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仓央嘉措诗歌英译原则探析

2017-04-02李正栓

关键词:仓央嘉许渊冲英译

李正栓,于 阳

(1.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特约专栏·(李正栓教授主持)

主持人语:《仓央嘉措诗歌英译原则探析》以仓央嘉措诗歌的英译为参考,秉持提高翻译质量、使读者领悟诗歌的情与美、沟通民心的宗旨,提出诗歌翻译的保真、求善、存美原则;以翻译为主题的代表性论文《羽翼之相辅星月之交辉——读许渊冲先生“敢为天下先”译论》,以许渊冲《译学敢为天下先》《谈〈唐诗三百首〉英译》等为例,探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许渊冲翻译理论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典籍回译研究之理性思考》以国内翻译界有关典籍回译的现状为切入点,以学科史为视角,回顾回译研究的历程,梳理回译定义,总结回译特点,分析回译的发生机制,主张与回译相关联的返译和逆译做区别性的学科化理性思辨。

仓央嘉措诗歌英译原则探析

李正栓1,于 阳2

(1.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作流传甚广,经久不衰。他既是藏传佛教中至高至尊的活佛,又是才高情深的诗人。他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其命运扑朔迷离,令人感慨。他去世已有三百多年,今天仍有许多学者、诗人及翻译家致力于对其作品的研究。他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英文本就有十几个。不同版本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理解与表达。究竟什么原则更能指导译者完美呈现诗人的情感?我们提出三个原则:保真、求善、存美。保真即自然而忠实于原文;求善即善待作者并尊重其风格;存美即慎重转换、保留原作之美。坚持这三个原则旨在提高翻译质量,使读者领悟诗的美和诗人的情,以优质的翻译传递人类美好情感,以共同叙事和情感共鸣沟通人心,推动藏文化的传播与共享,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仓央嘉措诗歌;英译;传播研究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曾提出宣示义和启示义的概念来说明中文的多义性,指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偏重于启示义。[1](P52)的确,通过比较,笔者发现英诗偏重宣示义。一般而言,中诗注重借景抒情,英诗侧重直抒胸臆。就翻译而言,中国强调意译,以深刻展示中国优秀艺术的底蕴和东方文化求美的传统,西方强调直译,体现现代的科学精神和西方文化求真的精神。[1](P52)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中英文之间并不能完全实现对等,哪怕强行对等也不见得一定等效。民族典籍英译更是障碍重重。就仓央嘉措诗歌而言,我们需要双重模仿,即汉译本对藏语本的模仿,英译本对汉译本的模仿。英译者若不懂藏语就更需谨慎,更需要忠实,更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努力追求形神兼备,以保真、求善、存美三个原则,实现忠实而自然传递语义、善待作者而保留风格和慎重传递而保留原作之美。这三个原则来源于实践,最终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保真即以自然的笔触和地道的语言加以翻译;求善即善待原作诗人并尊重诗人之风格;存美即慎重转换、保留原作之美。唯有如此,方可做到译文与原作诗意、情感、语调和意图相契合。

一、保真:自然而忠实于原文

“自然是翻译的灵魂。”[2](P30)就诗歌翻译而言,“真”即自然,是翻译的前提。自然是在把握诗歌精髓和内涵的前提下对原文加以适当的话语、结构、修辞、韵脚的转换,用地道的、可理解的语言,达到诗歌思想的忠实传递,以引发读者形成合理的感受。所以,自然的翻译原则是指,根据源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加以地道的、本土化的表达,是以读者为目标,是采取对源语言的有效模仿和对目标语共鸣的表达。以策略而论,是倾向于归化的。以技巧而言,则属于意译。在《仓央嘉措诗集(汉英对照)》中,这一原则大部分体现在对一些藏文词语的翻译上,使带有强烈民族意蕴的名词或句子,在翻译处理后,易于被目标读者自然地接受。以第十八首为例,原文如下:

洁净的水晶山上的雪水,

铃荡子上的露水,

加上甘露药的酵“所酿成的美酒”,

智慧天女当垆。

若用圣洁的誓约去喝,

即可不遭灾难

译文如下:

The snow water from the clean Crystal Mountain,

The dew on the root of a straight ladybell,

Plus the manna-turned mellow wine,

The yaksha with wisdom acts as the barmaid.

