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贷款能挽救银行股?
2017-04-01方斐
方斐
基建贷款接棒,一定程度上对冲按揭贷款增量下降的负面影响,导致12月信贷放量突破1万亿元。虽然业绩增长和资产质量下行有一定的腾挪空间,但银行业整体业绩增速下行的大势,有可能突破市场对银行板块强防御性认知的心理防线。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6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11月末降低0.1%,比2015年同期降低2.0%;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比11月末降低1.3%,比2015年同期提高6.2%。
12月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多增4466亿元;2016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65万亿元,同比多增9257亿元;12月的人民币存款增加1635亿元,同比多增2005亿元;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4.88万亿元,同比少增924亿元;12月的新增社会融资1.7万亿元,同比少增915亿元。
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达到10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7%,环比回升39个BP,短期贷款增速继续下滑43个BP,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上涨63个BP,从数据上看,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增速有回暖的趋势。
不同于过去四年的通常惯例,12月新增信贷相比11月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6年12月的新增贷款不降反增,单月新增1.04万亿元,远超市场预期。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减少1052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1.12万亿元,仅次于2016年1月的新增额度,位列全年第二,这与年底基建项目加速放款有关。2016年全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万亿元,同比增加9260亿元,同比增速急速攀升至7.9%,环比上涨超过3%,同样远超市场预期。
分贷款主体来看,12月,居民户新增贷款497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为4217亿元,占比接近85%,逐渐回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贷款4960亿元,环比增加330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6954亿元,位列2016年全年第二。
12月,新增存款继续锐减,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银行业存款规模达到15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7%,增速开始回升。金融机构12月新增人民币存款1635亿元,环比锐减5240亿元;其中,财政新增存款继续大幅下滑,12月新增-11559亿元;企业和居民户新增存款上升明显,居民新增人民币存款6209亿元,环比增加2938亿元;企业新增人民币存款11461亿元,环比增加3105亿元。
2016年,新增人民币存款累计14.88万亿元,同比下跌0.59%,相比2015年减少890亿元,数据显示,存款脱媒现象在近半年来越发明显。由于贷款增速快于存款增速,使得银行业贷存比攀升至70.8%。
1.04万亿元新增信贷远超预期
12月信贷及社融数据表明,新增贷款超预期,存款增速明显放缓。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多增4466亿元,贷款增量超预期,预计与2016年内MPA取消考核、部分银行做大基数,以及债市调整有关。从结构来看,按揭贷款增量环比小幅下降,预计与重点城市按揭增量逐月下降的窗口指导有关;对公中长期贷款环比回升明显,票据压缩2542亿元,与票据窗口指导及经济增速回升相吻合。
另一方面,12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635亿元,同比多增2005亿元,在贷存比考核取消后存款冲时点现象消失。从12月新增存款结构来看,12月,住户存款增加620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1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季节性下降1.16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946亿元。2016年全年,存款增速明显放缓,预计与人民币贬值压力下外汇占款流出及年末流动性趋紧有关。
从全年新增存款结构来看,全年住户存款增加5.1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2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80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783亿元。其中,非银机构存款减少,预计与股市调整及MPA考核有关。
从12月新增贷款结构来看,12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9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17亿元;企业贷款增加519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954亿元,票据融资减少254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86亿元。
