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境界
——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暨“石河子大学第五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综述

2017-04-02

关键词:理政治国马克思主义

张 懿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境界
——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暨“石河子大学第五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综述

张 懿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深入发展,2017年7月6日至8日,由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主办,石河子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暨“石河子大学第五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在石河子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何慧星、校长代斌,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宏,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薛广洲等出席论坛并致辞,开幕式由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文斌主持。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安徽省委党校、《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紧紧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涵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谋篇布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题就是“治国理政”四个字。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应了当今中国出现的时代新问题,凝聚了我们党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一)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提出来的重大课题

李君如教授指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要回答“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的这样一个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把治理问题凸显出来并置于如此高的位置,就是为了要解决近40年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这归根到底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着“治理”二字提出当代国家治理的纲领、目标、布局、任务、动力、政治思想保障和安全保障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治国强国的行动指南。

(二)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山东省委党校巡视员孙占元教授在“引领民族复兴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发言中提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揭示和贯通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三)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运用的创造性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丁峰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把握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姜华有教授进一步指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哲学思维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求实思维;二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三是发现矛盾、解析矛盾的辩证思维;四是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创新思维;五是从坏处准备、力争最好结果的底线思维;六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本思维。

二、深入研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发展

在理论研究维度,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内容,与会代表就相关内容进行了理论研讨。

(一)“五大发展理念”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的视野

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振平研究员在“新发展理念和唯物史观”的发言中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的发展理念,也是符合世界发展要求和潮流的理念。它是在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它的根基是唯物史观,是唯物史观在当今时代的运用。第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社会实践的要求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第三,新发展理念也深刻地体现了唯物史观中贯穿的实践意识、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新发展理念对于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也着重体现在这几点上:一是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认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二是新发展理念从当今中国的实际和世界的实际出发,突出强调了协调的理念,这也是对于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三是突出了“绿色”,即生态建设问题。这不是说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没有看到生态问题,而是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由于资本拼命扩张的本性,世界历史的发展已经将地球的生态问题尖锐地放在全人类面前。而绿色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这个尖锐问题的回答。四是新发展理念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对于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开放”和“共享”这两个理念很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也很有代表性地体现了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新进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全方位的、完整的。从外延来看,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是人与人、国内与国外,而且涉及到整个人类与自然界;从内涵来看,极具新意的创新、和谐又广泛涉及到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运动的基本方式,它们贯穿于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绿色、开放、共享又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这种共同的要求。五大理念组成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共同的应当遵循的发展理念,它将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引导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境界

1.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价值

江苏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孙肖远研究员以“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为题发言,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大的理论价值,对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协调推进机制。要求牢牢抓住发展、改革、法治、党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高度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关系,反映了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二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又一次新飞跃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注重战略部署又注重理论建构,从战略层面系统回答了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系列时代课题,从理论层面初步回答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科学的方法论。系统运用了全面、联系的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正确处理好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对重要的辩证关系,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辩证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辩证统一。

2.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联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构成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张彬教授在题为“‘四个全面’治国方略的内在联系”的发言中指出,“四个全面”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关系又体现为:目标系统与支撑系统的互动关系、主导地位与服务功能的主从关系、相辅相成与相得益彰的依存关系。“四个全面”之间是一种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动态系统,这就相应地要求我们要以整体思维把握“四个全面”的结构整体性、关系协调性和宏大全局观。“四个全面”不可分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者相互作用、螺旋递进,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

3.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发力

第一,厘清并分析全面从严治党的两种理论立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为全教授通过对“全面从严治党工具论”和“全面从严治党规范论”这两种理论立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得出,尽管这两种理论模式仍然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研究领域还发挥某种作用,但是未能就评价、捍卫、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之实践发展发挥真正的理论作用。它们对当下的全面从严治党的政策和实践保持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在“存在就是合理”思路的支配下,少有发现目前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意向,少有对全面从严治党未来发展方向的自觉,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研究与政党实践保持着一种高度融和的状态。尽管这一状态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普及和展开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此不可避免被淡化了。因此,王为全教授指出,对全面从严治党研究的理论立场分析,属于一种前提性分析,这一分析并不以解构既有的研究立场和成果为目标。揭示各种理论立场的局限性,只是为了建构全面从严治党研究的学术自觉性。全面从严治党尽管是实践性的问题,但对其学术关照仍然要体现学术的特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特征。因此,要通过建立起学术与实践的超越性关联,使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研究服务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实践。

第二,统筹推进党内法规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周敬青教授详细阐释了党内法规体系与法律规范体系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两者既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效衔接、互为保障,因此要统筹推进两个体系的建设,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重庆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部副部长、重庆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文丰安教授对习近平同志的党的纪律建设思想进行了深入论述。他从重视纪律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加强纪律建设是新形势下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三个方面,高度强调了习近平同志纪律建设思想的重要性。他还指出,习近平同志党的纪律建设思想的形成有其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理论基础即为马克思主义的纪律建设思想,现实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依靠纪律来建设的全面和严格的政党。习近平同志党的纪律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党各个方面工作的巨大纪律体系,涵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内容,具有忧患意识性、问题导向性、辩证统一性、战略高度性、人民主体性等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加强纪律教育、提高严肃党的纪律的自觉性,制定更加科学严密的纪律,完善党的纪律制度体系,从严执纪、增强严肃党的纪律的警示力,强化党内监督,增强党的纪律的外部约束力等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兴元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科学内涵,提出三个主要观点:一是要在挖掘历史和把握规律中牢牢把握作风建设常态化的科学内涵;二是在系统思维中牢牢把握作风建设常态化的侧重点,包括:作风建设全局性根本性综合性重点工作推进的常态化、作风建设“七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文风、会风)的常态化以及作风建设主观评价的常态化;三是要以辩证思维深刻领会作风建设常态化在作风建设“四化”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作风建设常态化是作风建设“四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四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制度化实现常态化,以常态化确保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扎实深入、不半途而废。

