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践行*
2017-04-02崔治忠
崔治忠
(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践行*
崔治忠
(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求价值主体在思想层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情感层面真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张,在行动层面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通过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改进宣传方式、完善价值评价导向机制,就能有效推进国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综合考量价值主体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整体价值要求,在维护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高位价值理念的同时,要尊重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情感认同;价值践行
先进的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其先进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理解理论就是掌握理论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接受理论就是把理论呈现的价值理念作为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使其成为价值评价活动的标准;践行理论就是把自己理解和接受的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把思想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逻辑关系、主要特征、重要意义,以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广大群众准确理解、主动接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方式与强化措施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三个维度十二个方面价值理念的简单堆积,而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在价值观上的表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价值理念的产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价值观与现阶段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可深可浅,这取决于认知个体的具体情况。我国人口基数大,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差别很大,再加上人们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这就使得国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呈现多样性:既有知识群体的理论认知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自觉认知,也有一般群众的粗浅认知和少数群体的不知不觉。
理论工作者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强烈的批判意识,对于没有经过分析思考的观点往往不会轻易接受。对于理论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来说,仅仅宣传是不够的,还需要讲清楚每一个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每一个层面价值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三个层面价值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需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理论关联;需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需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之间的吸收创新关系。[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价值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这就需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例如,在不同历史时期,“富强”的具体涵义不一样。在革命年代,“富强”就是实现国家独立,使列强不敢再侵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富强”就是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富强”就是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历史的发展,“富强”的涵义还会发生改变。与此类似,其他价值理念的涵义也存在不断丰富的情形。为了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资源,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积极探索各种便捷有效的手段和渠道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制度化、法律化,努力构建人人培育、人人践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一届党中央为了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而各级领导干部是具体落实这一重要举措的关键少数。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准确理解是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各级领导干部主要通过学习中央文件精神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再加上各级领导干部比较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因而容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但缺点是不能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关系。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加大理论学习力度,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职员和中小学生主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标语、课堂讲授等途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作了专门学习和研究。但是,相对来说,这一群体的大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停留在对十二个价值理念的掌握上,要求他们系统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很大,这是因为他们既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但他们现在是或即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全社会得到培育和践行,关键取决于这一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情况。
为了推进企事业单位职员和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强化固有措施的同时需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发挥党组织、工会、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组织优势,通过集体学习和专题教育活动,帮助所属成员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在评优选优、考核提拔指标中加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要求,从体制机制上引导大家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基层体验和其他专题实践活动,使大家真切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反过来强化自己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四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大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比较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还处于不知不觉状态。同时,对这一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还浮于表面,除了在广告展板和围墙上喷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外,还缺乏其他切实有效的举措。今后,我们要重视基层党组织、行业协会、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对所属成员的思想宣传与价值引导作用,要利用大家乐于参与的方式和途径把群众凝聚在一起,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排戏剧、歌舞,编撰民歌、民谣,通过评选“先进人物”“五好家庭”“道德标兵”等形式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认识落到基层,落到每一个人身上。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从理论层面开展固然很好,但难以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理论认知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但社会生活也不全是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除了科学研究和标准化生产活动之外,人类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还处于经验和常识的支配之下。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不能只通过理论层面的学习,还应该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鲜活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道德故事,使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内化为绝大多数人日用而不知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模式与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是然不能推出应然。知道一种价值观并不意味着就能在思想上接受并认同这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前者是价值观的认识问题,后者是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一种理论或价值观“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在化,并围绕着这种内在化过程建构其意义的时候,才能够产生认同”[2]。