从全年新增贷款结构来看,全年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49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68万亿元;企业贷款增加6.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28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94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992亿元。按揭贷款与基建贷款构成全年贷款投放的主力,从未来趋势看,考虑到经济增速阶段性回暖与银行早放贷早收益的經营意图,预计2017年1-2月合计贷款增量将同比增加,按揭贷款将增量逐步下降,对公贷款占比则会继续提升。
此外,2016年以来维持较高增速的M2同比微降,M1、M2剪刀差持续下降,M1、M2的剪刀差为10.1%,环比小幅下降。M2环比持续下降,主要原因为人民币贬值压力下外汇占款的持续下滑,以及基数效应减弱的影响。M1、M2剪刀差的继续收窄,反映企业与政府手中资金持续流入实体。
12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4%,比11月高0.11%;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56%,比11月高0.18%。银行间市场利率小幅上升,与年末叠加春节因素流动性趋紧有关,预计未来资金成本将缓慢趋升。
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3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少1814亿元。12月的社融增量主要源于贷款、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增长,债券融资受资金面紧张、债市波动的影响出现负增长。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972亿元,同比多增加164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90亿元,同比多增加918亿元;委托贷款增加4057亿元,同比多增加52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644亿元,同比多增加127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620亿元,同比多增加7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047亿元,同比减少4582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813亿元,同比减少705亿元。
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4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17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5640亿元,同比少减788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19亿元,同比多增加5943亿元;信托贷款增加8593亿元,同比多增加815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95万亿元,同比减少896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万亿元,同比增加605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4万亿元,同比多增加4826亿元。社融规模同比增加,主要受益于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股票融资的同比增长及票据与外币贷款的同比压缩。
M1、M2剪刀差持续缩窄
与新增信贷回升的同时,12月,市场利率出现季节性攀升。截至12月末,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全线上扬,尤其以短端利率为代表。相比11月,3个月以内期限的预期收益率均上行20个BP以上,其中2个月期的预期收益率上行31个BP达到4.2%,成为所有期限理财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不过,在进入1月后,绝大部分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开始回落。
2016年12月,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44%,比11月高0.11%;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56%,比11月高0.18%;所有期限利率全线上浮,其中6个月期利率上行幅度最大,环比上浮157个BP升至4.74%,21天拆借利率上行达到4.52%,出现高位倒挂。
值得注意的是,M2同比增速低于管理层在2016年年初制定的目标值。2016年12月,中国的M1同比增速达21.4%,环比下滑1.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6.2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的环比下滑主要是由于攀升的基数效应导致。M2同比增速达11.3%,环比下滑0.1个百分点,同比下滑2.0个百分点,低于2016年年初13.0%的目标值。M2同比增速下滑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基数效应,另一方面,M2同比增速下降部分显示货币创造能力减弱。
此外,M2同比增速与M1同比增速之差连续六个月缩窄,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在未来几个月,由于基数效应的负面影响,预计M1同比增速会继续下行,从而使得M1同比增速与M2同比增速之差将继续收缩。
2016年12月,新增社会融资的规模为1.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0.0%,環比下滑6.1%。其中,新增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新增外币贷款、新增委托贷款、新增信托贷款、新增承兑汇票同比分别上涨1649亿元人民币、918亿元人民币、527亿元人民币、1274亿元人民币、74亿元人民币。新增企业债券、新增股票融资同比分别下滑4582亿元人民币、705亿元人民币。
