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17-04-01魏孔贵
魏孔贵
【摘 要】阅读是伴随人一生的活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都非常重要。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存在着程式化、应试化、阅读量小等现状,只有改变教学中的面面俱到,让学生多阅读多感悟,學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使中学的语文教学荡起了一层层的涟漪,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阅读教学“少、慢、差、废”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改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如何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大量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交流及反思,发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程式化 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
程式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内容到中心思想,从修辞手法到语句赏析面面俱到,唯恐遗漏,然后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后练习,练到滚瓜烂熟。
导致阅读教学程式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积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实行一刀切。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就必然是蜻蜓点水,于是很多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久而久之,教师形成了自我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的模式越牢固,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也就越没有了兴趣。
2.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缺失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他们的阅读情况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形成了非常大的落差,大部分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仅凭兴趣翻翻。一方面原因是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完成作业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普遍存在,在完成了书面作业后就很少想到读读课文;另一个原因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较重,不少学生认为在语文上下功夫不如在其他学科上下功夫拿分容易。
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而读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不少教师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给学生的只是囫囵吞枣。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3.阅读教学有着突出的应试特征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评价制度在不断地改革,但现行的考试制度还是使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学时,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高考中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限制甚至是扼杀了学生充满着灵性的解读,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几乎是只要一个共同的思想。教师们还要根据考点设计大量习题和布置大量教辅上的作业,反复训练学生,担心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学生一知半解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练习成了老师的法宝。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泥于“一背景、二段意、三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一切为应试而教,一切为应试而学成了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4.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非常小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提出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的要求。所有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文学名著,但是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一个学期、一个学年过去了,课本上或老师要求阅读的课外文学名著连一本都还没有看的现象大有人在。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课外必读和初中生经典古诗文必读等教学辅助读物一学期或初中毕业后也是干干净净。学生之所以没有阅读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兴趣”,也可能是因为“不好看,没意思”。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想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改变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1.教师要长文短教,不要面面俱到
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这在语文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长文短教它更符合语文教学和语文习得的规律。长文短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更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说,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我们非要用两到三课时上完,岂不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语文的人文性怎样体现?对此,不少教师也深有同感。刘国正老师在《〈药〉的教学处理》中谈到:“有些课文比较长,不可能从头到尾讲;有的课文虽然不长,但是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去讲,只讲其中一部分,举一反三就可以了。举个例子,《药》比较难讲,我看这篇小说把背景讲一下,把中心思想说一说,生字生词解释一下,要学生从头到尾读它一遍,默读、朗读都可以,这些功夫是要做的。至于教师讲课文,就不必从头到尾讲,只讲最后一部分就可以了。”这就是“长文短教”的一种很好的例子,只抓重点和注意突破难点。如果面面俱到,那么导致的结果也许是不深不透,也许是肢解语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让学生多诵读多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默读、朗读、吟诵,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会文章的意义和意境,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3.要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在网络、电视吸引人们眼球的今天,如何把学生拉回到灯前安静地阅读呢?曾经有一位老师所教班级的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阅读体验,更没有阅读兴趣,为了改变现状,他要求每一位同学购买一本《三重门》,当时《三重门》在国内引起极大轰动,刚发行即销售一空,要求一个月时间内读完,并且不断跟踪阅读进度。一个月后,每个学生都惊呼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作品,许多学生开始崇拜韩寒,课外阅读兴趣陡增。从这一事例看来,学生不是不爱阅读,而是没有找到他们想读的作品。因此,老师们就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学生们感兴趣又具有一定价值的作品,把他们从网络中拉回来,从电视前拉回来。不要担心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等于没有好好学习的上进心,读金庸小说就是不务正业。课外阅读同样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没有必要一刀切,但是必须跟上相应的督促检查,也可以设计课前3分钟演讲,让学生介绍作品或分享阅读的所得、所思。
部分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没有必要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提及课外阅读作品,这是不足取的。课内文章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实际上在课外阅读。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其他作品的能力的,如果将课外阅读边缘化,那不是关上了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的大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大量阅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但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我们不以应试为唯一目的,着眼于阅读是伴随人一生的活动,阅读教学的收益就会更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