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身乱象风波不断,小鲜肉千夫所指 若真要背锅,整个产业链都跑不掉!

2017-04-01刘倩

南都娱乐周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胡歌鲜肉

刘倩

小鲜肉不敬业?频繁用替身?正准备开启留学计划的胡歌突然被卷起了替身风波,引来一波业内资深人士义愤填膺地对胡歌展开声援。在此之前,业内已惊现对滥用声替的“数字姐”、滥用文替的“表情包达人”的种种声讨文,编剧宋方金也发文直指“圈内98%的‘小鲜肉都不敬业”。关于“替身”的话题越演越烈。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陈道明、宋丹丹等老戏骨也对当下“小鲜肉”缺乏职业道德观与正确引导表达出不满与担忧。一时间,“替身”“小鲜肉”背后所覆盖的问题达到人们空前的想象。在娱乐、影视行业空前“蓬勃”的当下,市场内部实则一片狼藉?“小鲜肉”大热真能致使影视制作秩序全部被全部打乱?这些乱象的形成是该由“小鲜肉”作为主要的责任人吗?在业内一直以敬业著称的胡歌为什么躺枪?大众对替身的认知正确程度有多少?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连线业内资深编剧、导演,试图寻找一个答案。

替身话题愈演愈烈

一向以敬业著称的胡歌也被卷入

早在胡歌被中枪之前,影视圈内“替身乱象”的问题已被多次提及。早先,滥用声替的“数字姐”和滥用文替的“表情包达人”已多次被圈内人士屡次公开批评。然而,不似此前频有年轻艺人“躺枪”却回应寥寥的境况,胡歌这才刚被“指责”,多位与胡歌合作过的导演、演员、剧组工作人员甚至连在“证据照”中出现的替身都来一一发声为其澄清,并回击道,所谓的那些“胡歌替身”,不过是在拍摄前帮助试光走位的光替和偶尔去作为远景中的背影出现的文替罢了。

不少导演也亲谈与胡歌拍戏过程,对其敬业程度表示肯定。据与胡歌刚刚合作过不久的《猎场》导演姜伟微博称,胡歌在拍摄过程中的一百五十多天始终驻组,绝无替身,演好自己戏份的同时还帮助对手演员搭戏。姜导也强调,在开拍之时胡歌正处“热度狂飙隆起时”,却仍旧心态平和,谦逊有礼,与胡歌合作过的人,在他面前几乎无人不赞,无赞不衷。为此本刊记者也特意采访了与胡歌有过二度合作的张黎导演,在张导的印象中,“胡歌十分得体,有着在他这个年龄段不多见的儒雅感。工作中不仅在敬业程度上,在表演的专业度上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近几年他的角色几乎从没有失手。”

甄嬛、白浅、厉薇薇……季冠霖的声音你们听腻了吗?

随着这场莫名针对胡歌的“替身案”事件声音渐消,网络上关于“替身”的话题却一夜发酵并被引爆到最高点。也是在本月月初,编剧宋方金直接发文揭露“小鲜肉”天价片酬以及滥用替身演出那些事儿,直指圈内98%的“小鲜肉”都不敬业,在网络挑起轩然大波的同时也引来诸多业内人士跟随发声,提出“小鲜肉中心制”已造成市场只追求能通过“卖脸”将热钱迅速变现的问题,从而带出对从表演者、制作方到播出平臺,是否均不追求戏剧质量而一味重流量的拷问。

疑问

替身的正确打开方式

1

武替、光替是剧组标配

保护演员提高效率

之所以胡歌会深陷替身传闻,通过本刊记者对几位业内资深导演、编剧的走访,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替身这个行当,太过于种类繁多,让人混淆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武替、背替、裸体、手替,生疏一点的是光替、文替,还有另一个群体就是这些年声名鹊起的配音演员,姜广涛、季冠霖等等。以前所谓的替身只有有武戏的时候才会出现,比如李连杰受过伤后拍“黄飞鸿”系列时,熊欣欣就是他的最佳替身,而导演唐季礼当过杨紫琼替身,连以动作戏为招牌的成龙也在拍摄直升机悬吊这样超级危险的戏码时动用过武替。在几位业内人士看来,武替的存在是为了规避危险,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但一些高要求的演员也会亲自上阵,比如张震拍《一代宗师》苦练了3年武术,最后还拿了全国八极拳比赛一等奖。“明星值钱片酬高也就是值钱在这,戏剧能够由自己完成。”编剧汪海林和本刊记者解读表示。

