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7-04-01吴立文
吴立文
(北京市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北京 100080)
浅谈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吴立文
(北京市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北京 100080)
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应急反应速度,为急救人员提供有效的医疗技术支持。信息化在确保数据资料实现传输的同时还可以存储语音、图像等的信息和必要时的回放,以明确紧急医疗救治质量,分析信息化实施后医疗资源利用的情况,保证急救信息链的完整,增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协同工作的能力,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模式。本文以提高区域院前急救效率为目标,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的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现状中的问题,提出完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建设中应注重政府主导、系统的实用性、院前与院内信息平台对接的关键点。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效率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库及车载通讯设备,提升救援水平和效率;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患者救治情况、医院收治条件等信息实现院前院内实时对接,及时开通“绿色通道”,达到医疗资源高效使用,提高急诊急救的整体效率。目前,北京市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以下简称海淀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依托于海淀区“智慧卫生”平台得以在2014年开始实施,由于中心信息化基础薄弱,一期建设以补充硬件为主,建立了区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并未实现与院内的对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作用比较局限。2016年开始了信息化第二期建设,主要目标就是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信息的实时传输,院内能够对危重症患者实现远程会诊,指导急救医师诊疗,同时推进院前电子病历的使用,以增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协同工作的能力。因此,完善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对提升120急救中心的救援效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 国外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急救
国外的急救中心在现代ICT(通信、信息和技术相融合)技术驱动下,配置有众多远程医疗设施,如远程视频和数据共享等基础医疗服务,都能增加实施抢救的医院的快速响应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距离,让伤病员尽快抵达医院开展救治。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环节中,国外救护车上的“AMBULANCE”单词甚至也颠倒书写为“ECNALUBMA”,目的就是让前方的汽车司机通过后视镜能直接看到后方救护车的“救护”字样,从而迅速让道。所以救护人员对“时间就是生命”的理解是最透彻真实的。
1.2 具体应用实例
比如2015年11月,美国休斯敦启动了紧急远程医疗导航项目(ETHAN),项目参与方有当地社区、药剂师等区域性合作机构,共同为救护对象实施远程服务。危急病人数据能传输给休斯敦医疗中心,由休斯敦医疗中心提供导航服务,同时社会志愿者或医疗机构人员会跟踪病人情况,作好后续身份确认及辅助工作。在这个过程中,911呼叫中心可以实时与现场的急救专家利用平板电脑和APP互换沟通患者状况,并讨论运送路线、指挥调度安排等。这种通过技术驱动的急救导航系统能让病人以最短的时间到达最适医疗机构抢救,同时充分利用社区与合作机构的伙伴关系。研究者称该趋势在未来几年中继续保持。
所以这就是典型的国外院前急救模式,是以病人为核心,报警系统、测量并传输数据的无线设备、急救APP的智能手机、在线电子病历、Healthvault健康管理平台、Google health个人电子病历,抢救的医护人员等多要素构成的完整闭合体系。
2 国内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化的状况
2.1 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和部分辖区(县)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和院前急救系统
以北京市急救中心为例,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近十多年来,从实际应用和技术发展角度逐步实施了院前急救的调派信息化,建立了紧急医学救援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应性、处理能力、容灾能力。初步实现了院前急救和紧急医学救援业务的指挥网络化、执行流程化、决策智能化、信息数字化、数据标准化。
我国各地急救中心也都在不断加强指挥调度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将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以加强管理,使院前急救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声音、视频、和数据等大量信息被实时采集、保存、处理和应用,使信息化的成果在指挥调度和急救管理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正性作用,促进急救工作不断进步。
2.2 现在120急救中心已经在进行新的尝试和研究
如电子病历的研发、基于3G/4G网络进行救治现场生命信息数据和救治视频的实时传输,以及被世界广泛应用的美国医疗优先调度系统等。
由此可见,在报警系统、数据传输、在线电子病历、院前院内对接方面与国外先进的急救信息化水平还相差很远。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综合医院,电子病历、PACS、HIS系统等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院前急救中,信息系统的建立还没有相对一套完整的体系。总体而言,我国急救中心的信息化水平相对于综合医院还是落后,且院前院内信息化建设没有实现对接。
3 海淀120急救中心信息化建设情况
3.1 信息化建设前
海淀120急救中心是海淀区唯一一家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为北京市海淀区卫计委直属的全额事业单位,接受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的统一调派,承担着海淀辖区内350余万群众日常院前医疗救援及市区、两级政府调派的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同时履行各类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职责。年均日常急救出警20000余次,救治患者18000余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率100%。2014年之前,由于管理机制、基础条件限制等原因,海淀120急救中心仅具备单一的通讯调度系统,辅助手工记录数据,急救呼叫受理、车辆调派、与执行任务的急救车和接诊医院之间仅限于简单的通话进行急救信息互通。随着通讯技术、医院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简易的信息互通已不能满足急救服务需求,并难以跟上区域卫生信息化整体建设的步伐,甚至已经出现脱节现象。因此,进行全方位进行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意义重大。
3.2 信息化建设后
海淀120急救中心2014年中,在海淀区政府、海淀区卫计委信息管理科的带领下,开始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区政务“云”技术的支持,在北京市120指挥调度中心机房部署3台服务器对海淀区急救数据进行抓取组成区域急救平台,与海淀区“智慧卫生”平台对接,实现与医院数据共享。
3.2.1 升级改造调度子系统,提升急救运行效率。内容包含调度服务器更换、日常急救、应急救援及保障类的数据显示,提升了数据统计综合分析的能力。目前调度席工作电脑扩增到3屏显示,大屏可显示海淀区域急救网络急救车的运行状态;建立1个突发公共事件指挥调度会议室,通讯与急救任务关联,实现部分智能化调度。
3.2.2 新建急救医疗子系统,由急救任务运行系统、急救数据传输系统组成,借助于海淀区政务数据中心云计算和云存储架构上,通过北京市120急救中心客户端服务器实现急救应用,完成数据、影像、音频的流转、存储及与海淀区“智慧卫生”平台的对接,提升区域急救运行效率。
3.2.3 新建急救车载子系统,包含车载路由器、手持PAD、录像机、摄像头、网络流量卡及具备传输功能的监护设备。首批部署在5个直属急救站点的6台抢救型救护车内,可实现急救车与急救中心的患者监护数据及图像、车内医疗急救过程的视频、语音等的实时联动。车载医疗工作站(手持PAD)医生可以即时录入电子病历的主要内容,实时上传并进行档案存储,有利于预警掌握病情及预后的信息追踪。
