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近代建筑风貌特征研究

2017-04-01刘仁义裴鹤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西化徽州

刘仁义 裴鹤鸣

摘 要 徽州近代建筑风貌可归纳为“徽式”、“西化”及“徽化”等特征。本文针对近代徽州地区“西化”和“徽化”建筑的风貌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其形态特征与传统徽州建筑风貌特征的差异,进而总结徽州近代建筑的风貌特征在中西文化融合过程的演进,以期为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近代建筑 徽州 “西化” “徽化”

中图分类号:J59;TU-8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徽州近代建筑是指徽州地区建造时间在历史学所界定的近代时期,即1840年至1949年期间建造的建筑。徽州近代建筑反映了徽州地区从传統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徽州社会近代化的直观体现。而且,徽州地区位于中国内陆,较于大部分开埠城市近代建筑有其扎根地域文化所表现的特殊性。因此,徽州近代建筑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福州大学的朱永春先生在《徽州民居》一书中将徽州近代建筑分为了三类,一类为“徽式”建筑,其建筑风貌延续了传统民居的发展轨迹,体现出传统徽州建筑的风貌特征;另一类为“西化”建筑,其特征是在徽州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但整体建筑仍然体现出了较强的徽州建筑风貌特征;第三类为“徽化”建筑,其特征为整体上学习西式建筑,同时吸收了徽州建筑的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其建筑风貌已经基本偏向西式风格。其中,“西化”和“徽化”两类建筑出现了近代化的特征,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过程,因而是徽州近代建筑中应当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结合案例分析近代时期徽州地区“西化”及“徽化”建筑的风貌特征,将其与徽州传统建筑进行对比,比较其差异,总结徽州建筑在近代时期风貌特征的变革。

1西化建筑的风貌特征

徽州近代西化建筑体现了近代时期徽州建筑对于西方建筑文化表面及局部的模仿。这一类建筑的数量不多,具体案例有黟县南屏小洋楼、南薰别墅、旌德县江村黯然别墅、婺源县豸峰村涵庐等十余栋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西化建筑沿用了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形态,建筑体量并没有较大改变。而在建筑立面上,西化建筑学习了西方建筑的部分特点,将开窗面积增大,并且多设有窗楣,使得西化建筑具有了“洋味”的同时更增加了建筑立面开放性,并体现出了一定的设计性。总体来说,徽州近代西化建筑仍然体现出了较强的徽州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

1.1 开放性

徽州传统民居强调封闭性,外墙很少开窗,且开窗面积很小。正立面的主要立面构图元素即为门楼或门罩,或配以少量窗洞口。侧立面多为封火山墙,即马头墙,多高于屋脊,主要为三峰、五峰,马头墙根据建筑的平面形式而改变,使得侧立面显得较为丰富,但仍然以实墙为主,少有开窗洞口。近代传统民居延续了此种风格,依然体现了较强的封闭性,但是相对于传统建筑,这种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若将实墙视为底,门、窗等洞口视为图进行对比,通过图底关系的比例可以得出建筑立面的虚实比,继而可以看出其封闭性的具体程度,如图1-1和图1-2所示。

近代徽式建筑(图1-1)的立面虚实比通常在1:20~1:30之间,而西化建筑(图1-2)的虚实比通常在1:1~1:10之间,这大大超过了徽式建筑的虚实比。西化建筑立面虚实比的提升代表着建筑的开放性和相对开窗面积提高,建筑整体的封闭性降低,这反应在建筑功能上便是采光通风的效率提升,而传统徽州建筑的采光通风主要依靠天井空间,因此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对于天井空间的需求逐渐降低,天井逐渐趋于闭合,如宏村镇刘宅及旌德江村黯然别墅便是闭合了天井。

1.2 有序性

传统徽州建筑的立面主要有4个元素,即门楼、洞口(门洞、窗洞)、屋顶、马头墙。而且,这些元素的数量也是相当少,这样就使得整个建筑立面相当简洁,变化较少。建筑立面主要由黑(屋顶)、白(实墙)、灰(砖雕、墙体)三色构成,形成了徽州传统民居的大体风貌。近代时期,徽州地区“西化”建筑增加了开窗的面积和数量,并对窗的形制做出改动,增加了拱形窗及几何形的窗楣,通过窗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具有设计感的建筑立面。

如黟县南屏村小洋楼。其大面积地使用了拱形窗及窗楣,通过拱形窗、折线窗楣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建筑的立面构图方式。以小洋楼西侧立面为例,墙面共有窗洞口10个,其中一层有7个,二层有3个。一层每两个拱形窗中夹一小方形窗,并都设置了折线形的窗楣;二层设置了三个拱形窗,窗间距相同,无窗楣。这样的排列显示出了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法——重复与对比。显示了徽州近代建筑对于建筑立面设计新的思考。

其次,对于山墙的设计也有突破了传统马头墙的形制。如旌德江村黯然别墅,该建筑在正立面二层顶部加了一排窗户,以满足采光通风和观景需求,使得整个建筑的封闭性降低。而在侧立面上,黯然别墅虽未大面积地增加窗扇及窗楣,但是却设计了新式的山墙。其山墙并非堆成形式,而是沿着屋顶坡度的迭落呈现出一种阶梯状的轮廓,与屋顶相呼应,显示出了一种新的立面构图方式(图1-3)。

