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

2017-04-01刘凯华王涛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7年3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阶级唯物史观

刘凯华+王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虽然近年来高考突出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深入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但唯物史观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史学观,是其他史观的基础。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要准确把握唯物史观,需要深刻理解四对核心概念。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的,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辯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例1】《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简析】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时代的主题,这就是最大的社会存在。辛亥革命失败,民主共和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国知识分子在痛苦中反思,他们发现不改变国民奴性,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于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了。用唯物史观的术语来表示,那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A。

【例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简析】小说属于市民文学,适应了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的社会需要。小说通俗易懂,情结跌宕起伏,且能通过说书人绘形绘色的表演展示出来,能够满足文化层次不高但有娱乐需求的农、工、商各阶层的需要,因而获得了迅速发展。这能体现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唯物观点。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物质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跃进,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

【例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简析】这道题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所有制发生了变化,从公有制到部分承认私有制,这是生产关系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C。

【例4】(2011·海南单科·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简析】这道题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D两项容易排除,B表述错误,故选A。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经济基础派生和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5】(2012·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简析】重农抑商政策属于上层建筑,等级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故选B。

四、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作为统治阶级,不管是奴隶主、地主,还是资产阶级都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作为各种活动的出发点。虽然有时他们也会采取一些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的措施,但其目的仍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在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中,应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阶级社会的现象,找出问题的本质。如在指导学生复习中国现代史时,可以从阶级矛盾的角度整理课本的主干知识。如国共两党从1924年~1949年经历了“合作—分裂—合作—分裂”四阶段的关系演变,均受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影响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特别是国共两党的政策。

【例6】“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頑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简析】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维新派批评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而不改革政治制度的做法。

【例7】(2013·广东文综·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简析】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该题中,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之间的斗争在艺术领域里表现出来,那就是资产阶级追求人性的解放,因而艺术家借宗教题材来展示人的心理活动,关注人自身的价值。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阶级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