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

2017-03-31刘妍妍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2期

刘妍妍

【摘要】反身代詞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有的一种普遍词汇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词汇,英汉反身代词的异同一直以来就是各学派关注的热点。历史上无论是描写语言学、生成语言学还是功能语言学都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描写语言学致力于对其特点、功能进行归纳对比。生成语言学主要根据约束三原则探索二者的差异,功能语言学则强调反身代词的语言功能,并开始注意一些非语言的外部因素,如交际、语篇等探讨反身代词的功能理据。到目前为止,对这两个词的探讨,已经发现了不少语言事实,也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本文选择对二者之间的异同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汉语反身代词 英语反身代词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研究者发掘出了“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一系列的不同之处,并采用了不同的分析策略来解释这些差异:第一种可以叫“语言差异说”,它把“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不同看成是语言在整体性质上的差异所造成的,比如说认为英语是句法性的语言而汉语是语用性的语言,由此形成了汉、英两种语言在反身代词化方面的区别;第二种可以叫“参数差异说”,是把差异看成普遍语法原则有不同的参数化的结果。参数化的结果造成汉语和其它语言有不同的局部条件,使得“自己”不必在本管辖语域受到约束;第三种可以叫“移位差异说”,它把差异看成是相同的普遍语法原则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的结果,也就是说,它认为汉语“自己”和其它语言反身代词受相同的句法原则制约,区别是一个句法层次的问题;第四种可以叫“词汇差异说”,它则试图把“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之间的区别归结于词汇差异,即认为“自己”一词所反映出来的特点完全是由于这个词本身的某些独特的性质决定的。

词汇差异分析法

现有的理论之所以有种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汉语中的“自己”和其它语言里的反身代词有太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把它和其它语言里的反身代词做统一处理,或基于其它语言反身代词的理论对它进行描述,这样的尝试几乎都只能是徒劳之举。那么,汉语中的“自己”一词和其它语言里反身代词为什么有如此之多和之大的差异呢 ? 本文试图证明:“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语言里的反身代词,其原因在于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反身代词有,更不是一个形态简单的单语素反身代词。相反,它是一个反身代词与泛指代词的复合体,与其他语言里的反身代词有性质上的区别,它的各种复杂的句法表现正是自身特性的折射,与参数和移位等没有任何的联系。下面从鉴别反身代词的标准,即最简洁、互补性和照应、强调重叠性,并以此对“自己”的性质进行测试,以此证明“词汇差异说”为我们解释汉语中的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差异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

最简性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自然语言中的反身代词有两个主要的类别。第一种由一个代词加表示反身意义的语素构成,英语反身代词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这类词语和它们的先行词之间有一种严格一致(strict agreement) 的关系,即有相同的性、数和人称特征。反身代词的第二种类型以某些欧洲语言中的反身代词为代表,它们的特点都只有一个语素,没有任何性、数和人称特征的屈折,而它们的先行词则可以是有任何性、数和人称特征的词语。Burzio(1991)把它们与先行词的关系描述成一种“假一致”(pseudo - agreement) 关系,即它们通过没有(显性)一致特征的方法来实现与其先行词的一致。Burzio 还认为这两种反身代词的存在是由类词语的特性决定的。作为一种主要起照应作用的词语,反身代词有“最简性”。英语式的反身代词有指称上的最简性;它们有完备的屈折特征,与先行词在性、数和人称特征上完全一致。

参考文献:

[1]Battistella,E.,“Chinese reflexivisation:A movement to INFL approach”,Linguistics 27:987 - 1012,19891.

[2]Battistella,E.and Yonghui,XU.,“Remarks on、the reflexives in Chinese”.Linguistics 28:205 - 240,1990.

[3]Burzio,L.,“The morphological basis of anapho2ra”,Journal of Linguistics 27:81 - 105,1991.

[4]Chen Ping,“The reflexive ziji in Chinese:Functional Vs formalist approaches”,in T.Lee(ed.)Researchon Chinese Linguistics in Hong Kong,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1992.

[5]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Foris Publications,Dordrecht,Holland,(1981).

[6]Chomsky,N.,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Cambridge,MA:MIT Press,1882.

[7]Chomsky,N.Barriers.The MIT Press,Cambridge,MA,1986b.

[8]Huang,J.C -.- T.,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Ph.D.dissertation,MIT,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