除此之外,立面设计上面设计上还增加了新的元素作为装饰。如婺源县豸峰村涵庐,在建筑东侧的厨房立面上,不仅运用了曲线的山墙,更沿着曲线刻印了英文字母进行装饰,而且由于徽州地区对于英文几乎不了解,工匠还将字母D刻反了。这种以英文字母作为立面装饰的手法在徽州地区可谓绝无仅有,这也正印证了当时对于西方文化表面的模仿。

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在建筑立面上部分体现出了西式建筑风貌,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和开放性。但是整体建筑风貌仍然体现出了徽州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建筑的主体颜色仍然是黑白灰三色,墙体建筑材料仍然以空斗砖外抹白垩为主。建筑立面仍然以平面为主,较于近代徽化建筑在立面上的凹凸手法所形成的雕塑立体感显得过于单薄,而这些也反应了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对于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仅仅是停留在了建筑元素表面的模仿这一局限性。

2徽化建筑的风貌特征

徽州地区近代徽化建筑在建筑整体风貌特征上已基本接近西式建筑。其数量较少,且建筑的建成年代相对较晚,如黄山区耿城镇沟村知还山庄、屯溪老街137、139、141、143号等建筑。相对于近代传统徽式建筑和西化建筑,其建筑风貌显示出了西式建筑的风格,其建筑立面更具有设计性,强调轴线对称,突出中心与规则的几何形体,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追求外观端庄与雄伟,完整统一和稳定感。

徽化建筑在立面造型上运用了更为丰富的建筑元素,如西式立柱、拱券、线脚、檐口等。建筑使用了腰線、突出了石柱等立面元素,凸出的腰线、石柱既分割了立面,又使得建筑立面凹凸有致,形成了强烈的立体感和雕塑感,塑造了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另外,徽化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立面比例的协调关系,如屯溪老街139号,其凸出的石柱将建筑在横向上分割成了三部分,左侧和右侧柱间距b,中间为入口处,柱间距为a;而水平腰线又在竖向上分割成了三部分,即一层高度h1、二层高度h2、女儿墙高度h3如图5-X所示,a=h1=h2(数值都在4-4.5m内),而b=h3(数值都在1.6m左右)=0.4a。可以发现徽化建筑在立面设计上对于建筑各个部分的比例相当重视。

知还山庄是徽州地区少有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其整体建筑风格已经趋于西式风格,但是其建筑平面排布仍然延续了传统徽州建筑的平面形式,同时在立面造型上也沿用了徽州传统建筑的一些建筑元素,如柱础(图2-3)及雀替的使用。但是其建筑立面设计中运用了大量西式建筑元素,如变异的爱奥尼克式立柱(图2-4)、石质栏杆、拱形门窗、百叶(图2-5)等。据相关资料显示,知还山庄的建筑设计图纸由武汉专门运回而兴建的,这也是徽化建筑对于设计概念重视的一个佐证。

3建筑风貌的演进

徽州近代建筑在风貌特征的总体趋势可以归纳为一个由局部模仿到整体吸收的过程。近代早期的建筑只是局部模仿了西方建筑元素,整体建筑仍然体现出了传统徽州建筑的风格。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化由到开埠城市经商的商人和留学生所带回,他们精神上仍然推崇徽州传统的儒道文化。这就造成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心理上仍然认为徽州儒道文化更具有优越性,对于西方文化仅仅是猎奇的态度。因此,对于西方文化他们仅仅是停留在表层,而且将表层的西方文化再加工,这反应到建筑上便是对于西方建筑语汇的模仿,或是使用西方建造技术、建造材料。而当近代建筑发展到后期,这一时期,先是光绪年间对于教育的改革以及对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到清王朝灭亡,再到民国的建立,这一系列变革对徽州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时,传统的徽州社会制度已经开始动摇,因此对于西方文化所代表的新文化的学习便由局部慢慢深入到整体,形成了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徽化建筑。

徽州地区范围广大,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影响而产生变异的建筑相对于建筑总数而言实为少数,它们只是零星分布在徽州各个村落中,并没有发展成整体现象。因此,徽州近代建筑所处的建筑环境——即村落和聚落的整体环境并没有得到相对的发展,基本停留在传统徽州村落的格局和布局状态。这样,建筑亦是失去了整体演变的土壤。所以,整体学习西方建筑风格的徽化建筑在徽州地区数量屈指可数,这亦反映出了徽州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

4结语

徽州近代西化和徽化两种趋势的建筑在立面造型特征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开放性和设计性。传统建筑的极度封闭到西化和徽化建筑的逐渐开敞的过程正是徽州传统文化逐渐衰弱、西方建筑文化逐渐渗入的体现。但是,无论是在西化还是徽化建筑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徽州传统建筑的建筑元素,这正是徽州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体现。因此,从徽州近代西化及徽化两种趋势的建筑的风貌特征的变化上可以看出,近代时期,类似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只是被部分吸收,徽州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仍然占主导地位。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徽州近代建筑发展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资助 (编号.KJ2015ZD13).

图片来源:非特别标注处均为作者自摄或自绘。

参考文献

[1] 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 梁俐.论清末民国徽州民居的变异[J].小城镇建设,2001(09).

[3] 过伟敏,刘佳.镇江近代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4] 张明皓,张艳锋.中西合璧 黯然别墅——江村的一座古建筑测绘与分析[J].古建园林技术,2006(01).

[5] 贺为才,张泉.清末民初着“洋装”的徽州宅第[J].南方建筑,2011(01).

[6] 刘金详.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J].中国艺术,2014(01).

[7] 杨秉德.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J].华中建筑,2005(01).

[8] 刘伯山.论徽州传统社会的近代化[J].学术界,2006(06).

猜你喜欢

西化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徽州绿荫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