2016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74.0%,环比上涨30.9%,远远超出市场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超预期增长,部分原因是由于银行为应对2017年实施的新的MPA考核而增加贷款投放用以扩大资产基数。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中长期贷款增长的拉动所致。此外,12月,新增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的比重达到61.2%。
国泰君安国际认为,201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1357亿元人民币的SLF、415亿元人民币的PSL、7330亿元人民币的MLF,在流动性大量释放的同时,2016年12月的CPI达到2.1%。在2016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国政府表示2017年将采取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维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基于仍然存在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依然显著的外汇占款下降的压力,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和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预计2017年中国整体流动性将维持与2016年相比基本不变的状态。
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1.04万亿元,扣减12月新增非银机构贷款992亿元,新增一般性贷款9408亿元,超出市场预期约7000亿元。一般性贷款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新增规模6954亿元,同比多增近3500亿元。而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主要驱动因素依然是基建项目的投资,考虑到2017年MPA考核的执行趋严,银行存在通过年底信贷冲量做高基数的动机,存在部分储备项目投放的前移。此外,受12月债市波动的影响,发债受阻的企业转向信贷及非标替代,进一步推升了信贷的投放规模。
12月,表内票据受央行窗口指导影响持续负增长,同比减少2542亿元,企业短期贷款的增长依然维持在低位,新增786亿元,同比减少1860亿元,企业融资需求的改善有待观察。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217亿元,环比减少了1475亿元,按揭贷款的增长有所回落,这种趋势在2017年将会持续。
从全年来看,剔除非银同业贷款,全年新增一般性贷款12.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3.5%,其中按揭贷款占比为45%,项目类贷款占比为33%。平安证券预计,2017年1月,在央行未明确窗口指导的情况下,考虑到银行自身项目的储备较为充足,年初信贷投放将会加快,预计新增规模在2.5万亿元左右。
12月,新增社会融资1.72万亿元,社融增速较11月末降低0.2个百分点至12.9%,基本与年初13%的目标持平,考虑地方债的发行,广义社融增速环比持平于12.8%。表外融资增长强劲,信托与委托贷款合计新增5701亿元,单月新增规模创年内新高,同比多增1800 亿元。另一方面,未贴现票据新增1620亿元,连续两个月回正,同比多增74亿元,前者反映经济短期企稳转好带动表外融资需求的持续改善。
另外,2016年年初以来持续的票据监管影响基本消退,使得票据贴现规模增长回暖。从社融其他项来看,债券融资12月受债市波动影响负增长1047亿元,股票融资保持平稳,新增813亿元。由此判断,1月,表外融资的转好趋势将会持续,受表内信贷的拉动,新增社融的规模在3.3万亿-3.4万亿元。
12月,新增人民币存款1670亿元,同比多增2040亿元,12月信贷的增长带动企业贷款新增1.1万亿元,与财政存款季节性减少1.16万亿元互相对冲,12月非银机构存款减少783亿元,主要与年底流动性紧张有关。
考虑到一季度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集中时点,信贷及社融数据的强劲表现大概率仍将持续,2017年一季度贷款将出现开门红,从而对经济基本面形成有力的支撑。随着息差的企稳以及不良压力的缓释,银行业2017年的基本面可能会出现边际改善。此外,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速度的加快,有利于银行业隐性不良的出清,带动市场对资产质量的悲观预期持续获得改善。
1月10日,银监会召开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通报了银行业2016年的整体情况。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增长4%;截至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拨备覆盖率175.5%,资产利润率0.99%,资本利润率13.2%,资本充足率13.3%。整体来看,银行业绩增速略好于预期,不良贷款率继续上行,拨备和资本补充短期来看均未见明显压力。不过,最新发布2016年业绩快报的两家上市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业绩增速表现差强人意,相比三季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毋庸置疑,银行业绩增速和资产质量已成为压制银行股估值抬升的重大因素。银行业整体业绩增速下行已是不争的事实,陆续上市的中小银行也无力撬动整个板块的估值水平。特别是近期上海银行的市场价格不断迫近发行价,有可能突破投资者对银行板块强防御性认知的心理防线。
不过,银行转型加速,非息收入或可开辟新的增长空间,而净息差下行幅度有限,且在防风险的大背景下,资产质量压力的舒缓也存在一定的腾挪空间。总体来看,由于具备高股息率和低估值的特征,银行板块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优势。
又到投资券商股?
2017年券商营运前景有可能转佳,估值已经极低的券商股值得关注。
本刊特约作者 大 洋/文
券商股过去的一年股价低迷,目前国泰君安(601211.SH)与中信证券(600030.SH,06030.HK),市净率只有1.4倍左右。市净率低的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和中国银河(601881.SH,06881.HK)中,哪只券商股值得关注?