If one drinks them with a vow,

He can avoid any calamity.

这首诗可以说是充满了民族地域的特点,诗中体现了许多西藏传说与意象。前三行所列举的都是神圣之水的例子:雪水、露水、美酒,三者合一,能令人沉醉忘忧。[3](3:14-15)在第一行中,诗人把圣洁纯净的雪山比喻成水晶山,英译者在这里将水晶山翻译为“Crystal Mountain”(位于印度的一座雪山),自然而然地给读者勾勒出白雪覆盖的浩瀚神洁之境。第二行的“铃荡子”译为“ladybell”,藏文为 klu-bdudrde-rje,是药用植物川藏沙参的别名。第四行中的汉译“智慧天女”原文为 Ye-shes-mkhah-hgro,其中Ye-shes意为“智慧”,即英文中的 wisdom,mkhahhgro-ma直译为“空行女”。[3]3:40-41于道泉在《六世达赖情歌:仓央嘉措情诗集》中解释说:“按mkhahhgro-ma-”在藏文书中用它译梵文为 dakini,dakini在汉文佛经中乃是能盗食人心的夜叉鬼。[4](P57)这中间的传说故事暂不赘述。英译者在参照中西民族传说的基础上选择了“yaksha”一词来表达mkhahhgro-ma-,准确地抓住了西藏文化的特点,更能使读者捕获到此句的意象所在。对这首诗中的藏语词汇所做的细节处理,使整首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巧妙地化解了陌生意象的意境构建障碍。另外,在本书中其他地方也可见这种化陌生为自然、地道的处理方法。例如,第一首的“未生娘”即未育后代的少女,译为“the fair girl”;第二十六首的“当垆女子”即酒馆卖酒女子,译为“wine-selling women”;第二十八首的“艺桌拉茉”即夺人心神的仙女,译为“an enchanting fairy”;第五十四首的“法王”即阎罗之意,译为“Yama”等等。可见,采用自然的态度和地道的措辞是不可或缺的,能够极大程度上接近诗歌的内涵外延。有时,一些词语或许更能与原文相吻合相对应,但读起来却略显生硬、粗糙,不好理解。这时我们一定要清楚,灵活的转换并不是对原作品的亵渎和篡改,相反,这种转换必须是合情合理的。这是十分关键的,这样做不仅是对读者负责,也是作者对翻译家所期望的。有时,字对字直译未必是意义的忠实,适当变换表达方式未必不忠实。试想,若是译诗连原作固有的语义都无法有效地表达,那么诗歌独特的品质就更难被发现,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从何谈起?

二、求善:善待作者并尊重其风格

译者要善待作者。也就是说,译者要尊重原作者,不能对其劳动成果表现得不尊敬,对其风格随意破坏乃至篡改或歪曲。

在1979年编纂的文学词典中,卡顿(J.A.Cuddon)写道:“风格是诗歌或散文的表达特征方式。”他指出,风格的分析和评价包括研究作者的选词、修辞、句子的模式和段落结构。[5](P124-126)吕叔湘在谈到风格对翻译的重要性时曾提出“诗体翻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的观点,指出翻译风格可以与原作风格不同。许渊冲不同意这个观点。1984年,许渊冲在《唐诗一百五十首》序言中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许渊冲认为,诗体翻译,如能达意,一定比散体翻译更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并提出“以诗译诗”的翻译技巧。[1](P52)他提出的这一翻译原则对后来的诗歌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被广泛认可。我们认为,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特点,而不能只按译者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做出所谓的重新创作。翻译中“善”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上面所叙述的“真”的原则的限制,即:译文尽管是译者根据原作者表意的再述,但仍不可偏离原作的风格,不可夸张地对原作加以改编。“译者不可以无原则地任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6](P36)真正好的译者是要在诗歌风格上做到“隐身”,是要使读者读起译本来仍觉亲切,符合读者印象中原作者的表述风格,甚至是产生在阅读原作品的错觉。所以,我们认为,好的翻译风格侧重的主要是忠实性,而不是超越性。同时,也不能抹杀译者的翻译风格。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风格,只是不能过多地超越原作风格。

在《仓央嘉措诗集(汉英对照)》译本中,译者对这一原则极为重视,仅以第七首为例,从形式上的忠实对等加以对应分析与说明,原文如下:

花开的时节已过,

“松石蜂儿”并未伤心,

同爱人的因缘尽时,

我也不必伤心。

译文如下:

When flowers fade after having bloomed,

The bees do not feel sad to depart.