3.2.4 新建日常办公管理(OA)子系统,覆盖中心各个职能部门及急救分站。包含急救中心管理(OA)软件、中心内配套的网络综合布线及办公设备配置,基本上实现急救办公的无纸化、数据统计分析的规范化、急救运行管理的实时化的目标。
4 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4.1 信息化发展不全面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需要整体规划、均衡发展。而院前急救的信息化应用方面,分为基础建设、指挥调度和院前院内衔接三个部分。很显然,第三部分对患者的意义更为重大,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由于院前急救信息化起步较晚,而相对于信息平台所需要的设备、网络、系统开发等的不菲费用政府投入不足,致硬件、软件基础薄弱。另外,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与医院信息化不同,缺乏建设经验,存在急于求成现象,导致了急救信息化建设局部化,与院内信息系统不能直接对接,使应用的内容对医疗业务的帮助也有限。
4.2 信息化人才队伍滞后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硬件的配置,还应关注专业人才的培养。再先进、前沿的设备或配置没有人的使用也无法发挥作用与价值。人才是推动信息化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急救中心需要懂得信息技术又要了解急救专业特点和规律的综合性人才。就目前来说,信息化技术人才大量缺失[1],严重影响着急救信息化的发展。
4.3 院前院内信息化平台衔接不紧密
实施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是确保指挥调度、协作畅通的重要途径。因此,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到与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对接。目前,院前信息数据库还没有完善,手持PAD反应性差、数据传输安全仍存在丢失的风险等缺陷,无论是在日常急救或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组织协调、伤病员的救治、医疗设备使用、现场视频监控等信息很难第一时间实现共享,在实际紧急救援工作推广中还存在一定障碍。
5 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对策
5.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扶持力度[2],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颁布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政策和规范,建立一套以现有信息平台为基础,涵盖院前指挥系统和院内信息系统,以提高队伍应急反应能力为目标,以区域信息平台互联为重点,以统筹规范管理为主导,建设一套适应院前急救医疗实际情况的信息系统。“信息未建,标准先行”[3]应成为新信息化建设的座右铭,也只有这样,院前信息化平台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打牢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5.2 培养专业化的信息人员
从目前我国医学救援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来看,信息化人员应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并且懂得一定的医学知识,才能担任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重任。就信息化人员缺失的现状而言,一是我们可以发挥现有人员的潜力,积极主动开展针对性培训或者安排进修学习,及时扩充现有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面。二是可以进行全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培训,使急救人员都具有应用信息化设备的良好基础技能和意愿。三是提高行业待遇,主动招聘来吸引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服务。
5.3 构筑院前院内融合的信息化系统
实践证明,信息就是生命,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是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救援能力的重要支撑。构筑院前院内信息共享平台,就是要使救治信息不仅在急救中心内部传输,还要同时在目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应依托于医疗机构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进行设备对接、资源整合及技术衔接,努力构建集指挥控制、信息处理、数据查询、及时更新功能于一身的院前院内信息共享平台,同时重视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4],实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网络联通、高度共享和信息安全。
5.4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信息化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能够使各级管理者和使用者快速、及时获取所需信息,通过信息进行正确决策。也就是说,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必须与医院信息系统、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对接,这要求不同信息平台间在技术层面要实现规范、代码和接口的统一,实现全病种、全覆盖的信息互联互通,以满足院前急救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真正体现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苗 健.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0):69.
[2]刘 茜.医院信息化社会管理平台建设[J].信息通信,2015,3(147):162.
[3]杜方冬,孙振球,饶克勤.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J].情报杂志,2009,28(5):42-48.
[4]韩宇菲.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6):79.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U Li-wen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medical rescue center,Beijing 100080,China)
Pre-hospital emergency information system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emergency response speed,provide effective medical technical support for emergency personnel.Informatization in ensu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data, but also can store the voice,image and other information and playback necessary,to clarify the quality of emergency medical car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medical resource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emergency information chain,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system to work togeth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management mod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 ficienc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medical rescue center,proposes the main content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and the importance of equi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e - hospital and hospit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connect,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ystem,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key point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Pre-hospital first aid;Information construction;efficiency
R472
A
ISSN.2096-2479.2017.43.9.03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