017-04-02饶品良

关键词:粤西科技创新科技

饶品良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0620)

“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粤西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饶品良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0620)

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是广东未来的发展战略蓝图,本文根据粤西地区拥有的优越资源和发展环境,系统分析粤西地区在传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思路,力求为粤西经济的腾飞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粤西; 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 发展模式

广东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两个率先”。然而,在以往的发展中,广东的经济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在珠三角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时候,土地占广东全省70%、人口占50%的粤东西北12市的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不但不利于广东经济的全局发展战略,也非常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资源的约束日益显现,与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差距所产生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因此,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与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促进粤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一、粤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粤西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及所辖县(市、区),2010年,该区域总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7%,常住人口1526万人,占全省的14.6%。

可是,多年来,粤西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依赖科技含量不高、创新不足的粗放式发展,满足于照抄、照搬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现成的技术和手段,造成严重的水土不服,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多年来一直滞后不前,也使自己成为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相当令人遗憾。

1.项目欠缺科学规划、资源浪费严重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粤西的中心城市——湛江作为中国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曾得到很多优惠政策,但湛江没有很好地利用机遇,没有发挥港口经济的优势和粤西城市的龙头作用,错过了第一轮发展浪潮的大好时机。与湛江相近的茂名、阳江在建设规划上又没有与湛江形成经济互补,一些项目规划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使粤西各地没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造成粤西经济在发展速度、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等多方面与广东省内先进地区和其它开放城市拉开了更大的差距。2012年粤西地区的生产总值为4683.43亿元,仅占广东全省的8.2%,三次产业比重为19.32 ∶41.03 ∶39.65,第一产业比值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2012年粤西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30271元,增长率为9.2%,而同时期的广东全省年人均生产总值为54095元,增长速度为7.4%,可见,粤西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水平。粤西地区的整体工业化进程慢,经济结构单一,规模有限,高新技术类的电子信息产业较为薄弱,严重影响粤西地区的产业改造和经济发展。

2.缺乏有科技含量的龙头经济发展支柱

粤西地区经济不振,主要是对自身的发展优势认识不清,缺乏有科技含量的经济支柱,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慢,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属于简单的来料加工或装配,附加值低,缺少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工业也没有明显优势,主要是利用原有的石化基础,发展中下游的石化产业,经济增长缓慢[1]196。而且粤西的发展还被动地接受珠三角的辐射,依赖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在一些发展项目上盲目照搬照抄一些不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产业链,结果造成水土不服,贻误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3.政府服务意识和功能低下

政府是社会发展的引领者,粤西地方政府的总体服务意识与珠三角等地的开放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欠缺全面为大众服务的市场经济服务功能。这就出现政府较多干预经济的现象,尤其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战略等方面。结果,在粤西各地政府各自为政的规划下,粤西城市群出现明显的分层级特征:湛江、茂名、阳江三个中心城市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在粤西地区水平相对较高,拥有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占粤西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村或乡村地区,却是剩余劳动力多、失业率高、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介于中心城市与广大农村之间的城镇区域里,则是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工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为主,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比中心城市低。从而形成粤西地区的经济状况是:核心城市缺乏辐射和主导能力,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强,小城市不特。各自的角色不明,使得城市群内角色混乱,经济无序化,加剧了城市之间的无序和不平等竞争。

城市群内的核心辐射源缺乏、产业链条薄弱、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区际交通体系不健全和区际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等弊病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极大地耗散了城市群所集聚的能量,制约了其辐射功能的发挥[1]197。这种政府职能较差、目光短浅、开放度不够的状况,使粤西地区很难大量吸收外来民间资本,束缚了粤西经济大步向前发展,这也是近年来粤西地区一直落后于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粤西科技创新的潜力

粤西地区虽然目前经济水平不高,但是粤西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自然资源,背靠珠三角、比邻广西、面向浩瀚南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有广东省最长的海岸线,长达1662.8公里,占广东全省49.9%,海洋捕捞、海水淡水养殖、海盐生产及大陆架油气开采均具有明显优势。这些优越的资源底蕴,对于发展农业、矿产开发、海洋产业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利用得当,是能够为粤西地区的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可以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推动粤西经济的发展。

