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利率水平、政策及其影响研究

2017-04-02张晶田珂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贷款

张晶+田珂

基金项目:本文由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BGJ028)资助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2006-2016年我国基准利率基本情况,划分了四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经济形势、央行的调控目的、引起的存款贷款变化及产生的效果等;随后给出了2006-2016年宏观经济数据,对利率水平与宏观经济指标的趋势与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基准利率与CPI、存款、城乡居民储蓄、GDP等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正相关,而实际利率与四者相关性弱,且基本上都是负相关;最后罗列了2006-2016年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有关利率市场化政策,分析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

关键词:利率水平 存款 贷款 宏观经济数据 利率市场化

利率是衡量资金生息水平的指标,表示单位(1元)本金在单位时间(通常指年)内所滋生的利息,是资金价格的体现。在现代经济中,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利率作为一种特殊的价格,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所以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不断创新,我国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本文回顾、分析了这十年的利率水平、政策及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以资为各项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2006-2016年基准利率基本情况与基础数据分析

(一)2006-2016年基准利率基本数据及整体走向

2006-2016年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基准利率情况如表1所示(↑和↓表示的是本次调整相对上一期是上浮还是下浮)。

2006-2016年中,整体看基准利率调整成波浪形,经历了两个完整周期,以整存整取定期一年期年基准利率为例,波峰分别是4.14%和3.50%,波谷分别是2.52%,2.25%和1.5%(见图1)。较上一个10年相比,调整频繁。10年内共调整了25次,发布频率最高的年份在2007年、2008年和2015年,这3年内都调整了5次。

(二)基准利率水平分阶段分析

本文根据基准利率相对高位低位、整体走向及宏观经济形势,把2006年以来的基准利率调整划分了四个阶段(见表2)。

阶段1(2006年-2008年底),相对高位,走势上行。本阶段天数759天,在7次调整中,6次集中在2007年3月到12月,利率调控天数489天,历时10个月,基准利率从2.52%升到了4.14%,有历时较短、幅度较大的特点,4.14%的峰谷维持了293天。

2006年、2007年,我国经济GDP保持了10%的增长、外汇储备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但存在固定资产投資和货币信贷规模增长过快、房价增幅未得到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过快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发挥利率的货币调控作用,央行采取了不断上调基准利率的措施,在央行调整基准利率的新闻发布中全部提到了“有利于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有利于经济平衡增长和结构优化”等。

经2007年的6次调控后,储蓄收入增加,贷款成本也大大增加。以100万元一年期定期为例,储蓄收入增加了1.62万元/年,投资成本增加了1.35万元/年;以房贷100万元2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5年以上贷款年基准利率由6.84%升至7.83%,还款由每月7657.26元增至8259.30元,每月还款增加了602.04元,总还款利息增加了14 4489.60元,大大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

阶段2(2008年底-2010年底),相对低位,走势下行。本阶段天数764天,在5次调整中,全部集中在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历时3个月,调控天数98天,基准利率从4.14%降到了2.25%,有历时短、幅度大的特点,2.25%的低谷维持了666天,维持时间较长。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始于2007年、全面爆发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不断加大,世界主要经济体于2008年纷纷进入降息期,美国、日本、欧元区等大幅降息,通货紧缩逐步显现。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刺激实体经济,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于2008年9月调低贷款基准利率,并于3个月内接连5次降息,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急降到了2.25%。在央行的新闻发布中多次提到了“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降息降低了信贷成本,5年以上贷款利率由2008年底的7.83%降至了5.94%,以房贷100万元2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还款额由每月8259.30元降至7 130.30元,每月还款减少了1129.00元,总还款利息减少了270 960.00元;若以贷款利率7折,即5.94%的7折4.158%计算,还款每月降至6143.32元,每月还款减少了2115.98元,总还款利息减少了507835.20元,少还50万之多。2008年11月和12月信贷大幅增加,11月份新增贷款开始快速增长,当月新增贷款达到了4769亿元,12月份更猛增至7400亿元,两月信贷超过了1.2万亿元,降息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显现。

阶段3(2010年底-2014年底),相对高位,整体走势上行。本阶段天数1494天,调控天数625天,本阶段分了两段,基准利率首先从2.5%升至3.5%,随后降至3%。相对来看此阶段利率处于高位且较稳定,峰值没有超过4%,最后1次调控至3%,属较高水平,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维持了869天,是维持时间最长的利率水平。

