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
——以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为例
2017-04-01杨祝庆
■杨祝庆
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
——以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为例
■杨祝庆
档案员在朱德昌(左一)家记录其讲述(王云鹏摄,2013年5月)
与政府部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建档不同,企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别具一格。“中华老字号”企业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简称“昆中药”)申报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2014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云南省中医药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第一个项目,实现了云南省中医药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零的突破,被誉为企业非遗建档保护的成功案例。笔者主持了这项文化的建档和申报工作。分析企业非遗建档保护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可为非遗建档保护的理论研究提供现实借鉴。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从2012年8月起开展非遗建档保护,至2016年8月止,非遗保护取得了良好业绩。2016年5月,云南省文化厅授予该公司“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称号,表彰了企业的非遗建档保护。该企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建立非遗档案。
一、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和用档过程
1.搜集。昆中药公司组成有档案员参加的非遗调查小组,2012年8月~2013年5月,对昆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开全面调查。通过查阅档案、搜集文献、访问老药铺后代、走访老药工、拜访老药师、咨询中医药专家等方式,初步掌握了昆中药非遗资源状况。撰写了《昆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分析昆中药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措施。
在此基础上,拟定《昆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2012~2022)保护规划》,明确非遗建档保护的措施和目标。针对“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项目保护的核心技艺——药材识别技艺、中药制剂配方、制剂制造技艺,整理了传承谱系,认定了12名公司级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公司推荐,其中8名药工分别被各级政府命名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记录。昆中药成立非遗办,组成非遗记录组,制定和实施“分批抢救,分项保护”的策略。根据前期调查,分批抢救70岁以上、60~70岁、60岁以下及在岗的老药工技艺,记录了一批非遗档案。记录组由组长、采访员、摄影师和录像师四人组成。事先调研后,编制采访提纲。采访时,同时采用文字、摄影、录像等手段记录。记录后及时转录归档。
截至2016年8月,采访和记录60余名老药工、老药师和老药铺后代,抢救性记录了一批珍贵的非遗档案。累计纸质档案786件(张)、照片档案3466张、声像档案32小时。同时,搜集了一批档案、文献、文物等史料。这些史料反映了该公司起源店福林堂、体德堂、双美号等中药铺近百年来的重要历史事实和制药技术,其中一些档案成为申报非遗项目“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重要的代表性“候选档案”。
3.分类、编目和保存。首先,昆中药参照《国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办法》,在原十一大类企业档案中,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个大类,单独作为一级类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项下,继续分二级类目,将企业非遗管理机构设立、变更等10多项非遗业务档案归入二级类目,形成分类方案。
其次,将搜集和记录的文件,按照文字、照片、音频和视频分类和编目。文字文件转录为电子文件,并与照片、音频和视频文件分类归档。受访者口述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按照分类方案,编写目录。纸质文件立成卷,编写卷内目录和备考表;电子文件直接输入档案电子管理系统,自动形成卷内目录。老药工或传承人档案立专卷,一人一卷或多卷。
再次,登记入库。立卷完成后,填写移交清单,移交人、接收人和监督人分别签字确认,将非遗文件归入档案室。据统计,四年里昆中药公司编制非遗档案案卷目录53卷,扫描非遗老照片近1000张(4.14GB),编定档号60多个。至此,昆中药非遗档案数据库初步建立,基本形成覆盖炮制、制剂和检验等制药关键工序的档案资源。
