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宁温泉开发史话·元明时期

2017-04-01李艳

云南档案 2017年3期
关键词:杨慎碧玉安宁

■李艳

安宁温泉开发史话·元明时期

■李艳

安宁温泉古称碧玉泉,因水质优异被杨慎品评为“天下第一汤”,自此声名远扬。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大多关注安宁温泉水的特色,却忽略安宁温泉另一个重要价值,即安宁温泉是云南开发历史最悠久的风景名胜,是云南旅游产业开发的鼻祖。

目前所能找到的有关安宁温泉的最早记录是初编于元朝初期的《大元混一方舆览胜》安宁州条:“云南诸郡,汤池17所,惟安宁州者最。石色如碧玉,水清可鉴毛发,虽骊山玉莲池远不及。”古人所称“温泉”和“汤池”虽都指热水,但二者是有区别的,清代曹树翘《滇南杂志》中说:“云南温泉到处皆有,而热者可溽牲畜,气恶臭者不少,惟安宁州泉为天下第一,不寒不热,纯粹如柔,盎然如坐春风,古人汤井、温泉所以分言也。”

云南温泉遍布各地、数量众多。“云南诸郡,汤池17所”并不是说元时云南只有17个温泉,而是指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能称为“汤池”的温泉。“所”如同“驿所”,必须配备建筑等设备,方能提供服务。《旧唐书·志·二十四》:“温泉监:泉在京兆府昭应县之西。监一人,正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府二人,史二人,掌固四人。温泉监掌汤池宫禁之事。丞为之贰。凡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汤泉馆有差,别其贵贱,而禁其逾越。”这条记载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皇家汤池管理机构的职能,云南汤池管理官员的级别和职员配备肯定与之相差甚远,但基本职责却相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汤池的秩序,即区别身份贵贱,按身份等级享用汤池;二是负责达官贵人的食宿、沐浴的接待。

安宁据历史照片防建遥岑楼(图片来自网络)

罗错:应接不暇题刻

明、清时期有关安宁温泉的记载也反映出其管理机构主要承担这两个方面的职责,如:明代的徐霞客就没有享用安宁温泉管理机构服务的资格,《徐霞客游记》:“池分内外,外固清莹,内更澄澈,而浴者多就外池。”同时,徐霞客对安宁温泉内池景观记录,似乎仅仅从门外往里一瞥,匆匆看看到的粗略景象,“内池中有石,高下不一,俱沉水中,其色如绿玉,映水光艳烨然。”这与徐霞客认真观察后记录景物的笔触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谈沐浴时对水质的感受,只是简单写道“余浴既,散步西街,见卖浆及柿者,以浴热买柿啖之。”何也?因他没能在内池沐浴,所以无法写出在真正的碧玉泉沐浴的感受,更是对这种身份藩篱感道委屈和无奈。清康熙二十六年徐炯《使滇日记》:“上有官廨,憩而饭焉……旧抚李方伯饷以食物,是夜秉公即设宴于碧玉泉官舍。”从这些记载可以清楚地知道,古代的汤池管理机构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营建有必要的浴池、馆舍等设施,元代云南的汤池管理机构“所”也不可能例外。同时,元、明时期安宁温泉景物的记载也能印证其在元代时已经进行营建开发。元刑部主事赵琏《温泉漱玉》诗:“下土丹沙伏,傍崖碧玉磨”,明代嘉靖时期以户部侍郎身份到云南的顾养谦在《滇云纪胜书》中写道:“泉所出处,有巨石如车轮,碧色可念,相传盖碧玉也。”这块形如“磨”或“车轮”的大石是同一块石头,即安宁温泉的“碧玉”,从元代到明代嘉靖时一直浸泡在池水之中,但清代康熙时候起,有关安宁温泉景物的记载,这块石头已经不复存在,说明这块石头是可以移动的,并不是天然生成于此,而是至少在元代时就被放置于池水之中的人为沐浴设施。而且在元代初年,这块磨盘大的石头已被温泉水中矿物质完全浸透成“碧玉”色,说明其放置在此的时间很长(今天温泉中放置十余年拳头大小的石头,也仅仅边缘部分有浅浅的一层绿色),安宁温泉的开发营建时间极有可能远远早于元代,但这只能成为推测。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定,即便其房屋可能是简陋的茅草屋,浴池也比较粗糙,但无可置疑的是,最迟于元代初年安宁温泉已经被官府管理和营建开发。