先看投资银行业务。2016 上半年中信的投行业务继续增长,而国泰君安与银河持平。
整體来看,2016年下半年,IPO大幅提速,预计投行业务仍将在2017年持续增长。并购重组新规于2016年9月份实施后炒壳的现象消退,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017年将有更突出的表现。
债券承销方面,截至2016年12月27日,有15家券商的债券总承销金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中信建投(06066.HK)以4832.4亿元遥遥领先,中信证券以3793亿元位居第二,国泰君安紧随其后。
再来比较经纪业务。银河证券的经纪业务和期货经纪2016年上半年税前利润分别为24.48亿元、1.1亿元,而2015年分别为101.3亿元、3.09亿元。经纪业务占银河业绩的比重大,对其利润影响也较大。
资管业务方面,2016年上半年,中信的管理资产已经达15500亿元,比年初增长45%。国泰君安为6492亿元,比年初增长7%。银河为1515亿元,比年初增长25%。随着养老资产的入市,2017年,各家的资产管理将会继续保持增长,对业务有正面影响。
在信用业务中,三家的两融余额均在行业占据绝对优势,预计未来仍将凭借其规模优势继续领跑。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和银河2016年上半年利息收入分别为57.84亿元、60.94亿元和37.84亿元,利息支出分别为48.09亿元、39.17亿元和26.92亿元,可见国泰君安由于资本金充足,其净利息收入也最高。
2016年上半年,券商自营业绩惨淡,更多是因为第一季度的极端行情。进入2017年股市有走稳的迹象,未来或将提供业绩弹性。如果放宽对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股市的良性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家券商中,自营业务下滑最严重的是中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共有1300亿元,其中债券、股票和基金面值分别为683亿元、322亿元、230亿元,金融工具持有期间取得收益31.38亿元,金融工具处置收益有22.37亿元,合计54亿元的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有亏损39.26亿元,但其利用了衍生金融工具减亏32.55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亏损6亿元。一共有-12.78亿计入当期损益。不过,其股票持有量巨大,市场回暖业绩改善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798亿元,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股票和基金账面值为69.13亿元和45.87亿元,计提减值准备约19.11亿元,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中。
投资成绩较好的是国泰君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共有892亿元,其中债券、股票和基金面值分别为620亿元、70亿元、197亿元,金融工具持有期间取得收益27.5亿元,金融工具处置收益有23.71亿元,合计51亿元的投资收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合计只亏损5亿元。
银河自营业务的投资收益约14.26亿元,减利息6.5亿元和浮亏约3.11亿元,税前利润只有3.49亿元。而2015年的税前利润为27.7亿元。银河2016年上半年股票浮亏约4.65亿元,衍生金融工具减亏4.05亿元。截至 2016年6月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 341.61亿元,其中债券118亿元、股票投资62亿元、基金37亿元和其他投资120亿元。可见,一旦投资环境转好和放宽对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券商扩大其股票投资就会大幅改善其投资业绩。特别是国泰君安的可转债筹资80亿元通过证监会审核、港股IPO方案获得董事会通过,加上2015年成功进行A股IPO融资300亿元,密集增强公司资本金,有利于开展各种业务。
目前,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的市盈率分别为14倍、18.38倍,银河的港股约为12倍。资本金充足,A股券商中市盈率最低的国泰君安值得关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保费增速稳定后的分化
债市巨幅波动的影响未消,流动性收紧的压力逐渐增大;加上行业监管力度的增强,尤其是人身险监管的进一步升级,或许未来整体保费的增长仍保持平稳,但各险企的规模增速和转型方向必将出现分化。