价值认同是一种复杂的思想活动,它包含价值主体对认同对象的理性认知和价值主体按照已有价值观对不同思想观点的选择与取舍,还包括对已选思想观点的情感接受。价值认同不是按固定程序发生的,它极易受到个人情感和遭遇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很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价值认同给出定量分析,可行的办法就是从价值认同形成的各环节出发,分析价值认同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价值认同是把价值思想转化为个人德性和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理性认知和价值践行的中间桥梁。当前,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存在价值认同本身就具有的复杂性,还面临着以下特殊情形:一是价值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和学习能力差别较大,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呈现多样性。[3]有些人深刻理解并真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人理解但不愿接受,有些人真心接受但缺乏深入理解,还有些人既不熟悉也不愿接受。二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深度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许多腐朽落后的价值理念死灰复燃,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处于蜕变期,新的价值规范还处于培育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认同对象纷繁复杂,价值认同方式呈现多样化并相互交织在一起。
按照主体在价值认同当中所处的地位,可以把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区分为自觉认同、诱导认同、强制认同三种模式。[4]13-18自觉认同就是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主动接受并自愿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自觉认同稳定和持久,但对价值主体的认识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就使自觉认同成为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采用的模式。诱导认同是党和政府通过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素材和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影响、改变并最终使人们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诱导认同虽然是被动的认同,却是全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模式。强制认同是党和政府凭借自己的强势力量,迫使一小部分经常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制认同往往违背价值主体的意愿和选择,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抱有抵触情绪和偏激思想的人来说,强制认同是管用且方便的模式。
自觉认同、诱导认同和强制认同是从认同方式的角度来区分的,但就认同结果来说,三种认同模式最终都要实现价值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认同,认同对象的科学性、实践操作性,以及对认同对象的宣传方式直接影响着认同效率的高低和认同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推动个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实践操作性,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宣传方式。
认同对象的科学性决定认同效果的稳定性。纵观人类历史,有些价值认同早已灰飞烟灭,有些价值认同则亘古不变。例如,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认同有些早已成为过去,有些则发生了改变,但对真善美的认同从古至今丝毫没有减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先进的价值思想。它不是脱离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而孤立存在的思想体系,而是在批判继承包括我国优秀传统价值思想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适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求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归宿。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显明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这为人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
为了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主体个人利益的相关性,使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还能有助于个人事业的进步和家庭生活的幸福,进一步来讲,还能为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还需具备实践操作的便捷性和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实践操作的便捷性一方面确保人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就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使人们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价值践行者。内容涵盖的全面性确保不同阶层的人都能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科学易操作的价值理论要被人们所认同,首先就要被人们所认知。为了使广大群众准确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媒体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5]目前,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已经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宣传措施。需要补充的是,在宣传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历史性和时代性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当下,但与历史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因此,在思想解读方面,学术界要继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思想、国外先进价值理念之间的继承创新关系,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宣传教育方面,要有效地利用我国历史上优秀的道德案例和价值教育的成功经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生动亲切的例子融汇在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显明的民族性,这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价值思想的继承发展,还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理想。[6]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具有突出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批判吸收包括资本主义价值观在内的一切人类优秀价值思想,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成熟有效的价值观宣传机制。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它不是僵化不变的理念体系,而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先进价值思想。[7]三是主导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全体国民都能够接受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各族群众首先要坚持和践行的主流价值观。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肯定价值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倡导和鼓励其他优秀的价值理念成为自己的有益补充。例如,尽责、协作、和平应该成为国家层面的辅助价值目标,共同富裕、劳动光荣是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重要补充;中和、礼让、节制、勇毅、明智、知耻、自强等价值理念是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内在要求。[8]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践行模式
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个人层面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有操守、讲信用、重协作、敢担当、爱祖国的新时代公民;在社会层面要求通过法治和道德手段营造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在国家层面要求经过新时代公民的不懈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每个公民当下应该践行的价值准则,也包含国人对社会建设和国家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比较容易践行,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则很难落实到个人的言行举止上。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之中,从现实性上来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每个人都归属于某个或几个国家,并具有确定的国籍。因此,一个人的任何一项活动至少具有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中,最为直接和具体的意义归属于个人层面,但更为持久和崇高的意义归属于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
