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学生认知的契合性分析
2017-04-01吴爱玉袁和静
□吴爱玉,袁和静
(1.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
教育信息化与学生认知的契合性分析
□吴爱玉1,袁和静2
(1.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演变为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通过对教育信息化演变流程的回顾,以及对其理论逻辑和运作规律的梳理与探索,发现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有其技术承载与手段方面的局限性,其借助于现代科技所建构的信息流无法与人的认知规律完全契合,并有教育信息化的“魅化”形势。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教育信息化浪潮,开展理性思维之下的去魅化与教育观念重构,避免技术异化倾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基础与情感发展,塑造教育信息化与非信息化二元架构,提升教育效果。
教育信息化;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技术异化
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必然引发教育界的改革与反思,深刻冲击着传统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并带来新的教育形态与交往方式。此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并开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教育模式,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1]这更加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受教育对象,我们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来临?或者说,我们如何看待他所承载的教育势能与教育范式变革的契机?或者进一步追问,他是否与我们心理、认知完全契合?我们是否应该对一种技术与人的关系,抱有足够的警惕?基于这种追问,我们从回溯其历史发展,剖析其内在逻辑,探究教育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冲击和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潮流”演变历程: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回应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运用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入,同时其发展趋势的涉及范围亦逐渐扩大。
(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缘起与发展
美国作为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亦发挥强大的推动力。“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2]在其引领之下,一系列有关教育信息建设规划的国家政策与实施方案在很多国家频频而出,从而掀起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热潮。
伴随科技的进步,教育信息化已然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就时间划分,国外教育信息化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基础筹备阶段,此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点是满足教育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资源;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前后)到2006年前后的强调教学过程应用阶段,此阶段教育信息化着眼于教育过程的具体环节;2006年后至今的整改探索阶段,该阶段世界各个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期许与现实成果有很大的差距,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
(二)进入中国:中国学者与教育界的回应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者们逐渐更新教育思维,着眼于世界教育发展态势,积极探求“新教育”发展之路。国内学者周琴芳是最先关注教育与信息化之间融合的问题,并于1983年1月份在“未来与教育”期刊中发表“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及新教育”一文。调查中发现1983年至1995年,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出版文章每年仅有10到20篇左右,1995年至2005年,其相关文章出版篇目达到近百篇,而近年来每年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文章出版数竟达几百篇,2016年有924篇文章出版,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态势已日趋高涨,教育者和研究者对其关注度也愈来愈高。
面对中央的决策,各高校也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首先,在信息化初级阶段各高校购买支持信息化教学的相关软、硬件设备,使其具备实施信息化的条件;其次,我国教育者开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学生大脑深层的创造领域,并开发多种新型教育模式,以推动教育的发展。最后,各高校将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着力于对师资力量的培育,力图通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达到教育目的。高校的各项举措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成长增添新的发展动力,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深度整合,通过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与学生良好互动。这既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蓬勃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推进
在世界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我国政府始终密切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这种关注体现在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战略计划中。如“1993年2月12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学校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应用问题; 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3]多年以来,伴随教育信息化的急剧发展,我国相关教育政策更是屡见不鲜。
可见,在信息化过程中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确实卓有成就。但作为受教育对象不禁要发问,教育是否与信息化结合越紧密,其教育结果越好?教育信息化依托的理论基础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否一致?这是我们要研究和剖析的深层次问题。
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依托及其运行流程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和信息化深度整合的产物,它既依托于信息化技术理论,也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念,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其运作流程需要注意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媒介特质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一)理论依托: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与认知规律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任何类型的教育均需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学习规律。因此要充分显现教育的育人功效,追根溯源,教育信息化要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为理论依据。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依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原有的学习既可促进后继学习,也可对后继学习产生干扰”。[4]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使其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契合;其次,要依据视觉规律处理图像,如线条的曲直、色彩的鲜明度和图像清晰度等;最后,教育者进行声音的处理要符合听觉规律,主要包括声音的响度、音调的高低以及出现的时间间隔等。同时,这也提醒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熟知受教育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方可提升教学效果。