明代对安宁温泉逐渐开发,永乐年间李绶曾加以修建,嘉靖时顾养谦记载:“一巨屋盖之,名曰:官塘。塘可半亩,碧玉居其中。水没其上尺许,浴者辄浮水、坐碧玉上以为快。”以后又将浴池改建为内外两池,并在周边逐步修建附属设施,到明代后期,安宁温泉经官民共同开发,依山崖就势形成亭台楼阁景观,官民汤池沐浴、街道、饭食等设施和道路皆初步具备。据《徐霞客游记》记录,在温泉后山崖之上有一个庵,庵北东峰之半一亭,额曰“冷然”。温泉周边“庐舍骈集”:池之南,有室三楹,北临池上;池室后,当东崖之上,有佛阁三楹,额曰“暖照”;南坡之上,有官宇三楹,额曰“振衣千仞”;温泉之西滨螳螂川东岸,夹庐成衢,即所谓西街,沿这条街往北,百里可达富民。温泉西面数十步可到螳螂川边,有一渡口,可乘舟渡东岸,朔江边南行三里也有一渡。

李焘:虚明洞题刻

袁嘉谷题“杨文襄公故居”

龙云重修温泉碑记

杨一清游焦山诗碑刻,可见落款处石淙别号(图片来自网络)

安宁知州钟万璋于崇祯六年刊刻姜思睿所作《题醉石》

姜思睿:题醒石;何孟春:听泉题刻

明代是安宁温泉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而且赋予安宁温泉千金不换的深厚文化及更加远扬的声名。温泉的热流温暖螳川峡谷,孕育苍翠的森林和灵动的生命,在温泉南一里的螳螂川边杨阁村有一位名杨景的人,于大明永乐葵卯(1423年)赴省应试得中举人,又入国子监深造,后历任霸州、澧州判官、化州同知等小官,举人出身的杨景仕途虽难有大作为,却于1454年在广东化州生得一子,名一清,此子7岁能文,14岁乡试中解元,18岁中进士,入仕后,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曾三任三边总制,两次入阁任首辅,死后谥号文襄,《明史》称杨一清:“于时政最通练,而性阔大。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凡为瑾所构陷者,率见甄录。朝有所知,夕即登荐,门生遍天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杨一清是明代名相,文武兼具,虽位高权重,但人情通达,交游广阔,他与李东阳、杨廷和等名臣大儒关系密切,门生遍天下,王阳明、李梦阳、状元康海及吕楠等均是其门下弟子。杨一清虽非出生于云南,但对祖籍却尤为看重,1486年,杨一清奉母命请假回云南会族,在云南呆了约9个月,并在杨阁村旁“石淙流韵”处筑“石淙精舍”,自此别号“石淙”,其奏章落款“石淙杨一清”,著述称作“石淙类稿”,诗词为“石淙诗钞”,其心念桑梓之情溢于言表,以至每有人到云南都要嘱托一番,如:何孟春往云南任巡抚时,杨一清即赠诗:“百年文教要荒外,万里江山节制中。兵甲未须论远略,疮痍应合念人穷。只缘休戚关吾土,披发缨冠此意同。”安宁温泉作为杨一清这样重量级人物的故里名胜,自此得以走出云南乡间僻野,进入明代中国顶级文化人物的视野之中,杨一清本人在《游温泉记》写道:“温泉螳川胜景,非特南国重,而天下亦驰誉焉。盖泉之微妙,不尽其说……惜乎!钟于僻壤,而不得在九域之内。若在域内,使秦汉之君游焉,犹有胜于神女、太真之叹赏焉。临颍庾亮诸公,又不知何以出天巧、呈地奇,锦心绣腹而赋诗也。”在这篇游记中杨一清还记录比他资历更高的好朋友、死后谥号“文正”的李东阳对安宁温泉的评论:“闻泉之寓滇中,清孰尚焉?世之所奇宝也。莫非苍、碧效灵,昆、洱蕴精,不复发为异物,而独钟此泉?西南山川灵气之成,造化之治也!”因杨一清之故,接踵而至的文化人到访安宁温泉,很多人为之诗词歌赋、劈石题刻。襄平人罗错在温泉摩崖上所题“应接不暇”正反映杨一清回滇居此时,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的景况。徐霞客记录了明代文人在温泉旁石壁留下的摩崖石刻,有学道杨师孔题的“醒石”“此处不可不醉”,云南巡抚何孟春题“听泉”,云南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李焘题“虚明洞”,云南巡按御史姜思睿题《醒石》诗一绝,杨慎题“此处不可不饮”,在温泉浴池外壁,还有云南巡抚陈用宾题《安宁临温泉》七律一首,安宁知州郑桂谿书《安宁温泉》五律一首等,这些人都是杨一清时代的人物,而今遍寻温泉摩崖,尚未发现任何比杨一清时代更早的题刻,杨一清将安宁温泉推送入明代中国最高级别的官员、文人的视野,成为安宁温泉文化的奠基人。