前几年港台导演进驻内地拍戏后,带来了一套更为成熟的动作戏操作方法,后来内地的动作部分、骑马部分基本是由替身完成。投资方更是乐见其成,因为演员一旦受伤则会影响全程的拍摄。

光替也就是拍摄期间替男女主角走位,让工作人员更好地确定现场用光的人员,因为调整机位很费时间,主演自然没有必要一动不动地在那里等着打光。还有特殊情况下的手替、或者需要拍摄特别美的身体局部,甚至是裸替等等,在行业内看来都是正常现象。

2

音替滥用需修正

追求声效还是偷工减料需严格划分

至于现在热议的话题之一“配音现象”,其实也不是一时兴起。比如说配音界一姐季冠霖,她的声音撑起了IP剧的半壁江山,配过甄嬛、芈月、小龙女、东方不败、窦漪房、赵敏、陆雪琪等等。往近了说还有《放弃我抓紧我》中的历薇薇、《锦绣未央》里的李未央,还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白浅,不知道是否对甄嬛娘娘入戏太深,吃瓜群众纷纷吐槽这些女主咂摸起来都有一股儿挥散不去的宫斗味儿。配音演员之所以火爆,一方面是录音技术的不完备,“在横店,它那很多旅游团,声音环境特别不好,无法进行同期声,需要后期配,后期配呢很多情况下演员都进别的组了,一个个再找回来有难度。”汪海林分析道,同时也点出了当下演艺圈令人忧虑的一个现象——演员声音塑造功力的下降。“小鲜肉小鲜花,他们本身演技不成熟,需要声音来提炼,还有一些是港台腔,所以得找配音演员。”后期配音修缮了演员的演技,同时也隐隐助长了演员不背台词,从而出现数字先生数字小姐的现象。

3

文替最惹争议

都是演员片酬高时间紧惹的祸

最惹人争议的还是文替现象。在汪海林看来,文替是绝对不合理的。在眼下的演艺圈,文替广泛地活跃在AB组中。所谓的AB组是指在拍摄电视剧中,根据不同的故事线分两组拍摄,有的甚至还有C组,每组各有一个分组导演,主演为了不撞档期统筹就要安排好时间错开,戏份太重的话有的只好用替身。对于汪海林这批有经验的编剧来说,他们一开始就会问到,是不是AB组,“如果AB组,我就写两条线,不是每场都用男主角,每场都用女主角的,他俩也有分开拍一起拍的,这要多长时间,这都是要计算的。”汪海林对文替的滥用深表担忧:“沿袭到IP时代,因为涌入了大量新手,对于AB的戏份划分就变成了生生‘硬掰。”

相对于编剧对AB组替身的严苛,导演们的态度就有了“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的宽容。正在拍摄《武动乾坤》的张黎导演现在拍戏也是分三个组,两个文戏组,还有一个动作组。在他看来,AB组替身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今天上午拍戏的时候,一个演员在拍B组,然后我们A组先拍别的戏,等B组演员拍完了,中午饭都没吃,直接换上衣服拍我们组的戏,这样两组跑是很正常的。”说完还重重补充了一句,“当然演员得自己来演。”

疑问

替身怪象背后的故事

1

“基本不露脸的戏,都是替身来”