2009年左右大量货币涌入房地产业,房地产成为经济热点之一,全国房价在2009年开始报复性反弹,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新房成交价格涨幅达到了24%。2010年4月,“国十条”出台,2010年10月升息,央行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的上调过程中,央行的新闻发布中没有解释,只给出了利率调整幅度。

在3.5%的峰值维持了近一年后,2012年6月和7月央行下调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但调整幅度都不大,还属于利率相对高位水平。在调整的同时发布了“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的政策,3%的1.1倍为3.3%,与调整前的3.5%相比,相差不多;而同时发布的贷款政策“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表明此次调整意在贷款,下调希望刺激实体经济,减少实体经济使用资金成本。2011年至2014年,我國GDP、CPI、PPI增幅都有先升后降但总体比较稳定的特点,利率调整主要是鼓励投资,特别是实体经济投资,但不抑制储蓄,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呼应。

阶段4(2014年底至今),相对低位,走势下行。本阶段调控天数336天,6次调整,调整历时近一年,基准利率从3%降至1.5%,有降幅大、利率低的特点,1.5%的谷底维持至今。

到2014年底,我国PPI已连续4年负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呈下行态势,且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为实体经济提供相对宽松的资金环境,2014年底,央行发布下调基准利率的新闻,但同时发布了“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政策。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75%的1.2倍为3.3%,而调整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其1.1倍为3.3%,两者没有任何差别。由此可见此次调整还是为了鼓励投资,特别是实体经济投资,对储蓄没有较大影响。到2015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并普遍预期2016年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所以为了刺激经济,央行2015年的5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降至1.5%,贷款降至4.75%。在央行的新闻发布中,多次提到了“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

从上述四个阶段的基本情况介绍中,可以看出我国基准利率能较好地随经济形势调整,经济过热时,上调利率,鼓励储蓄,抑制投资与消费;经济过冷时,下调利率,鼓励投资与消费,具有一定效果。

2006-2016年利率与宏观经济数据比较分析

(一)基本数据

2006-2016年期间基准利率及基本宏观经济数据如表3所示。表3中: CPI、GDP、存款(存款= M2-M1,包括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其他存款)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GDP增幅、居民储蓄(城乡居民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数据,2015年居民储蓄增长率摘自《2016年政府报告(李克强)》;基准利率取的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的平均值,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平均值=∑(本年各期基准利率*本年各期天数)/ 365;实际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平均值-CPI指数;2006年8月19日之前按前一期2.25%计算。

(二)利率与CPI指数比较分析

1.基准利率与CPI指数正相关,具有一定时滞性。2006-2016年我国基准利率与CPI的变化趋势见图2,相关系数为0.697,说明两者正相关,且关系较为密切,CPI的升降是导致利率升降的原因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调整基准利率是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之一。

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的作用,存款利率构成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高利率往往会起到抑制消费的作用。2006-2016年我国平均利率与CPI的相关系数为0.697,之所以不是负相关,恰恰是由于我国基准利率时滞性的特点。基准利率与后一年CPI的相关系数是-0.52,从图3也可以看出基准利率的升高基本上能引起后一年CPI的下降。当然,图3只是给了一个大体走势,剔除了其他因素影响后,我国基准利率的时滞到底是多长时间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实际利率与CPI指数负相关,实际利率受通货膨胀影响更大。实际利率与CPI的变化趋势见图4,相关系数为-0.946,说明基准利率的调整远跟不上CPI的波动幅度,实际利率更大的是受CPI影响,即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大。

(三)利率与存款及城乡居民储蓄比较分析

第一,基准利率和存款增幅正相关,且相关性强;实际利率和存款增幅相关性不大。本文的存款变量指的是“M2-M1”,包括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其他存款,其流动性弱。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较低的基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零利率政策加剧了存款的活期化,实际负利率挤出了部分储蓄存款。从图5可以看出基准利率、实际利率与存款的增幅的变化趋势都是基本相同的,其相关系数为0.524和0.063,都为正,但前者比后者大得多,说明我国基准利率与存款增幅相关性更大,存款增幅受基准利率影响更大。