(1)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粤西地区紧靠世界著名的北部湾渔场,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渔业捕捞发达,其中湛江是全国十大渔业基地之一,有可供常年进行捕捞生产的北部湾和粤西两个近海渔场;茂名的博贺港是广东省三大渔港之一,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阳江还有国家认可的六大渔港,海洋捕捞量居全省重要地位。

(2)天然的港口优势。粤西地区海岸线较长、港湾众多,具备建设中型乃至深水港条件的港址比比皆是,其中湛江港作为全国八大港口之一的深水良港,港域宽广,内港航道水深40米(目前世界十大港口码头前沿水深仅有23~28米),为世界少有,可通行30万吨级货轮和50万吨级油轮,具有建成国际深水港的优越条件,是名副其实的“南方大港”。此外,茂名港包括水东、博贺、北山岭三个港区,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现已有41个码头泊位,吞吐能力达1759万吨。阳山港也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位于广州港和湛江港两大主枢纽港之间,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粤西地区的港口优势,将为粤西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3)厚实的能源基础。茂名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是广东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茂名石化公司拥有135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多年来原油加工量、乙烯产量均占广东省的60%左右,目前年乙烯生产能力占中国石化六分之一、全国十分之一。”[2]28湛江则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水港的便利,正成为石油巨头争相投资的热地,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三大石化企业已决定加大对湛江石化产业投资的力度;湛江还将以湛江港为依托的国际性原油、奥里油、液化氧、液化气、矿石等油类储罐转运中心和化工、矿石等进出口物资交易储运中心,与茂名一起形成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带。与此同时,阳江核电站、阳西电厂、阳江抽水蓄能电站、海陵岛风能电场等电源项目建设也将成为广东全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这些能源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满足粤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粤西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还能拉动粤西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

(4)坚实的农业资源优势。农业资源是粤西地区的另一个突出优势,粤西是全国糖蔗、橡胶、剑麻等热带及亚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有全国最大的荔枝、香蕉、龙眼和南菜北运基地,有广东省最大的花生、南药、蚕桑、松香、山地养鸡基地,如能充分利用这些农业资源,发挥全国水果第一市优势,发展水果深加工业和水产品深加工业,对粤西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

(5)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带来的机遇。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粤西城市群的湛江等城市与北部湾有着密切联系,粤西地区可以利用地域优势,主动积极参与,争取享受国家给北部湾经济区的优惠政策,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形成。

(6)大项目的带动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给粤西地区带来了大项目,大项目意味着产业链的相关产业落户粤西。阳江核电站项目总投资742亿元。湛江港30万吨级油码头、25万吨级深水航道、散粮码头装卸储运工艺系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茂湛石化基地、茂名临港工业基地、湛江钢铁项目(宝钢)、湛江制浆造纸等大项目在粤西地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将会对粤西城市群的经济起带动作用[1]194。

三、科技创新与粤西经济发展的空间提升和整合

2014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出号召:“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先下手,谁就能掌握主动[3]64-65。

科技创新是创造新知识、产生新技术,并将其加以运用,产生新价值的活动。从过程来看,科技创新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有助于抹平经济周期,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4]9-11。粤西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把握机遇,运用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东融西联、南拓北优”的开发策略,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构建“三核、四轴、两屏”的国土开发格局和“三区、四带”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5]145。形成以湛江为中心、茂名和阳江为次中心的粤西城市群,打造华南地区重要的城市群,成为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

1.建立行之有效的粤西人才资源汇聚政策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源要素的投入,其中最重要的是资金和人才,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故此,粤西地区的发展最需要的是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国际一流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粤西科技领军人才的短缺极大地制约了粤西地区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因此,粤西地区应尽快将吸引科技领军人才的政策措施提升到市级层面,出台针对吸引科技领军人才的专门政策,以此彰显粤西地区渴望吸引科技领军人才的迫切愿望和政策保障,使科技领军人才愿意来粤西地区安居乐业,为粤西地区的科技创新添砖加瓦。