演员怠工现象导致文替队伍壮大

即便各方都对文替现象表现出反感抵触,但依旧不影响这个特殊工种的兴旺壮大。本刊记者在微博捕获到一个与横店影视城相关的账号,它会在各部影视剧作品敲定演员之后,紧锣密鼓地发帖征集文戏替身。贴出的要求除了与演员长相身高相似外,还着重强调了会演戏、有表演经验等附加条件。如果戏好,做文替之余,这些人还有可能被额外安排演些小角色。

曾给不少女明星做过替身的小w是群众演员入行,先后做过身替手替。手替除了手部出境外,还包揽了写字的镜头,影视剧中的不少书信也是出自她的手。模仿身形之外,慢慢小w也朝更高要求的文替发展,不仅要求自己熟记台词,也会练一些基本的武术招式。她透露曾在某武侠剧中,因为一女演员受伤无法出演,自己靠文戏和武戏替剧组救了急。

虽然不少“勤勉”的文替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替身自我修养”。可矛盾的是,风靡的文替现象成了演员职业素养最好的照妖镜。在宋方金的爆料中,没有时间的男一号除了拍正脸表情包式的特写,全景、中景、近景,带关系的,基本上全是替身。除了档期紧张,AB组分身乏术之外,演员怠工现象也有存在,本该出现的背戏也均由副导演或是替身代劳,自己在房车中休息。“现在基本不露脸的戏,都是替身来。”副导演C也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入行只有两年多的他称自己接触过的剧组类型是“你能想象的都有”。用替身的理由花样繁多,比如“天热了,拍累了,明星都会让替身来演。”为了节省演员们的精力,片场稍微有一些辛苦含量的戏,多由替身包办。

2

“每天都在拍替身”

某些特殊剧种有滥用文替风气

替身反扑“正主”的势力在扩张。执导了某古装电视剧的导演M告诉本刊记者,“在拍D戏的时候,横店很多导演我们都认识,他们都会说现在每天都在拍替身。”这样的剧组怪象与宋方金口中“一场戏三十多人全是替身”遥相呼应,“古装片可能整个风气都是这样的。“导演M的语气有些无奈。而替身泛滥给予导演M最直观反馈就是演员服装数量的翻番。“以前我們服装可能就主演穿一个,一两个武替这样。现在一个演员服装要做五套,一个主演,A组有文替,B组有文替,C组还有两个武替。”

但并非所有工作人员都遇到如此“负能量”的剧组,在正剧里担任摄像的小胡经历听起来很是“清流”,他说自己鲜遇到文替现象,少数的几次情况也是本来主角拍过了,但是导演看完素材不满意决定重拍,“重拍就是主角那时候已经不在组没时间了,替就是拍个远景或背影啥的,总之看不出来是替。”但他还是告诉了本刊记者一个从给网大(指网络大电影)做特效的朋友那打听来的八卦,“网大很乱很乱,我听说过把白天做成黑夜的有,抠图换脸的也有。”

3

流量小生要导演亲自劝才肯出来

制片方迁就流量演员

而在当下的演艺圈,替身似乎有些“用力过猛反客为主”的架势。去年有网友爆出某大牌演员片酬千万,但拍戏三分之二时间都请假外出,大量镜头由替身完成,此后钟汉良杨颖主演的跨年大戏电视剧《孤芳不自赏》抠图痕迹明显,还有“小鲜肉倒膜拍戏”这一消息在圈内不胫而走,引起哗然。不少资深业内人士追踪“高片酬”“耍大牌”“不敬业”“替身抠图”这些导致国产剧制作乱象的线索后,将最终“作案嫌疑人”齐刷刷锁定在了“小鲜肉小花旦”这个群体上。编剧汪海林进一步圈定了小鲜肉小花旦的范围,特指“只有颜值没有演技的流量演员”,本刊记者估算了一下,目前总拍电视剧的基本可以锁定在5个之内。

剧宣笑笑向本刊记者分享了最近热拍的某IP剧现场轶事,“某流量小生公开被这部剧导演称赞很敬业,是戏痴。但有一场戏他没发挥好还是啥的,下午就坐在保姆车里不肯下来,全组人都等着,最后是导演亲自劝他没关系才把他劝下来的。”“这个流量小生让工作人员准备星巴克,剧组离星巴克特别远,就准备了玻璃瓶的那种,结果该流量小生就耍脾气罢工了。”