When our love ends as is doomed,

Neither will I have a heavy heart.

首先,从汉译本和英译本的语义上来看,1、2行与3、4行之间形成了一组类比关系。诗人用自然现象中花谢蜂去比喻人世间缘尽情了。此诗英译在韵脚安排上选择了abab,暗示了内容上的对应关系。此外,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来说,这种对应原则更为明显。第一行和第三行中开头用连词“when”给读者引导出两个概念,即“flowers…after having bloomed”和“love ends as is doomed”,表达“花盛过后”与“命运之中”,好像是在说花开花落是自然法则,难以改变,人与人的分离也是如此,是命中所定。开篇就奠定了一种无奈和忧郁的咏调。细看这两句诗行的主语“flowers”和“our love”,以及后面给出结果的动词“fade”和“ends”,使繁花凋谢与因缘消尽相互对应,从中显然可见这两句不仅结构上是相同的,且在用词和表意上也争取做到处处对等。再看第二行和第四行,其中的对等关系也不难发现。“the bees”对应“I”,以蜂喻人,“do not feel sad”和“Neither…heavy heart”表示松石蜂儿与诗中说话者的两种不必伤心的状况。但蜂儿无心人有心,面对缘分已尽时的诗人,除了叹息和无奈,也只好借自然之道来宽慰自己。这首英译诗可以说做到了善待原作,尊重原作风格。

三、存美:慎重转换,保留原作之美

翻译的根本要义即转换,包括语言文字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转换。转换过程要慎重。原作之美不可在转换过程中损失。

语言是文本的骨干,承接作者叙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诗歌是用高度凝练且极富艺术性的语言构成的。这种艺术性的语言不仅体现在语义上的共鸣和行列组合的建筑美,还表现在音韵和形象的生动呈现。诗歌翻译的语言选用更是如此,不可否认意似尤为重要,但音似和形似方面也不能忽视。许渊冲的三美论中指出:“文学翻译,尤其是诗词翻译,要尽可能传达原诗词的意美、音美、形美,因而是综合性的艺术。”他在再创美论中又指出:“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1](P52)研读仓央嘉措藏语原本,即于道泉所用的1930年拉萨木刻版整理本,可以发现,原诗的节奏、格律和押韵,以及重复、叠字情况都很美。诗人在节奏上采用了藏族“谐”体民歌(亦称四六体),两个音节一顿,节奏整齐,铿锵有力。[7](P44-46)并且在音节上排列为整齐的6个音节,部分情况会有6665和6565的变化,其中的6665通常使用在哲理诗上,并不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为意旨。格律上采用抑扬格,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上一个重读音节构成,以一种整齐又有节奏的方式形成强烈的诗歌音乐感,以致常有人称仓央嘉措的情诗为“情歌”。在押韵上,诗人在韵脚上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译者采用的有近似英诗abab的韵脚,还有一些aaba的韵式,也使用行内韵。

此外,仓央嘉措在写诗时不仅注重音韵美,还注重通过叠字格律来极力表现诗行的形态美,包括句首叠字、句中叠字和句尾叠字等多种情况。[7](44-46)因此,在翻译时要格外关注。下面以仓央嘉措诗歌第一首为例,原文如下:

Shar phyogs ri bo'i rce nas

Dkar gsal zla ba shar byung

Me skyes ya m'i zhal ras

Yid la'khor'khor byas byung(1930 年木刻版[8](P202)转写。加粗部分乃笔者所为。)

英译如下:

From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The bright moon rises into the sky.

The cheeks of the fair girl

Gradually appear in my inward eye.