4.传习。非遗建档的最终目的在于传习和传承。为此,昆中药公司把建档中获得的非遗传习和保护问题逐一梳理,并提出改进对策。采纳这些措施,昆中药公司的非遗传承体系得以健全。几年来,主要恢复了药工“师带徒”传习制度、“药工拜师仪式”“祭拜炎黄二帝仪式”和蜡壳制作技艺等措施或礼仪。从制度、人才、仪式、技艺等方面,构建非遗保护机制,巩固传承人队伍,激发药工对中医药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5.利用。利用上述“候选档案”,昆中药公司开发多种形式的档案文化产品。例如企业内刊《昆中药》、企业手册《如意花,昆中药》、产品手册《精品昆中药》、产品单页等纸质成品;海报、易拉宝、X展架等塑料薄膜用品;档案文献电视片《中华老字号,精品昆中药》《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如意花,昆中药》;企业歌曲《昆中药人多自豪》《如意花》、电视音乐(MTV)《如意花》;网站、微信栏目“云药故事”和H5线上博物馆等电子产品。以非遗为主题的《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电视文化片,仅2014年就在全国各营销分公司播放4000多场。讲述中药历史文化的科普小品文“云药故事”,在《云南日报》和“云南中医”等报纸和微信平台的阅读量,超过40万人次。
二、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事实上是使用“候选档案”。换言之,企业非遗项目的申报,是对非遗建档的检验和验证。昆中药公司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正是对“候选档案”的检验。
档案员未参与时,昆中药申遗曾陷入困境。作为云南首家中药申遗单位,昆中药公司申遗无先例可循。因此,经过多年的试探,申遗进展不大。棘手的问题是无非遗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员未参与申报工作,承办部门难以找到真实、可靠的材料,而这是申报的入口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特别强调:“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因为要保证申遗材料成为“候选档案”。
档案员参与和组织后,昆中药公司申遗走出盲区。开展一年多的“五步建档法”建档,申遗走上了正轨。2013年11月,昆中药公司申报的“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文化)项目,以其扎实的精选的档案材料,入选云南省级非遗名录,成为云南省中药首家入选项目。“建立候选档案”的方法得到初步肯定。又经过一年建档,该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申遗材料是优中选优的“候选档案”。建档保护的方法再次显示其有效性和正确性。
实践证明,国家级非遗项目“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正是使用了建立的非遗候选档案,才把这项文化的传承脉络、地方特色、制药工艺和精髓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无可辩驳地叙述和呈现出来。候选档案为非遗项目申报书奠定了基础。比如,1906年昆中药老店体德堂郑儒兰传给后代的《体德药房郑氏宝筏应验良方》、1934年老药工赵斌(赵子信)的《师约存查》、1938年《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成药许可证》(逍遥散)、1939年昆中药起源店双美药号传人朱亮卿个人照等第一手档案资料,编入申报书,真实、可靠地反映了这项文化。
在体德堂郑家声(中)家搜集档案(王云鹏摄,2013年5月)
三、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特色
政府、企业、公民和其他组织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主体。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建立非遗档案的方式迥异。从本人参与的实践看,企业非遗建档,在动力、投入、业务方向、分工、保存和技术等方面,与政府部门和其它事业单位的非遗建档有显著差别。
1.企业非遗建档动力的内生性
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如文化馆或非遗中心的建档相比较,企业的非遗建档具有动力的内生性特点。企业建档直接原因是企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尤其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触发。没有对文化遗产保护卓越的领导人,非遗建档难以开展。“重大变革总是产生于某一有着领导才能和艺术的人被任命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之后……他们熟悉引导变革产生的方式,且乐意指导这场企业文化变革”,的确,新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建档中具有极为关键的基础作用。昆中药公司正是这样。新接任的负责人,熟悉行业动态,乐意指导文化遗产保护,有效说服公司中关键的个人和集体,让他们与新的经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并排除各种障碍,充分调动档案员的积极性,为非遗建档。结果,搜集、记录等业务全面铺开,建档得以实施。