导演M不否认片场存在小鲜肉压制导演话语权的现象:“一部分制作人可能是希望这个片子卖得好,那主要是看演员的话,导演只能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去做。”小鲜肉的粉丝号召力背后是巨大的资本市场入口,宋方金就直言不讳指出了盈利方的心态:“只要他们来,投资人和影视公司就感恩戴德了,就也不在乎他们中间的这些小的细节问题。”而再往深了分析,就有权力博弈的味道,“就是艺人那边团队知道,你现在全指望着拿我卖,他们有话语权。”汪海林说。副导演C也抱怨,年轻演员的“傲慢”在选角阶段就显露出来,“有些有经历的年轻演员,你想让他们试戏,他们会直接跟你说,对不起,不参加面试,如果可以直接定他们,才会来。”但在张黎眼中,虽然他对小鲜肉演员有宽容的一面,认为“年轻人你得让他犯错误,他们是需要成长”,但他也同样认为小鲜肉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首先粉丝量大的这些演员,他们更有责任以他们专业精湛的表演去回馈观众和粉丝。最终我们还是要以他们的作品来看这个人”。

疑问

国产剧制作乱象的锅谁背

1

IP剧购买天价的风气需被遏制

电视剧制作的乱象的锅该不该由小鲜肉背呢?本刊记者就此现象询问编剧、导演以及业内人士各方看法,普遍的共识是:在这闭合的恶性循环中,各方都需要承担责任。

2015年随着《花千骨》《古剑奇谭》《何以笙箫默》等IP剧的火爆荧屏,开启了IP元年。至此之后,观众的观剧口味连同影视资本市场的格局都随之改变。2016年一至二线演员片酬增长近250%。在一部分倚重偶像、流量小生小花的大IP剧中,明星片酬所占制作成本比重已升至75%。与演员天价片酬遥相呼应的是,IP剧购买价的一路水涨船高。拿同类型的剧做对比,三四年前剧王《甄嬛传》网络售价也不过30万元一集,去年同级别剧涨了将近10倍,《芈月传》200万一集,今年上涨30倍,《如懿传》900万一集。

“我觉得是互联网平台加入市场之后,价格就开始不可控制。尤其是互联网形成一个很大的播出平台以后,基本可以取代了电视台。它出一集的钱等于是两个卫视加起来的钱这样,或是更多。”导演M分析道。以今年即将上映的《如懿传》为例,在去年9月的首播轮售价中,腾讯视频甩出900万一集的天价购入,江苏和东方卫视则各出价300万一集,这使得该剧成为中国首部首轮售卖单集破1500万元的剧作。以片长90集算,总售价将达13.5亿元,再加上二、三轮和海外版权售卖,这部剧的最终销售额会超过15亿元。而该剧的主演周迅片酬9500万,霍建华片酬5500万,共1.5亿,这让外界咋舌的高片酬不过仅占收益的10%。另一部IP改编的剧集《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也是走这样高价长剧集路线。据悉这部长达80集的电视剧在电视台就卖出了3个多亿,PPTV的网站出价1000万一集,总共8亿买入。业内人士小X透露这部剧的卖点就是因为有当红鲜肉钟汉良和马天宇,据悉他们的片酬一人是一个亿,一人是7000万。

这样的天价神话还在不断继续。据悉,44集的《琅琊榜2》网络售价800万一集,55集的《择天记》网络售价1200万一集……无疑,互联网平台已然成为影视剧市场最大的金主。腾讯视频影视业务部总经理王娟告诉本刊记者,三四年前,制作公司给腾讯卖剧并不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但现在不一样,在他们想立项的时候,头脑中有idea的时候,首先就会跟我们各家交流,问我们感不感兴趣,对这样的阵容,对这样的剧情走向、人物设定、有没有意见。 ”