2016年12月,沪深300指数下跌6.44%,但Wind保险指数仅下跌4.04%;再从金融行业分板块来看,保险板块的表现强于银行板块(-4.23%)和券商板块(-9.23%)。虽然保险板块跑赢大盘和其他金融子板块,但市场活跃度已经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12月,资本市场的表现出现回暖迹象,交投较11月有所回升。截至12月末,两融余额9392.49亿元,较月初下降3.93%;12月,市场成交金额9.72万亿元,环比下降28.16%。此外,12月,央行12月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减少1450亿元,较11月150亿元的净投放降幅明显。
12月,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环比下降1.35%,虽然降幅已经收窄,但整体流动性环境仍然趋紧。在行业政策方面,保监会下发《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行业股权监管力度较以往大大增强,尤其是人身险监管的进一步升级,这使得未来保险行业的转型也将进一步加速。
正是在流动性收紧的市场环境下,保险板块在12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中国平安、新华保险跌幅为2.48%、5.34%,它们的市场表现超越大盘,而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的跌幅则分别为6.59%、8.08%,走势明显弱于大盘约0.15-1.64个百分点。12月,债市的大幅下跌引发市场对保险行业净利润和净资产受侵蚀的担忧,加之市场普遍下跌,保险个股出现下滑已在市场预期之内。
债市波动负面影响渐消
12月的债市表现无异于一场债灾,债券收益率出现普涨,且上涨幅度较大。尽管2016年年末出现下滑,挡不住债券全年仍呈上涨趋势。截至12月末,上证国债和公司债指数较年初的上涨幅度分别约为3.39%和4.78%,5年期国债和企业债的收益率分别为2.85%和4.62%。
从期限结构来看,2016年四季度,1年期品种收益率反转先于其他期限,虽然10月份已全面回升,但11月到12月仍出現较大的上升幅度,月度回升幅度均在13BP-65BP;5年期各品种收益率尽管10月仍出现部分下滑,但幅度不超过4个BP,而11月和12月均有较大幅度回升,月度回升13BP-58BP;10年期品种收益率虽然10月也存在部分下滑,但11月即开始回升,幅度明显小于1年期和5年期品种,约在18BP-34BP,12月的回升幅度则明显加大,尤其是三类AA级债券,升幅约在61BP-74BP。
从品种来看,国债及政策金融债的上行幅度从10月开始已经普遍回升,国债上升幅度较小,月度回升幅度在1BP-34BP;国开债上行幅度较大,月度回升幅度最高达65BP;3类AA级债券从11月开始全面上行,幅度则是短端较长端更大,1年期上行幅度在60BP-64BP,而12月长端收益率的上行速度相对较快,5年期和10年期上行幅度在38BP-74BP。
纵观2016年全年,利率整体呈现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债券收益率出现全面回升和持续上涨的罕见情形,且提升幅度非常明显。
除了10年期企业债和中期票据有12BP-16BP的下滑外,1年期各券种的上行幅度达到35BP-96BP,5年期品种上行15BP-82BP,10年期品种上行19BP-55BP;国债上行幅度最小,也在15BP-35BP,进出口行业绩和农业债最多,升幅也高达55BP-96BP。
12月,1年期、5年期和10年期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均继续下行。从绝对值来看,截至11月30日,1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750日移动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78%、3.25%和3.46%,评估利率较11月底分别继续下移4.32BP、4.54BP和4.27BP,虽然降幅压力有所减缓,但预计未来的压力仍将持续。
评估利率下行放缓,导致债券期限溢价有所收窄。从信用溢价来看,债券短端信用溢价基本维持稳定,除进出口行债及农业债上升近9个百分点之外,普遍的波动幅度均在1-7个百分点,5年期和10年期的所有券种均有明显的上升。
具体来看,5年期国开行债上升9个百分点,而其他5年期券种均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提升。在10年期债券中,所有券种均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中短期票据上升21个百分点。
从期限溢价来看,短端1年期收益率上升较快,导致期限溢价有所收窄,12月竟出现下滑。除10年期次级债AA、企业债AA和中期票据AA有不到3个百分点的回升外,其余5年期、10年期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国债下滑幅度较大,在11-15个百分点。12月的低点出现在12月19日,随后各债券期限溢价普遍有所回升,幅度在1-15个百分点。
中债网12月的数据显示,当前保险机构持有的主要品种债券规模为1.59万亿元,与11月相比环比下降4.17%,合计规模减少689.5亿元,11月减少1170.2亿元,险资持债结构与11月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与11月相比,险资增持进出口行债和农业债,小幅增持二级资本工具,其余品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进出口行债增持数量为39.3亿元,农业债增持数量为57.9亿元,而国债则出现较大规模的下滑,下滑数量为356.84亿元。
