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结构与范围的影响

2017-04-02张鹍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区域经济

张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交通资源是决定区域经济结构合理性的三个关键要素。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新要素,电子商务将相关产业紧密联系打破区域市场壁垒,实现跨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本文立足于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对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影响,试图探索一条电商环境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企业升级转型的新路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 区域经济 经济结构 产业升级

引言

传统理论中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三大要素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交通运输。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市场需求的转变,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电商产业属于综合性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物流业、零售业等发展息息相关,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集聚和业态创新,从根本上推动了城乡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和现代物流的发展程度成为了影响未来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两个新兴要素。电子商务的发展助推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提高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同时高水平的现代化物流业改变着区域经济的产业价值结构,加速区域间的市场流通进而加大区域经济的扩张范围。电子商务集约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发展规律符合国家经济新常态下对于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区域电子商务加快转变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特点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单位之间的与技术、制度相关的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包含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和要素结构。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自然因素、技术因素、需求结构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与政策法规、分配机制和要素市场等因素也息息相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市场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加之地域条件和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交互流通拉动内需增长,是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的必由之路。

(一)区域经济结构发展规律

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布局是产业大分工模式的区域经济结构,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从人均占有资源比例来看我国的资源条件十分有限,加之历史因素在对区域经济发展认识上的局限,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不合理。从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优于内陆中西部地区,城镇地区经济优于乡村地区;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区域间市场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仍以资源、人力等生产要素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导,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抑制了区域企业的升级转型。

一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呈现出梯度推移,具体表现为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优越的地区,可以吸引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快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阶段会吸引更多的优秀资源流向这一地区,因此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艾子临,2012)。当发达地区的市场投资处于饱和状态时,生产要素会向次发达地区回流,逐步形成梯度推进,这是市场资源配置所决定的规律。另一种发展极-增长点理论对梯度理论进行了补充,因为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区域会出现小区域高速发展的现象,这就是发展极效应。发展极-增长点理论认为每一地区的增长速度之所以会出现差距,是因为发达地区的主导产业和行业会因为拥有较多的资源而高速发展,成为地区的发展极并向周边区域辐射,在发展极的带动下欠发达地区的相关产业和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增长点和发展极产业通过技术、信息、要素等渠道向周边辐射,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壁垒,实现市场的全面流通。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依靠良好的地域环境和人口红利经济迅速腾飞,成为我国经济增長的最前沿。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以平均10%-11%的速度增长,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更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以及区域经济壁垒,市场机制发展并不健全,内需不足和产业形态落后,尤其是东北、西北地区主要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市场活力差结构不合理,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拉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差距。

从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近10年来GDP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展差距较大。与此同时,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东部从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大型工厂和超级大都市的聚集区都超过了当地环境的承载力,对于生态和资源的破坏十分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李泉、王占学,2014)。加之超级大都市的“虹吸效应”,城市的医疗、人口、环境、教育等资源压力较大,地区间资源的不平衡流动,加剧了东西部经济差距。

二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因素,我国在区域经济布局上并不合理。区域产业结构雷同缺少经济特色,许多地区的经济都是依靠资源型产业作为地区经济支撑,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区域经济合作在于地区间的产业优势进行互补以产生协同效应,通过不同行业间的良性合作,达到地区间的互利共赢。但很多地方政府偏重于本地区的经济指标,为了实现政绩不断在资源型产业领域进行重复建设,这就容易造成地区间产业同构,失去区域产业优势,形成市场的过度竞争。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区域利益会设置一些地方保护政策,这就无形中阻碍了区域间的经济流通和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完善。很多受到区域保护的产业都是“三高”产业,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对于区域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区域垄断的形成在空间上挤压了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作为流动性较高的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区域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间的流动和行业间合作,这也是造成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四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市场一直以来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二元制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处于分散状态,导致农村地区在消费、教育、医疗、收入和就业上的差距。因此,转变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整合农村市场以扩大内需,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

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影响

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和现代物流实现程度,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重要因素。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走上一条升级转型之路:由过去的价值链低端生产向中高端演进;由高耗能资源型企业向技术型低成本企业转型;由区域经济分割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由短期效益增长向可持续性增长转化。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有所升高,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形成,业态不断创新;从需求结构来看,服务类消费比重增加,消费层次逐渐提高;从城乡结构来看,城乡市场逐步走向一体化,产业统筹发展。一方面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信息化、集约化、低耗能的管理运营模式,是未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促进区域产业业态创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业态集聚,打破区域壁垒,加强产业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电子商务促进产业集聚

电子商务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将不同产业联系起来,建立关联产业的协同运作模式。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建立相关产业优势互补和区域经济交流,以实现市场的充分竞争,使市场资源达到优化合理配置。电商产业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同时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空间界限,改变了原有的产业辐射方式,电商产业在最大程度上把不同地区的产品生产、设计、运输、销售、推广环节进行关联辐射,构成区域经济辐射网络,演进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辐射方式不断以不同的关联点向外推进,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最终目的。

(二)电子商务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服务性产业是扩大内需,转变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一是电子商务的低碳型发展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以高耗能产业为主要支撑,这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带来了很大限制,以技术创新型产业代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电子商务产业依托于信息技术不受能源和空间的限制,是低耗能、低排放的新型经济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比例更低,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电子商务突破空间限制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将相关企业服务在最短时间以最简便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减少了能源占用和消耗。电子商务信息共享的高开放性,促进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产业空间,扁平化的供应链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颖,2014)。