2

创作上不能一味迷信IP的火爆

但腰包鼓鼓姿态高昂的互联网平台其实也是在看用户脸色讨生活。“我们经常睡不着觉,很担心被我们否掉的项目突然又火了。”诡谲多变的用户口味常常令王娟团队感到“恐惧”,“我们每天要看大量的项目,我们一度怀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足够代表用户,所以我们现在下的判断和决策会非常小心,会用用户数据去帮助我们判断。” 王娟拿《老九门》《青云志》《麻雀》三部剧的用户数据分析,她发现从前大家是看情节,现在的观众是看颜值和审美。

“平台自己也把握不来,原创的它没太多信心去买这个。IP它本身有数据,很多粉丝在网上,有数据在手,它好像有个保证似的。所以变成IP这几年特别火。”导演M分析道,但也提出了担忧。“但平台吧,它可能也不知道这个戏签这个演员多少天,它只知道你有这个剧本,有这个大IP,有这个导演还不错,它就买单,但有可能出来了是个反效果。这里面演员怎么对待这个戏,它也不太清楚。”

这样的滑铁卢也不少见。据有关人员透露,乐视视频花费6.2亿买下《孤芳不自赏》的独播权,算下来单集的价格高达1000万,但播出后争议不断,口碑一路走低,与预期大打折扣。

3

資本应向更多的优秀创作涌入

互联网资本一进入,乱象也开始丛生。林玉芬导演观察到文替泛滥是近两三年才有的现象。执导过《择天记》的钟澍佳导演认为这可能跟成片集数多于演员签约天数能完成的拍摄量有关,“现在制片方也好,平台也好,都想尽快播片。有些缺乏经验的制片方,前期在估算拍摄预计天数和成片集数上有一定差距。打个比方,80天拍出120集的量,这是不可能的。”但这背后涉及到的是演员档期供给不足,资本热捧的流量演员不过才寥寥数个,但面对的是无数的剧本、IP,自然没有时间去思考角色,琢磨演戏。在宋方金眼里,流量演员更多的“是一个挣钱的工具”。

资本导致的另一个怪象就是电视剧注水。现在市面上的电视剧越拍越长,一部40集量的戏最后变成60多集,当中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的电视剧是按集卖的。

这条产业上的所有人,演员、制作方、投资方、互联网平台,最终都被裹挟到一场数据崇拜运动中去。每当电视剧首播,本刊记者的朋友圈内就一片数据飘红,10小时破6亿,48小时破10亿……一派喜气洋洋,八方点赞。但在这漂亮数字的背后,是否隐含买卖收视率、票房注水等问题,为何轰轰烈烈的数据造假运动不断被揭发……互联网大数据领域的点击量、播放量、刷榜等也是当下业界诟病的主要症结点。前阵子,《孤芳不自赏》被指在豆瓣买好评,刷完不付钱。该剧的官方微博一夜之间沦为水军讨薪阵地。

在这样的资本盛宴下勾画出影视圈的群象,当中是否有急功近利想赚热钱的制作方,是否存在演技不佳却身居高价的流量演员,手捧钞票缺乏鉴赏力的投资方会越来越多吗? 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会不会培养出口味日渐单调,审美单一的用户?好剧都没了,谁还会是这场影视大战中的胜利者?汪海林给出了他的回答:“我们的市场要从生产模式、营销模式,播出模式改革,要从营销、采购、各方面更进一步透明化,执法部门要把假票房、假收视这些幕后操纵者绳之以法,这几个问题做到以后,就是我们创作者的问题,创作者要拿出更好的作品去打败那些一味靠大IP小鲜肉小花赚流量的作品”。

猜你喜欢

胡歌鲜肉
鲜肉藕夹
胡歌:人生是一场难得的修行,不要轻易交白卷
胡歌
胡歌的一跪
胡歌续用罪司机
马天宇的“鲜肉”秘笈
胡歌:期待一个更好的自己
进击鲜肉
胡歌:在拾荒的旅程中重生
陈坤演绎“小鲜肉”的完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