尽管持债规模的上升幅度放缓,但从持债结构来看,保险机构当前持债的主要品种是国开债33.28%(前值为32.28%)、次级债24.18%(前值为24.30%)和国债21.99%(前值为23.23%),国债占比下滑超过1个百分点。银行当前持债的主要品种是国债(42.43%)和国开债(26.26%),基金的主要持债品种是企业债(25.80%)、国开债(23.74%)和农业债(12.78%)。
其他资管产品日渐侵蚀
12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相比11月有所上升,收益率从3.93%上升至4.12%。12月,新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共9422款,与11月相比环比上升35.78%。银行理财产品12月的平均收益率位于3.93%-4.12%,而11月的平均收益率位于3.88%-3.91%,这表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区间和波动幅度显著扩大。
除了波动幅度扩大外,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也有较大的变动。整体来看,1个月以内以及1-3个月理财产品的占比大幅上升,3个月以上的理财产品的占比下降;同时,收益率在2%-3%之间的理财产品的占比大幅下降。具体来看,3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从11月的57.04%上升至60.38%,3-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占比从11月的27.64%下降至26.2%,6-12个月期限理财产品的占比较11月降至11.76%。
从收益率结构来看,中等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占比保持稳定的最高比例,低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占比则略微下降,而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占比在年底有明显的上升。其中,3%-5%的理财产品的占比为91.39%,5%以上的理财产品的占比为4.01%。
从基础资产来看,股票类资产占到银行理财产品的3.26%,环比上升0.99%,债券和利率类资产的占比分别为20.99%和21.73%,较11月分别下降0.25个百分点和上升0.43个百分点,其他混合类资产的占比为49.16%,较11月下降1.02个百分点。整体来看,股票资产占比有所提升,其他混合类资产占比反转下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托规模环比大幅提升。12月,新发信托产品567只,信托规模达到1215.02亿元,与11月相比,信托产品数量环比上升3.28%,规模环比上升54.04%。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6.39%,相比11月上升约0.28个百分点。其中,证券投资信托、贷款类信托、股权投资信托、债权类信托、权益投资信托、其他投资信托规模较11月的变化幅度分别为96.69%、-0.22%、65.48%、177.32%、9.18%、54.97%。
具体来看,12月的新发贷款类信托占比为9.88%、较11月下降4.9个百分点;证券投资投资信托占比为17.81%,较11月上升4.3个百分点;权益投资信托占比为16.51%,较11月下降6.05个百分点;债权投资信托占比为9.64%,较11月上升4.45个百分点。
从收益率结构来看,12月披露的信托投资平均收益率相对11月有0.28%的提升,证券投资信托和股权投资信托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5.64%和6.28%,收益率较为平稳。
而券商资管新发产品的规模也出现小幅上升,债券型产品份额环比提升。券商资管12月新成立产品349项,发行份额为158.47亿份,环比分别上升13.68%和4.41%。新发产品主要为股票型,份额占比达54.24%,环比下降2.69%;占比第二位的债券型产品占比为42.51%,发行份额环比提升35.53%。
数据显示,存续期产品资产净值合计为1.62万亿元,占比前三的资产类型是货币市场型、债券型和混合型,占比分别为46.61%、35.28%和12.99%。
保险市场集中度保持稳定
尽管受到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和券商资管等同业的竞争和挤压,但保险资产的规模和增速均在提升。
2016年11月,保險公司总资产为14.9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04%,环比增长1.07%。其中,寿险公司总资产为12.32万亿元,占总资产的82.35%,环比上涨0.8%;产险公司总资产为2.3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15.68%,环比上涨2.61%;再保险公司总资产权重有所回升,为1.83%,环比提高1.27%;资产管理公司规模环比上升0.82%,占总资产规模的0.27%,占比稳定。11月,保险行业净资产规模为1.7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1%,环比上升0.4%。
