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写法,学会写作
2017-03-31黄绍斌
黄绍斌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古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说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叶老倡導的,大家也早已实践多年了。问题就在于——怎样使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基础?笔者认为这就要求老师有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法,学会写作。
《三峡之秋》通过选取一天不同时间的不同景物,写出了三峡之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写景的手法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随机引导学生去感悟,一定会让他们受益非浅。我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感悟了作者写景的技巧:
一、抓特点:细致观察
在作者的笔下,三峡的秋天每个时间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早晨,露水闪烁,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金色的群峰,奔腾的江水,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黄昏,明亮的江水轻缓流淌,三峡的黄昏是青色而透明的;夜晚,灯光摇曳,长江沉沉入睡,月光如瀑布,如素锦,凌空而下,三峡显得神秘迷人。读后每位读者都可以感受到三峡的美。学生很快就悟出天下景物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水,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波涛滚滚;同样是树,有着树种、高矮、粗细的区别;同是观日出,海上、山上就各具特点。不同的景物有着其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地点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写景之前一定要细致观察,通过细致观察了解景物的特点,并抓住其特点介绍给读者。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景物的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有条理:顺序妥当
一读《三峡之秋》,我们就有文章条理清楚、脉络清晰的感觉。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写景有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早上、中午、下午、夜晚。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白作者安排了一定的顺序。之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换成游览顺序效果会怎样呢?并让学生写写。结果他们写出的景物的特点有很多重复之处,让读者觉得啰嗦。学生马上就明白写景既要有顺序,又要先考虑哪种顺序更有利于突出景物的特点。只有顺序安排妥当了,才能使景物描写有条理,文章脉络才会清晰。另外,告诉学生写景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游览顺序等。
三、写变化:动静结合
“三峡之秋”不仅有静态之美,更有动态之美。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作者把“橘柚树的变化,灯标、渔火的静,驳船、峭壁倒影、月亮的动”结合起来写。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才把三峡秋天的美景充分展现出来。由此可见,要写好景物,除了写好静态以外,还要写好动态。例如在描写美丽的草原时,可以写写草原面积广阔,再写草原的人和动物;描写森林时,可以写写森林的幽静、美丽,再写写树上的鸟,林中的动物……写时有静有动,动静结合,这样所写景物就有活力,有生机,有灵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显生动:展开联想
学习《三峡之秋》时,学生不难发现,文里的景物是那么具体生动,似乎就在眼前。我就趁机引导学生理解:因为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他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的峭壁。”中,把长江比作金鳞巨蟒,还用了“披上、跳跃、翻滚、呼啸、奔腾”等词语把长江当作人来写。“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中把月光比作瀑布,比作素锦……这样,三峡的景物就那么生动、具体、形象了。同时还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明目的:情景交融
写景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写作的目的都是借景抒情,抒情应与写景密切结合。因此,在写好景物的基础上,还必须在字里行间,注意融进自己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在教学《三峡之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领悟这一点,作者自始至终并没有用“三峡的秋天多美啊!”之类的句子表达感情,但读者很自然地就能从文中感受到他对三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因为他把景物写“活”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这种感情,自然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了。
我坚信,只要各位同仁教学中都能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法,孩子们一定能妙笔生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