加快吸引留学人员到粤西创业,又是加速粤西技术创新活动,保持粤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粤西地区应据此制定相关政策,并予以落实到非常具体的可操作层面,为吸引留学回国到粤西创业的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充分利用海外人才资源,吸引高素质人才在粤西地区定居创业,从根本上促进粤西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粤西地区还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类高级人才在粤西地区创业和工作;同时,要不断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和领域,引进力度要不断加大,引进的范围和宽度不仅仅局限在尖端科研领域和高端科技研发人员,还要放远目光,围绕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引进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业服务、旅游、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人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汽车、石油、重大装备、数控、造船、精品钢铁等先进制造业人才,以及粤西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研发平台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扶持粤西经济的科技产业创新

一切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产业创新主要起源于产业革命,并在不断创新、深化的过程中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虽然根据国家2008年4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权限限定在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4]184,粤西地区无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但在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及以后的相关工作中,粤西地区可以依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和规范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例如对从事高技术产品研发和高技术生产的企业,在税费优惠和资金支持方面可建立特殊的鼓励政策,能够较好地显示出粤西政策的导向性及政策效率。在高新产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优惠上,可以借鉴广州市等地的经验,结合粤西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减征甚至免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扶持高新企业在粤西地区的建立和发展。

在推动粤西地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方面,要制定和执行有关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标准和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按照粤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在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制订一系列有地方特色的优惠政策,以发挥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拓展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优惠空间。

3.完善粤西经济的科技创新环境

一个产业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基本平台支持它。产业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树木和森林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已日益受到创新环境的制约,区域创新环境在创新型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重要[6]138。因此,粤西经济的发展除了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还必须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有地方性的指示产权方面的政策措施,使粤西地区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确立产业竞争优势。

另外,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粤西地区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境内外的组织和个人在粤西地区进行科技风险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对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奖励,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粤西地区的科学进步,促进粤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4.建立长远的粤西科教立市战略

“城市既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同时,也是包括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腾飞的空间载体。科技进步是一个城市逐渐成熟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7]所以,加快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建立和推进茂名、湛江、阳江等粤西城市的科技创新体系步伐,为构建粤西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一个比较良好的软环境,是粤西地区发展的战略基础。而且为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制,同时还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技与经济的脱节问题,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创造条件,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抓紧筹建高新科技工业园(区),配套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营造产业发展和成果孵化的环境。另外,要充分发挥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科教龙头作用,创造城市的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引进高技术企业。

5.营造粤西特色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丹·莫特(Dan Mote)认为,创新文化从最小的规模到最大的规模有7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第一,有一个完全致力于创新的领导层,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二,这种创新的文化削减了决策的层级结构,各自职责非常清晰;第三,这些创新文化有共同的可持续目标,创新就是实践;第四,他们尊重各类人才,而这些人将价值和创新意识体现在创新和创业中;第五,他们拥有形成创意的决心并进行创新,并且挑战传统的思维;第六,他们愿意快速反应,也愿意随时做出调整;第七,他们接受失败,失败并不可耻,他们认为失败是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8]50-51。

粤西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也不例外,首要就是提升政府层面的创新领导力,激励、引导粤西地区的科技创新,建立粤西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粤西区(县)乃至街道或乡镇层面的创新积极性,通过扩大科技创新者的人数、创新组织来扩大科技创新理念,增加渠道来加快科技创新速度,寻找更好的创新质量。从而建造以湛江为中心,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农、副、海产品的加工,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推动企业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引导其向城市和中心城镇集聚,形成具有粤西地方特色的沿海经济圈。

[1] 吕拉昌,黄 茹.广东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 茂名市人民政府.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建设粤西经济强市[J].中国城市经济,2006(8).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 张赛飞,邓 强,隆宏贤,等.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 南方日报社.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之路[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

[6] 汪继年.论区域创新环境及其对创新型产业的作用机制[J].发展,2007(9).

[7] 罗荫国.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2月25日在茂名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茂名日报,2006-12-31(01).

[8] 朱岩梅,陈 强.创新的力量——中国经济增长新路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马建平]

2016-11-06

饶品良,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3.013

F 127

A

1672-6219(2017)03-0060-04

猜你喜欢

粤西科技创新科技
加州鲈在粤西掀起养殖潮!看上上生物如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以生鱼料撬动市场!湛江珊瑚在粤西淡水料市场要发力了
粤西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科技在线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