在这第一首诗中,仓央嘉措选择了abab的韵脚,即第一行的尾韵是“nas”与第三行的“ras”押韵,第二行的尾韵事“byung”,与第四行的“byung”押韵。英译者也尽力表现这种韵脚安排,呈现原作的音韵美,分别以“hill”押韵“girl”、以“sky”押韵“eye”。在词语的重复上,藏语本中表现在第一行和第二行的“shar”(意为“东边”)以及第二行和第四行的“byung”(意为“到达”),可以理解为“月亮已到达东边的山尖上”,而与此同时,东边的月亮也已经到达了诗人的心里。藏语本中第四行连续两个“khor”(这一词原意为“机轮般转动”,这里可意译为“连续的”)的使用,一在强调,二在拟声,表明“爱人的脸庞逐渐地、不断地在我心里显现”。

四、结语

“保真、求善、存美”的翻译原则是在于把握好不同文化背景下意象差异的构建,结合语义结构特征,做到艺术风格的再现。三者互相补充,又互有制约。然而,这三个原则的分量不是均等的,也不是固定的,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文本做出调整,例如当诗歌的民族特征过于鲜明时,译者就要特别注重“真”的原则,对于“善”与“美”就要量力而行。当然,三者具备时更是佳作。

1930年,于道泉先生出版了《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请情歌》,标志着海内外第一个藏、汉、英三语译本问世。此后,对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热潮迭起,主要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十几种语言文字。

近年来,受某影视节目的传播影响,形成了一种“仓央嘉措热”的趋势,同时也导致托名之作出现。主要有《那一天》、《十诫诗》、《见与不见》等脍炙人口佳作。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众文化的口味,但在对待民族文化上还是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尤其是从事翻译工作中,面对文本的选择一定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因此,在规避谬传的基础上,作为译者要注重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译本上积极展现藏族文化的精髓和妙处,并且在国际文化交流的战略上配合“顶层设计”,[9](P17)作为学者应该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在遵从反对文化侵略的原则下,选择有针对性、具有话语权的受众群体展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依靠一带一路的背景和战略,与沿线国家交流、借鉴,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扩大藏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搭建民族和国际之间的精神纽带,促成民心相通,以构建经济融合。

[1]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正栓.仓央嘉措诗集汉英对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4]于道泉.六世达赖情歌仓央嘉措情诗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5]邓景茹.诗歌翻译的风格对等[J].大学教育,2012(05):124-126.

[6]李正栓.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8):36-40.

[7]荣立宇.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与传播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8]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意三百年[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9]谭成兵,赵 涛,冯 华.中国藏族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与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17.

A Probe into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ng Tsangyang Gyatso's Poems into English

LI Zheng-shuan,YU 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050024;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050024)

Dalai Lama VI---Tsangyang Gyatso's poems were widely circulated and still enjoy popularity.He was an influential living Buddha(Renpoche)in Tibetan Buddhism,a talented and passionate poet,also a legendary historical figure whose fate was complicated and confusing.He has been dead for over three centuries but still there are many scholars,poets and translator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his works.His poem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and there over a dozen English versions.Different versions displa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rendering of different translators.Then what principles can guide translators to present the poet's feeling more completely?We put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namely,retaining truth,seeking goodness and preserving beauty.To retain truth is to be natural and faithful to the source text;to seek goodness is to be kind to the author and respect his style;to preserve beauty is to be cautious when transforming and to keep the beauty of the source text.By adhering to these three principles,we ai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to make the reader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the beauty and emotion of the poet,to convey good human feeling with fine-quality translation,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heart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common narrating and emotional resonance,to promote the spread and sharing of the Tibetan culture,to inject it with new vitality and promote the fusion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world culture.

Tsangyang Gyatso's poems;translating into English;communivation research

H059

A

1674-0882(2017)06-0001-04

2017-06-20

李正栓(1963-),男,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诗歌研究,英汉诗互译及评论;

于 阳(1996-),女,辽宁丹东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地理翻译学。

〔责任编辑 裴兴荣〕

猜你喜欢

仓央嘉许渊冲英译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摘要英译
摔得挺美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仓央嘉措
如果拥抱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