(二)技术转化:人与人的交流中介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即是教育者运用当代教育技术与相关课程内容相整合的过程,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内部运行过程。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与学生间的互动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述和教科书。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则表现为教师筛选相应的课堂重、难点,精心设计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其相整合,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良好互动的沟通媒介,深化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这不仅表现在课堂学习中,还涉及教学工作全过程,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可寻找到信息化的踪迹,以最大可能发挥教育信息化作用。
(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变革:信息化第三方的支持
我国历来沿袭的教育模式即以师长的教与弟子的学为特点的单一呈现模式,该教育过程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遭受忽视。但随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与整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教师逐渐利用多媒体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使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加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图文并茂能强有力地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求索意识,进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其运作对促进师生共同学习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反观其背后依托的学习理论与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教师主观选择因素多强,其发展是否与学生学习规律完全契合值得深思与警惕。
三、教育信息化与受教育者的契合性分析: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讨论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各种可预见性与非预见性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发展与效果。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备受心理学家、教育家关注,因为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否契合,对教学结果影响显著。因此在科技泛化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发展甚至推崇蔓延是否真正遵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其契合程度如何,值得深度思考。
(一)信息化与人性的呼应——可观性价值
对于人性的审视与对人本质的认识,是我们面对世界、建构社会发展机制的基本依据。从信息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来看,当代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互相影响与相互融合,赋予教育无穷的发展潜力。教育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既可以拓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野、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又可以改变历来承袭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学习资源并引发教育空间和时间的变革。不容否认,教育信息化为教育事业带来不可小觑的价值和影响。然而,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所具有的系统性或复杂性,如情感、道德、认知等,使我们认识到人的完善并不完全是知识性的;人的学习也不是完全由信息所充满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人作为人自身的目的性和主体能动性。
(二)反观局限性,推进过程中的去“魅化”
信息化与人性的呼应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被理论界与实务界所扩大化了,呈现出一种对技术信息化的迷思(myth)。其实,这种信息化与人性的呼应是部分而非全部。教育信息化虽可满足受教育者在视觉、听觉以及音色等方面的需求,但其发展与我们人类自身的认知结构、人的内在思维方式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并非完全适应。我们可以如此断言,教育信息化是存在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一是由于技术本身的非万能性,二是因为其与人自身内在认知结构的呼应性所决定的。
信息化在与教育融合的进程亦非完全畅通。正如丁钢在《技术与想象:技术如何改变教学》中曾言:如果技术和教育之间存在巨大的隔膜,在这种隔膜下,即使不排斥技术,也不认为技术能够成为教育教学变革的本质属性,而从事技术的专业人员比较专注于技术本身,并不熟悉教育教学及其真实的需求。”[5]这种隔阂的存在,是因为技术无论多么完备也没有可能深入受教育者的心智、无法感触到教育的核心本质,即技术在受教育对象进行自我认知结构完善的过程中并不会占据主导地位。
很多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与形势影响,在对其缺乏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盲目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这种趋势导致诸多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化的热捧和崇拜,使得教育信息化“泛化”,降低了质量,弱化了效果。因此,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者要依据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适时、适度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去除对教育信息化的“魅化”崇拜。
(三)理性思维下的审视——科学运用信息化教学
理性思维是我们在评判一件事物时常用的方法。何为理性?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理性即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态度看待事物。伴随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无不渗透其影响,从幼稚园教育到博士生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在采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在该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依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教师利用有效信息技术,将 “重、难点”问题呈现给学生。信息化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保证教学顺利实施,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反观教学形式的变化有时候未必实现教学效果的实质性突破,改变的只是传统教学形式的口述教学。并且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和相信信息技术所传达的信息,缺乏对信息的甄别和筛选意识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被抹杀,又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在实践中,部分人文类学科知识的学习并不会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而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比如,哲学教学,即使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再高、对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做的再完美,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依然是平淡的文字堆砌,他们仍然无法理解晦涩的语言想表达的深意。其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的内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把握知识的要点,学习过程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的引导,使其对习得的知识无法内化于心,造成“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即”之局面。
四、如何正确对待教育信息化浪潮:理性思维之下的去“魅化”与教育观念重构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俨然成为信息化时期教育界发展的潮流与归宿,但任何事物的极致发展都不免呈现其负面效应。信息化浪潮的盛行,使得诸多教育者无法深入分析其运行规律,仅片面响应国家号召,追随时代浪潮,盲目作出回应。该做法不仅没有发挥教育信息化的独特优势,无法以其正常运作流程展现教学内容,并对传统教育模式也造成一定削弱。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对待教育信息化浪潮,理性审视其功效,重塑教育新理念。
(一)理性思维与反思的必要:技术异化克制思维
当今社会,教育信息化的广泛推崇无时无刻不在冲击某些学科的原始教学,使得某些学科教学质量并没有提升。不禁要反思:科学技术是否已经把我们异化?刘济良在《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中曾言:
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表现在“人被抽象话”、“人被符号化”、“人被工具化”,这就造成了人的价值的失落、精神的迷失和信仰的迷茫。”[6]