(三)“四个自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成的整体自信。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晓伟教授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制度自信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自信。这里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从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文化形成的首要基础;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成为了当代中国发展历史成就最大的首要的“秘密”;三是在新的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关键在于坚持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同时,还要在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制度自信和制度完善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必须通过坚定制度自信来进一步推进制度完善,在推进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又不断彰显制度自信,使制度自信和制度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实现新的有机的时代性统一。

2.文化自信是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大局中居于重要地位,与会代表就习近平的文化观和文化强国战略等进行了深度研讨。

第一,关于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新疆大学“天山学者”张新教授就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进行了研究和阐发:习近平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评价并确定了其历史方位;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指出必须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其次,习近平深刻阐释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必须坚持做到有鉴别地对待和扬弃地继承。再次,习近平深入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选择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依据之一;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凝聚力,仍然是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基于此,要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上述当代价值,就必须坚持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质并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所谓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或现代化,而是要做到对传统文化根本性质的改造,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质的转化和本质性的创造性发展。

第二,关于习近平文化强国的新战略。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卫良教授重点论述了习近平文化强国新战略的四个维度。他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着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这一核心议题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强国新战略,其根本用意就是通过文以化人、文以发声、文以惠民和文以兴业,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血脉,革新文化发展话语体系,拓展文化服务公共空间,凝练文化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全面提升治国理政的文化涵养与科学化水平。

第三,从文化观中衍生出来的家国思想。习近平的家国思想与其文化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家国思想就是属于文化观的内容。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付洪教授对习近平家国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融家庭、国家和人民为一体,为处理家国关系,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她还分析了习近平特别强调家庭建设、关注家国关系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受习氏家庭良好家风的熏陶;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即源于当代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对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发现问题的反思。习近平家国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从家出发,家庭是国家发展的基点(家的建设促进国的发展),强调要重视家教、涵养个人品德,要注重家风、培育时代新风;二是强调国家为重,国家是家庭建设的保障(国家富强,才有家庭的幸福安康);三是强调民生为先,人民是治国理家的支撑点。总之,习近平的家国思想既是基于历史和现实而形成的一种家国认同,又是对家庭和顺、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更是对改善民生的人本关怀。可见,习近平的家国思想对于重构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涵养当代人的家国情怀都具有重要意义。

3.以“四个自信”引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人们的精神追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能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它能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他们的信仰选择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大学生如何在各种社会思潮交织的社会中把握自己不至迷失是目前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教育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冉鸿燕教授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进行了探究,她认为信仰就是指个体对某一种主义的极度信奉,并以此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行动准绳,信仰具有价值导向、凝聚人心、激励人们行为等功能;其次,她还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和其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价值性等特征,强调树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树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立场,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建立主流价值观和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应对各类思潮;第二,创造优良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环境,包括要促进经济发展、夯实信仰的物质基础,建设政治文明、提供信仰的政治保障,推动文化发展、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第三,要完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守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第四,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内化和自我教育,使大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发展中做出正确选择,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广泛探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运用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要解决的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一个时代的哲学以抽象浓缩的理论形式对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进行了形上解答。但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理论只有运用到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时,我们的理论才有意义;只有当理论用于检验实际、指导实践的时候它才有可能富有成效。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应将其运用到当代中国实践中以发挥它的最大效能。

(一)习近平治疆方略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文斌教授在主题发言中就习近平治疆方略的五个方面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一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确立了总目标就是确定了新疆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二是新疆工作的关键是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疆最主要的问题不仅是稳定,还有发展。发展仍然是新疆的主题,是新疆关键性的问题。三是新疆的发展要落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在民族团结上。四是精准扶贫思想。五是要发挥兵团体制的特殊作用,要在基础性关键性问题上发重力,要发挥好兵团的“三大功能”和“四大作用”以及深化兵团改革。青岛市委党校姜丽华副教授从时代命题、战略部署、突出特点、主要抓手、文化底蕴和辩证思维方面论证了习近平的治疆方略。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洁教授从“团结稳疆”这一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她指出,习近平从总体战略高度定位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定性为群众工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民族团结,着眼于发展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用“三个意识”“五个认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思想,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治国理政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其他地区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探索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李勇华教授深入论述了县域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使命担当,强调县域要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体现应有的责任担当。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全面”有机耦合、整体协同的内在逻辑;一定要从县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寻找县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牛鼻子”和着力点,充分彰显县域特色。他还以浙江省为例,指出浙江县域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在贯彻《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找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脚点;在继续全面推进“八八战略”,在“十三五”期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中以及全面从严治党中都要落实自己的责任担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善文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所作出的“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为纲,提出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批示精神,广东应做到“五个进一步”:进一步弘扬实干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进一步促进共享。

四、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大再次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在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武装全国人民进而指导实践,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刘毅强教授以“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思考”为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梦、文化自信、创新创造、历史过程的相互关系。他分别论述了实现“中国梦”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创造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四个基本观点,指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面临着诸多困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才能继续谱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本次研讨严肃活泼、主题鲜明、成果显著,取得了预期效果:一是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展开及融会贯通;二是研讨当中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既有宏观概括也有微观透视;三是凸显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并以解决问题为旨归。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强了学术联系与交流,分享了彼此的研究心得与体会,深化了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探讨和理解,为今后进一步领会、运用和践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维、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李 平)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马克思主义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