今日安宁温泉

安宁温泉中放置十余年的小石色泽

如果说杨一清主要凭借自己的官声名望为安宁温泉奠定文化基石,那么明代状元杨慎就是用纯文化人的方式为安宁温泉赋予扎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天下第一汤”的声名。杨慎之父杨廷和与杨一清交厚,杨慎11岁能做诗,12岁能成文,后入李东阳门下学习,24岁即高中状元,其读卷官正是杨一清,因而与杨一清也有师生之名,对于他二人之间的关系,在安宁曹溪寺有对联:“正嘉以上,纵论气节文章,承先启后;山水之间,安排宰相状元,滇主蜀宾。”这种密切的关系使杨慎与安宁温泉结下不解之缘。嘉靖三年(1524)37岁的杨慎因“大礼仪”案被谪戍云南,此后他居滇30余年,直到72岁病故,这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少了一名官员,但对云南来说却拥有了一名数十年躬耕文化土壤的状元,单就安宁温泉文化来说,杨慎的贡献可以说五百年来无二人。杨慎在云南的主要居住地是安宁,流连于螳螂川温泉一带长达20余年,曾写诗:“高峣亦吾庐,安宁亦吾宅。屏居三十载,宛如故乡陌。”对安宁如同故乡的爱,让他对安宁温泉更加情有独钟,他将包括华清池在内的全国13处名泉及云南洱源、宜良、邓川等数十处温泉加以比较,独具慧眼,总结出安宁温泉与众不同的七大优势:“此泉特皓,镜百尺纤芥必呈,一也;四周壁起,中为石凹,不烦甃甓,二也;浮垢自去,不待捫拭,三也;苔污绝迹,不用淗渫,四也;温凉适宜,四时可浴,五也;掬之可饮,龙发茗颜,六也;盝酒增味,治疱省新,七也。”并题写“天下第一汤”匾、“海内第一汤”“不可不饮”等题刻、《重修温泉记》以及在温泉附近曹溪寺留下“赤壁天成”“曹溪夜月”、《重修曹溪寺碑记》《宝华阁记》等石刻,赋予安宁温泉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同时,杨慎在云南交游的云南文化名人“杨门七子”等也多次来安宁拜访他,以文会友,共游温泉,李元阳写有《安宁温泉同升庵修撰诗》,杨慎在这些交游中留下《仰翁楼》《汤新楼》《温泉梦作》《曹溪卧病喜禺山见访》等诗篇,可谓人文荟萃,碧玉泉水与诗词歌赋交融,为安宁温泉增添丰富灵动的情怀。民国时“天下第一汤”匾被毁,1942年龙云重修安宁温泉,在池壁题刻:“……天下第一汤,历四百余年,凡四方之士,来沐浴药泉者,咸服修撰品题,为非溢美,兹因旧题湮没,爰修撰所题,补刊泉畔,并略疏其由来,以彰胜迹,而抒仰止云。”杨慎赋予安宁温泉的文化内涵已深入人心,随时光流逝而愈发高远,虽斧劈刀削能磨灭其字、其匾,却无人能超越杨慎留下的、已印迹在人心中的文化冠冕。

有明一代,对于安宁温泉的开发既有设施的营建,更多的却是杨一清、杨慎等文化名人为其开发的璀璨文化风物,将安宁温泉从自然之水提升到人文之泉的境界。俱往矣,斯人远去,无复来者,安宁温泉何其幸也,即得天地之灵气,又荟人文之精华,云南之温泉除此无二矣,天下之温泉得此二者,屈指可数也。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

猜你喜欢

杨慎碧玉安宁
碧玉蝶
采蜜忙
红 火
还鸟儿一个安宁的家
诗意“碧玉”
碧玉清溪织彩绸
赢来安宁献给党
安宁的战争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