第二,基准利率和居民储蓄增幅正相关,且相关性强;实际利率和居民储蓄增幅有弱的负相关性。

这里的居民储蓄指的是城乡居民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从图6中可以看出基准利率和居民储蓄增幅的走势大体是一致的,相关系数为0.292,说明两者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基准利率升高会引起居民储蓄的增幅变大。

从理论上讲,居民储蓄增幅实际利率影响更大一些,实际利率大,居民储蓄意愿更强烈,增幅更大。但简单地从趋势图和相关系数(为-0.055)可以看出,在我国过去10年内,两者甚至是负相关的,成反向变化。

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在过去10年内,储蓄意愿受基准利率影响更大,对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反应更敏感。实际利率是受基准利率和通货膨胀共同作用的,由于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数据掌握较少,仅仅靠身边物品价格的涨幅对通货膨胀的程度有一个直观上的判断,存在不准确性和延迟性,所以储蓄意愿受实际利率影响不大,甚至会判断错误。

(四)利率与GDP增幅比较分析

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GDP)和存款的影响,与基准利率对经济增长(GDP)和存款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基准利率与GDP增幅走势基本相同(见图7),相关系数为0.235;实际利率与GDP增幅走势相反,相关系数为-0.287,实际利率与GDP增长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利率传导的有效性提高,这种反向变动关系显著增强。

综上所述,我国过去10年中基准利率与CPI、存款、城乡居民储蓄、GDP等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正相关,说明基准利率作为重要的国家宏观调控工具,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有反应较迅速、灵活,微调和预调较完善等特点。

2006-201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作为特殊商品资金的价格,通常由國家的中央银行控制,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具有指导性作用,但在现今复杂的金融经济环境下,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大趋势。从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至今,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目标明确、步骤清晰、进程稳健的特点。特别是针对近十年的金融市场特点、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在2014年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步伐,到2015年10月全面放开了存款利率,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从过去十年有关利率市场化政策(见表4)中可以看出央行实行的是“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

到目前为止,在全面放开存款利率一年的时间内,存款利率市场基本上稳定。各大商业银行主要是针对大额存款采取利率上浮的政策,大额存款一般指20万、30万之上,上浮在40%左右,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由1.5%上浮至2.1%左右,与2007年12月21日调整的基准利率4.14%尚有一定距离,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3%也有一定距离,上浮的优势从数字上体现不明显。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变大,应警惕商业银行存贷离差过小问题。利率市场化之后,必然会加大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营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会不会逐渐加大存款上浮比例和贷款下浮比例。加大存款上浮比例,会吸引更多的存款,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加大贷款下浮比例,会加大企业的贷款意愿,增加贷款金额,但这样会使存贷离差减小,加大金融风险。以一年期为例,存款基准1.5%上浮40%为2.1%,贷款基准4.35%下浮20%(即打8折)为3.48%,此时存贷离差仅为1.38%,利润空间大大减少,影响其经营效益,加大金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需加大监管力度。所以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的经营、央行的监管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课题。

结论

本文首先给出2006-2016年基准利率基本数据,介绍了不同阶段的经济形势、央行的调控目的、引起的存款贷款变化及产生的效果等,以期对10年的基准利率水平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随后给出了2006-2016年宏观经济数据,对基准利率、实际利率与宏观经济指标的趋势与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罗列了2006-2016年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有关利率市场化政策,简单分析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记录事实,给出这10年多中国利率水平及政策概貌,对其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对于我国基准利率调整的延迟性问题、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利率在货币传导中发挥的传导效应及效果问题、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利率市场化后央行的监察措施效果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雄华,陈明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测度与改革指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

2.易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

3.钱放.中国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及其利率关系[J].金融研究,1997(7)

4.谢平.我国近年利率政策效果分析[J].金融研究,2003(5)

5.郭强.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5(1)

6.方意.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及其动态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12(7)

7.巴曙松.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

8.新华社新闻稿.2008年新增贷款4.91万亿远超年初目标[EB/OL]. http://news.xinhua08.com/a/20120831/1013244.shtml

9.刘秀浩.2009年中国房价涨幅15年来最大[EB/OL].http://finance.qq.com/a/20100120/001785.htm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存款贷款
追回挪走的存款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生命的存款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