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2017-03-31姚日安天台县教育局
姚日安/天台县教育局
中南海收藏的干漆夹苎技艺作品四十九龙大屏风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起源于三国吴大帝赤乌年间(238—251),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是工匠以生漆(中国大漆)、苎麻、桐油等天然材料为原料,应用于造像的一项天台山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取材讲究,成品具有经久不蛀、防酸、防碱、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不易风化的特点,可以保存千年之久。该技艺在国内重要文物、古建筑物以及造像上运用十分广泛。2006年,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汤春甫成为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文化厅推荐干漆夹苎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据载, 东晋时期擅长雕塑与绘画的雕塑家戴逵与儿子一起把民间流行的干漆夹苎技艺用于佛像制作,制成“木心干漆夹苎”“泥心干漆夹苎”佛像。东晋以后,干漆夹苎技艺在天台山一带继续流行。该技艺在唐宋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手工技法。唐代中期,鉴真大师第六次从浙江天台山起程东渡日本,在日本唐招提寺入灭后,追随大师东渡的天台山开元寺艺僧思托采用干漆夹苎技艺制作鉴真大师“干漆夹苎彩色坐像”,这成为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造像雕塑。宋代,天台人张延皎、张延裘兄弟使用干漆夹苎技艺制成一尊“优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现仍供奉于清凉寺。明末,邑人张文郁任工部左侍郎,奉命督造故宫三大殿和德陵、庆陵二陵,曾将天台一批精于干漆夹苎技艺的工匠请去为宫殿的藻井、柱、梁等进行外表装饰。自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天台山138处寺院将干漆夹苎技艺运用于造像艺术上。抗日战争爆发后,干漆夹苎技艺严重衰落,1949年前夕这一技艺濒临失传。上世纪60年代,天台山华顶寺僧人广弘法师将干漆夹苎技艺传授给弟子汤春甫。80年代初,汤春甫带徒对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技艺进行梳理,总结出168道工序、48道工艺流程,重新使该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
干漆夹苎技艺使用原始生漆、苎麻、五彩石粉、桐油、古瓦粉、火山灰、朱砂、香樟、防火泥、野生桐树脂、铁石粉等13种天然材料,运用传统加工方法进行提炼,经过原始烘干和层层包粘塑造、进行反复打磨,涂上朱砂、瓦粉、防火泥、灰漆等各种辅助材料,再经夹苎、水磨、贴金和砑金、罩金等工艺完成作品,共计需要168道工序、48道工艺流程,整个制作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该技艺所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以天台县本地特产为主,如生漆取自本县街头镇一带,苎麻来自南屏乡一带,五彩石粉则出自苍山宝华林场石矿。干漆夹苎技艺用于造像,主要有两种技法,一种是木心干漆夹苎,它能使作品不开裂、不变形;另一种是泥心干漆夹苎,它先做泥塑,再用苎布、生漆等在泥塑上反复加工塑造,等作品完工后取去泥心,其成本要高于木心。用干漆夹苎技艺制作的木雕佛像,能够保持木雕的细腻纹路且线条流畅,佛像更具神韵。
三
自古以来,干漆夹苎技艺一直在艺匠中师徒相承,师傅传授给徒弟,徒弟学成后自立揽活,再传给学徒,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干漆夹苎技艺是手工技艺,其传授全凭师傅口传身授和徒弟领悟,需要学习者有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这门技艺对艺匠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美术功底,还要能吃苦耐劳。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随着老艺匠退休或去世,如何传承下去,形势十分严峻。此外,随着环境变化,干漆夹苎技艺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该技艺的主要原料为生漆,因漆树被大量砍伐,生漆总出产量从原来的每年10吨降到每年1吨;所需的五彩石粉也因盲目开采,产量不断降低。原材料的缺失使得干漆夹苎技艺作品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不断降低。
四
为保护和传承这门传统技艺,天台县建立了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传承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天台山佛教城投资建设干漆夹苎技艺馆,展示干漆夹苎技艺精品3000多件。近年来,传承人汤春甫佳作迭出。其作品千手观音坐像于1999年10月被故宫博物院视为国宝并予收藏,这是故宫100年来首次珍藏当代文物;2006年,他采用干漆夹苎技艺创作的四十九龙大屏风被中南海视为国宝珍藏,陈列于国家接待厅。汤春甫还组织有关专家和工作者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干漆夹苎技工》《金漆造像技工》,为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干漆夹苎技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各方努力下,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再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采集生漆
生漆过滤
桐油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