在绝大多数场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价值理念的践行是相统一的。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有助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且有利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例如,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守信用、团结他人、乐于助人等行为,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是有利的。在一些特殊场合,个人的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些价值理念相一致,但与另一些价值理念不一致甚至相冲突。如有些爱国青年为了表达自己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激愤,会做出“打砸抢”举动,这样的行为看似爱国,实际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进步。有时候,医生为了更好地医治病人会刻意隐瞒病情,但这种“不诚实”举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爱病人;有些人坚守与人为善的道德原则,不愿举报违法乱纪的朋友,但这一做法不利于社会的公正与法治,等等。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原因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思想内容不一致的问题,而是个体践行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片面理解,对自己言行举止的利害关系缺乏通盘考量。
综上所述,衡量一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价值践行者必须要解答的重要问题。我们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十二个方面的价值理念作孤立片面的解读,也不能单独将某一个或几个价值理念作为衡量行为善恶对错的标准,因为片面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恰当的做法就是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行为举止做整体衡量,看它是否符合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如果都符合,这样的行为就是善举;如果完全不符合,这样的行为就需要坚决摒弃和杜绝。如果一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理念相符合,跟另一些不相符合,那怎么衡量该行为的善恶对错呢?可行而且值得提倡的办法就是看这一行为是否符合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高位价值理念,如果符合也是值得提倡的。反之,则要坚决杜绝,因为这样的行为往往损害国家利益、危害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是个别群体或阶层的任务,而是全体公民共同努力的事业。开展“高精尖”的研发工作和艰深的理论研究工作固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商小贩诚实经营、农民辛勤劳作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勤政为民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域和实际效果可能不一样,但就行为本身而言,各种生产实践活动都是善行义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可以区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践行就是明确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动,严格遵守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实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努力奋斗;消极践行就是不损害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不做违法乱纪和与人为敌的事情。这样的行为虽然不是正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没有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行为也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两种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可以涵盖绝大多数群体的绝大多数行为举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践行固然很重要,但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揭露、批评甚至责罚也很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深度转型期和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态势,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也处于重塑期。一些人抵挡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不断触碰法律红线;一些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当中抛却亲情、友情,不断突破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一些人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激烈冲击下成为思想俘虏,并积极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摇旗呐喊。对于这些行为,我们要勇敢地进行揭露和批评,情节严重的要绳之以法。如果对这些行为视若无睹,那还会有谁愿意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9]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已经在全社会推广开来,但还存在一些盲区和空白点,如“老少边穷”地区的农牧民、城市中的一些自由职业者和待业青年。下一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这一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长此以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也就会成为个人的日常习惯。当许许多多的人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常态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成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价导向机制和利益引导机制。[10]价值评价是一种针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价值评价能够正确引导人们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价值评价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的许多选择和行动都是在价值评价之后做出的。对于绝大多数行为的善恶对错,我们很容易做出价值评价。但是,也有一些行为举止引发了价值评价方面的混乱。例如,有人扶老人被讹,那么,下次碰到摔倒的老人要不要扶呢?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骗子扮作乞丐行骗,下次碰到乞丐的时候要不要施舍帮助呢?这些现象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利用法律和道德武器坚决杜绝社会丑恶现象对群众同情心和爱心的透支;另一方面需要价值主体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提高价值评价的水平。此外,个体在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之后能不能做出善行义举还取决于现有的利益引导机制。“利益导向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好,易使人陷入物质诱导的泥沼,而恰当的运用则有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4]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应该奖励和表彰先进典型,至少不能让他们的利益受损;对于违背核心价值观的人,要给予谴责甚至责罚,不能让他们干了坏事还沾沾自喜。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实现福德统一。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这就要求个体在思想层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情感层面真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行动层面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个体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自己思想认识提升、德性品质养成、行为习惯塑造的过程。个体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自觉培育和践行的对象,还要把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有价值思想。
[1]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127-135.
[2]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2版.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3]徐文涛,赵立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度的初步分析:以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7):48-54.
[4]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郑晶晶,曲建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多层诠释及路径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3):93-98.
[6]崔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J].道德与文明,2014(5):21-27.
[7]崔治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J].理论探索,2015(3):10-13.
[8]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
[9]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0(23):32-35.
[10]陈晓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与对策[J].学习论坛,2016(7):58-62.
(责任编辑:张 燕)
2016-09-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藏地区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研究”(16BKS125);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研究——以青海高校为例”(15038)
崔治忠,男,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B023
A
2096-3262(2017)02-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