2016年11月,保险行业运用资金规模达到13.11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和其他另类投资的占比分别为17.93%、32.81%、14.37%和34.89%。从规模来看,全行业股基环比上升1.80%,上升幅度最大;而存款、债券和其他类投资规模环比分别上涨1.19%、0.06%和0.45%。总体来看,股基延续了增长的势头,且增速有所上升,债券类资产的增量较小。
从规模来看,其他类投资规模环比上涨4.49%,涨幅居首;股基、存款分别提升1.29%、1.24%;债券下滑0.95%。股基增速再度放缓,债券反转开始下降,而其他类投资则大幅提升。从前11个月的数据来看,股票基金规模比2016年年末上升11.10%,其他类资产增长42.89%,债券增长11.96%,存款下滑3.40%。
11月,财险和人身险的集中度均保持稳健。在财险方面,2016年1-11月的累计保费收入市场排名保持不变,人保、平安、太保保持前三名,规模较第四名的差距仍然较大。人保、平安和太保的保费收入分别为2811.42亿元、1582.88亿元和864.48亿元,市场份额分别为33.90%、19.09%和10.42%,与11月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在人身险方面,市场排名的变动也不大,国寿、平安、太保寿继续稳居前三,新华保险持续上升至第四位。从市场份额来看,上市寿险公司中的国寿、平安寿、太保寿和新华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07%、12.36%、6.45%和5.23%,与11月相比有所回升。
就整个市场而言,产险市场排名前十的市场集中度上升为85.46%,上升幅度为0.2个百分点;寿险市场前十的市场集中度为72.59%,下降0.42%。市场集中度在11月相对平稳,新华保险规模回升较快,重回前四。人身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小险企整体增长仍然较快,这对市场集中度的稳定形成一定的冲击。
2016年11月,保费收入同比持续增长。1月至11月,保费收入总计为28864.87亿元,同比增长28.88%。其中,产险收入为7773.05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6.93%,占比提升较大,同比增长8.73%;人身险收入为21091.81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73.07%,同比增长38.33%,增速保持高位,其中,健康险同比增长73.08%,仍然保持高增长的趋势。从赔付支出来看,产险增速仍然超过保费收入的增速,导致行业整体承压。
从投连险和万能险的具体情况来看,11月单月环比增速上行,同比则出现分化。从1-11月的数据来看,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较2016年同期仍有较大的增长,新增交费为11226.34 亿元,同比增长67.48%;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为888.19亿元,同比增长40.67%。11月单月,万能险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月度保费环比上涨38.32%,而投连险则上升38.75%,在单月同比方面,万能险上升12.27%,投连险下降2.27%。
11月,国寿、平安、太保和新华月度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0.13%、24.66%、3.36%和13.46%。1月至11月,国寿、平安、太保和新华的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86%、21.34%、15.76%和0.32%。上市险企累计保费的表现相对平稳,新华累计保費增速回归正增长;国寿月度保费也恢复正增长,其他三家的增速则保持在3%-25%的水平,总体来看,保费增速趋于平稳,但增速有所分化。
11月,上市险企人身险保费同比较为稳定,除新华外,其他险企的增速均保持在20%-30%的水平。从具体数据来看,国寿、平安寿、太保寿和新华保险寿险月度保费同比分别增长0.13%、29.76%、2.83%和13.46%。国寿和新华保险月度保费同比增速有所上升,平安寿险则小幅下降,而太保寿险月度保费同比增速下滑幅度较大,在8个百分点左右,这表明寿险保费同比增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而11月的产险增速则延续分化的趋势。太保产险11月的同比增速回归正增长,达到3.80%,1-11月累计同比增长1.23%;相比之下,平安产险增速上升幅度较大,11月月度同比增速为23.07%,较10月上升9个百分点,累计同比增速达到7.22%。虽然产险增速持续分化,但平安产险11月的业绩表现仍然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