面对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要有高度的重视与警惕,对其要具备理性、科学的认识,不可盲目寻求新鲜感而忽视学科本质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机会与受教育者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使自身做到一视同仁,并需应时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感召力与创作能力。
(二)推进过程:预留非信息化领域与空间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机整体,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无论是传统教育方法还是信息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互相学习、激励以拓展自身知识范围,使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人的全面成长不仅局限于学识的完善,人的学习也并不是完全由信息所填充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既要通过技术来完善人的认知结构、丰富人的情感体验、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也要适时、适量在教学过程中“留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独立思索,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学术内容,静思熟虑,使其内化于心,以便自己能拿下某一领域的“制高点”。
(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直接接触的保障:基于情感而非技术的教育实现
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教育目的,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古往今来,尽管教育形式发生众多变化,但教师始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同样,虽然学生在学生中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但接受知识的角色也未曾发生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饰演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信息化过程时,要使教师和学生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要使教育者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为了丰富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达到教育目的才是教育的追求和归宿。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产生积极、良好互动,利用信息技术与被教育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其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塑造信息化与非信息化的二元架构
面临现代教育信息化的盛行之风,我们在充分认定信息技术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种种便捷与进步的同时,也要清楚意识到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限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否则,受教育者将被信息技术所“奴役”和“压迫”,并成为限制人类自身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枷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超群的教学能力,既要适时、适度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与研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冲破”信息技术的“羁绊”,让学生独立思考、感悟知识真谛以形成知识和情感两种学习领域;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自身认知进行教学,教师教学既要以学生的原认知水平为基础,又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使得教学与学生认知不“脱节”,新旧知识相互融合,以完善学生认知水平;最后,教师的教学活动既要着眼于利用“人机互动”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又要立足于学生情感需求以师生间情感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顿悟”等深化学生情感需要。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作为政府与理论界共同推进的一种潮流,深刻影响着教育主体的教育思维与教学范式的转换与革新。同时也会影响到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理智、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一种依托于新技术的教育方式的改革,我们不仅要以科学与理性的态度与方式来迎接这种变革,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提升教育品质;我们还要对其抱有反思与批判的思维,充分审视技术变革对于教育的双刃剑作用。可以说,人类自身的认知结构是我们进行教育技术选择的基本依据,寻求二者的契合性当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要求与本质规定。因此,我们应该克服“信息化可以囊括一切”的盲目乐观思维,在充分审视教育信息化自身所固有的局限基础上,来发挥其优势,推进我们的教育变革。
[1]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D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23.
[2]谢云. 创新推广理论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策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3]钟志贤,张琦.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回眸[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8-11.
[4]冯学斌,万勇. 认知规律对CAI信息处理的启示[J]. 电化教育研究,2000(9):59-61.
[5]丁钢.技术与想象:技术如何改变教学[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2014-11-5.
[6]刘济良. 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13.
本文责编:赵凤媛
An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and Students' Cognition
Wu Aiyu1, Yuan Hejing2
(1. School of Marx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2.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combing and exploring its theoretical logic and operation ru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has its limitation in terms of technical bearing and means,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flow can not be fully compatible with the cognitive law of human beings, and it has the charm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So, we must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wa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to carry out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thinking of disenchantment an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to avoid the technology alienation tendency, fully respect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cognitive basis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shape the two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n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reby enhanc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students' cognition; development law; student subject; teacher leadership; technology alienation
2017—04—11
北京市教工委“扬帆资助计划”专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息化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化教学为例阶段性成果
吴爱玉(1995—),女,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和静(1981—),女,山东临沭人,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G641
A
1008—8350(2017)03—0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