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2017-03-31黄志淑
黄志淑
【摘 要】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阅读教学不能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离不开水。现在素质教学让课堂阅读教学回归“读”。
【关键词】 朗读;兴趣;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观看了《阅读应该教什么——来自阅读测试的启示》,我就在想,现在的课堂阅读教学是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分析字、词、句子的意思,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等,枯燥无味的讲解和剖析,却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生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最高境界。
怎样让课堂阅读教学真正回归“读”呢?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的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在引导学生“读”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堂阅读教学充分体现“读”的特点。“三个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主,以身示范。以人为本,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读为主,就是要把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
不漏字,不读错字,就是“正确”。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就要过好认读关。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字的发音难点在各地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将这些词语归类指导,通过反复地“示范朗读”、“对比辨析”等方法,强化正确读音,直至熟能生巧。
怎样才算“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要做到不唱读、不頓读,应该词语连读,长句有语意的停顿,并有一定的语速。我们还要明确,“读得快”并非我们所需的“流利”。朗读一段话,一定要注意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朗读一篇文章,还需注意一个自然段和一个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比如《小河与青草》一文中有一个长句:“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上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教学中采取分步训练的方法,依次指导学生朗读:
河岸的泥土浑浊的泥水
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变成/浑浊的泥水
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每一次朗读时,词语或短语的重音都发生了变化,朗读的停顿和重点自然就分明了,于是,再读整个长句,便自然就有了停连,就有了节奏。这样的分步训练指导方法,对于“读流利”这个教学目标而言,是最实用,最有效的。至于“有感情地朗读”,教学方法就应该更丰富了。
二、读出语调
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操作方法如下:
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
2、注意找准朗读的重音。
如《书包里的秘密》一课,课题中的“秘密”一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是重音。又如《春晓》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用下面读法,读好重音、停顿和速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让我们深受启发——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一下。于老师接着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喷”了几下。
生:(喘着气)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三、点燃阅读的激情,让学生想读、乐读、善读
1.以自己的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2、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朗读的欲望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它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声、色相结合的办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在新知与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强烈兴趣,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教学《画风》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强悍的北风的形象。在呼啸的北风声中,学生边看动画边朗读边做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青草、梧桐树、小鸟等一个个弱小的形象。无需我多讲,学生已深刻体会到了风的凶悍和风带给人们的好处及困难。我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点拨渲染,再现特定氛围激起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时就自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课文用语言描写的形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逼真、具体。“境伴文出,情从境生。”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让课堂阅读教学回归“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3.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