2.企业非遗建档投入的及时性
掌握非遗知识和技艺的传承人年事渐高,抢救性记录迫在眉睫。无投入或投入不及时,非遗建档难以启动。作为非遗保护单位,企业有经营自主权,投入快,运行快。这一情形,与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尚未介入、无力非遗建档或被边缘化相比,企业尚有相对的优势。比如,昆中药公司及时投入非遗保护经费,用于购置摄像机、照相机、计算机等设备;用于档案文物征集;用于非遗材料编辑摄制;用于非遗刊登、播放和传播,才成功抢救性记录了老药工技艺。企业及时的投入为非遗建档提供了基本条件。
3.企业非遗建档向未文建档拓展
传统的建档对象是已有记录信息的文字或声像等档案材料。而非遗建档则从有文建档向未文记录并建档的方向拓展。规范的口述档案被纳入非遗建档之中。企业档案员的业务向档案的前端———文件管理延伸。正如《英国地方政府档案机构介绍》所指出的那样:“档案工作者应该参与文件管理,可以独立全面,或通过与主管部门的密切合作来实现。”企业档案员参与认定和记录非遗档案,其业务由档案保管向文件记录方向延伸。
4.企业非遗建档迫使档案员自身研究档案内容
一方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突破了档案业务原来的区域,把档案研究引入非遗建档之中。另一方面,企业档案工作者的精简和企业档案的专一性、具体性等因素,决定了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难以组织历史学家或档案内容研究者直接参与建档,因此,与政府部门的非遗建档不同,企业非遗建档更多依赖档案员自身对档案内容的研究和把握。简言之,企业档案员除管载体外还管内容。而政府部门的抢救性记录,往往聘请史学家或行业专家在内容上指导,记录的专业化分工明细。载体和内容兼顾,使企业档案员可能既要编制采访提纲、捕捉主题或范围;又要在抢救性记录时,直接承担记录负责人、口述采访者等角色。这种求效率并“采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可能提高非遗建档的质量。
5.企业非遗建档便于档案集中保存和利用
由企业自身为本组织内非遗传承人建档,比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为本单位外的某项传承人建档,更有利于档案集中保存和利用。比如,文化馆为某剧团著名演员技艺建档,有可能把新建的非遗档案与剧团和个人原保存的档案分存,致使该演员的档案分散几处保管。而企业,如该剧团,为本组织内的演员技艺建档,尽管建档质量可能低,但便于集中或较完整保存传承人档案,便于利用。当然,在企业或个人难以承担时,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来建档,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6.企业非遗建档技能薄弱
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迫切需要的是用档。于是,用档成为非遗建档的外因。建立“候选档案”、申报非遗项目、实施非遗档案保护等,用档较多且频繁;特别是建档多采取摄影、录像等数字化方式。对此,档案员能力绠短汲深。尤其随着企业文化创意需求日益旺盛,档案员的建档与开发技能单一,制约着建档。若能尽快提高建档能力,建档与用档相辅相成,其结果必然有利于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企业非遗建档动力的内生性、投入的及时性、业务方向的前端化推动了非遗保护和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档案员增添新角色和企业自身承担建档,如果结合企业规模和实力而处理好质量与效率的关系,那么它们某种程度上必然为档案管理开辟新的业务,满足新的用档需求。无可回避,企业非遗建档技能亟待提高。
[1]李星佺.“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属云南中医药首例[EB/OL].云南网http://www.yunnan.cn,2014-12-16.
[2]杨祝庆.逆向思维在企业档案编纂中的运用[J].档案学研究,2016(3):59-65.
[3]杨祝庆.中医药类非遗档案的抢救和保护[J].中国档案,2014(11):28-29.
[4]杨祝庆.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类初探[J].云南档案,2016(3):16-19.
[5]文化部.关于推荐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E].文非遗函〔2013〕1414号,2013.9.6.
[6]周建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地方特色档案建设的重新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4(3):50-53.
[7]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04.
[8]王云庆,陈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警惕档案机构边缘化[J].档案学通讯,2011(1):12-16.
[9]迈克尔·库克.档案管理[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229.
[10]陈建,高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回顾与前瞻[J].档案学研究,2013(5):58-62.
作者单位: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