二是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现代化物流体系构建。一方面电子商务本身属于集约服务型产业,在电商平台不断的发展中制造业、物流业、信息业和对外贸易等相关产业被紧密结合在一起。目前很多大型电商企业正在尝试发展物流一体化模式,在未来电商企业将以电子商务为核心不断整合相关产业采取集成化管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减少交易环节。这种高度集成化的运营模式下,服务产业比重将呈几何倍的增长,从而带动就业。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包括物流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完善。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扩大的国内外物流业市场需求,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城乡市场条块分割的状态,形成产业集聚,打破区域经济壁垒,实现区域市场间的充分竞争。

如图1所示,区域经济范围为纵坐标,电子商务和现代化物流应用程度为横坐标。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程度的提高,区域经济范围呈某一幂指数大于1的幂函数曲线趋势增长,没有极限。现代物流影响曲线表明,随着现代物流程度的提高,区域经济范围呈某一极限函数曲线趋势增长,达到一定极限后控制区域经济范围扩大。

三是扩大内需,转变消费结构。从总体来看,内需不足、产能过剩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内因。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于区域供给和需求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电子商务促进企业范围扩大,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与传统多层级的供应链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低交易成本对于消费市场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将打破区域市场的垄断,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到更加合理的消费品。同时多元化的消费体验和产品选择,极大满足了消费市场需求,提高消费层次。例如:扩大农村内需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生动力,过去农村市场并未形成完善的消费结构,消费层次较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物流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有效的带动了当地就业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观念革新,提升了农村市场的消费层次,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發展。其次,二级市场成本的降低为企业提供了采购和扩大生产的前提条件,从而快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最后,电子商务在企业的横向管理和纵向生产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的获利空间。作为微观经济体的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电子商务的市场开放性是与我国区域经济的开放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加速市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通,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范围。笔者认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在促进地区经济转型中作用重大。可以电子商务的应用带动区域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产业辐射圈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社会成本,推进区域内企业的升级转型。战略的制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内的地域条件作为战略制定的依据,设计合理的企业转型机制,才能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促进商业实体增长

依托于有形市场和行业特点建立行业网站群,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专业网站和电商平台,并进行引导推广,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本地产业与其他地区产业进行关联,实现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体化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集成化管理,依托大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市场分析,运用指标进行市场风险预判。引导和鼓励市场经营实体进行电子商务转型,很多传统经济实体在具体市场经营中受电子商务冲击较大,高额的经营成本对企业发展产生制约,亟待转型。政府应给予相关政策倾斜,支持并运用调控手段引导实体经济进行电商转型,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建立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专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业的推广和带动企业升级转型。与此同时,要建立与电商发展相配套的中小企业融资系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另外,要培养电商企业的品牌意识、构建完善信用体系,鼓励企业运用电商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

(二)完善支持系统

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关系到电商营销体验水平和扁平化供应链效率,因此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电商发展的基础。一是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并向周边区域辐射,构建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二是建立专业化、信息化物流中心,将信息技术渗透到物流的各个环节中,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支付体系。建立专业的第三方支付体系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加速资金的流动,并建立风险预控机制,以保障支付的安全性。我国在区域信贷和电商融资方面缺乏市场监管主体,市场监管机制并未建立起来,导致部分地区电商的市场融资情况较为混乱、风险较高。相关部门应与企业、金融机构进行三方定点合作,并完善监管体系。四是加强人才支持。加强地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实践平台的构建,与企业进行对口合作建立双师制教学,定期委派企业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实践性电子商务人才,加强综合性电商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保障机制

首先,企业应当明确市场定位,在向电商市场转型中明确企业的发展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战略。企业管理层要用先进管理理念,统筹协调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其次,完善电商市场的监管,尤其是消费者隐私保护监管体系的建立。随着电商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于电商企业市场战略的制定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作为新兴市场缺少相关立法,企业在准确了解消费市场的前提下,如何约束其加强消费者隐私的保护至关重要,这关乎电商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再次,政府应制定精准的扶植政策,在融资担保和资金服务方面予以支持,探索全新的电子商务融资体系。保障机制的建立离不开规范的市场监管,电商市场作为区域经济新兴增长点,需要合理规范的政府监管和行业规范,地方政府应形成联动机制,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防止政出多门,对电商市场进行实时监管和统一规范。最后,要注重微观配套机制的建立。电子商务营销偏重于体验式和差异化营销,这是未来市场营销的方向。与实体经济不同,电商营销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样需要新的营销理念,个性化消费需求决定了电商企业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精准营销策略,对客户进行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的分析,并加以精准推广以提高推广效率,尽快打开市场,以增强电商企业的区域影响力。

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是关系到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新要素。电子商务作为新兴服务型产业将各个产业相关联,实现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电子商务的应用加快推进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设,打破区域市场壁垒,激活市场配置功能,促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优化。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着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促使区域经济范围向外扩张,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我国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引导方向,电子商务低耗能、高效率、集约化的运营模式,将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因此,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建立信息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实现区域市场的充分竞争,是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蒋爱霞.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26)

2.孙诚秀.电子网络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響研究[J].现代商业,2015(6)

3.赵玉.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及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

4.丁宏,许家伦.江苏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2)

5.董劲.现代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

6.艾子临.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8)

7.李泉,王占学.区域经济增长与物流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西部地区1979-2011年数据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4(3)

8.方颖.基于Logistic模型的甘肃省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实证研究[J].物流技术,2014(5)

猜你喜欢

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