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阅读教学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
2017-03-31王晓莉
王晓莉
【摘 要】 “真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回归语言本位,紧扣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开展语文活动,在积累、感悟、品读中,学会欣赏、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真语文;语言教学;语文活动;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2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把教学价值定位于阅读本身,把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思想情感作为教学目标,忽视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学习。于是,无论是将教参、教师用书或专家学者的作品分析照单全收,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者,还是上课时把自已研读心得全部倾泻给学生,自己讲得眉飞色舞的教者,教学结果都是使学生昏昏然而已,这些是“假语文”课的表现[1]。而真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回归语言本位,紧扣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开展语文活动,在积累、感悟、品读中,学会欣赏、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一、“真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
2012年11月底,《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联合全国14省市32所学校发布《聚龙宣言》,宣言倡议: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2]开启了真语文活动。关于“真语文”的含义,荣维东先生在《真语文大讨论及其语用学转向》中对王旭明先生和吴忠豪教授的阐述分别进行了归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真语文活动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层反思,认为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应用教学的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3]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价值追求自然也应该“从原来的以学习课文思想、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转变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4]可见真语文阅读教学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要培养学生自然和健康的表达习惯、自由和个性的心理品质、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以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
二、了解学情,强化语言教学,回归语言本位
叶圣陶说过语文课程属于“语言艺术”学科,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3]此即语文独当其任的任。
教师要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强化语言教学。把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综合性和语言教学相结合,为语言教学服务。如在上《春》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地引用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古诗词,用古诗词中描绘春的语句来对照课文,评价课文,从中获得新的角度、新的启示。比如《春》中有一句“山朗润起来了”,对“润”字的理解,多数同学仅局限于字的含义“润泽”,于漪老师为了说明这个字特地找了一幅画来说明,而我却用古诗词中的同样用法来帮助同学理解,杨万里《题黄才叔看山亭》中有“春山叶润秋山渡”一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又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二句诗都用了同样一个“润”字,只是对象不同,一个是“叶”,一个是“雨”,而课文中用的是“山”,不同对象的同一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评注,既从新的角度加深了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又让学生在无形中复习了古诗词,扩大了视野。在教案实施过程中,同学们在课余收集了很多美丽的写春天的诗词,我也提供了近20首之多,包容了课文中几乎全部的语段和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不同的画面,这种设计紧扣语言,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面向学生,开展语文活动,构建高效课堂
语文活动指的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切行为,它包括听说读写各种外显语言行为,也应该包括思考这样内隐的语言行为。语文活动是语言学习实践性的体现,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不仅可以确保语文的实践特性,也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
1、阅读朗诵,品味文体风格,加深阅读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
同时,教师应根据体式规律来进行教学。如在上《醉翁亭记》一文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到散文语言的品读上,紧扣“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语言,使学生明白散文语言的特点是具体生动,因而要寻找一些形象化的动词和形容词,而说明这语言的特点是科学、准确,因而要寻找一些带有限制性、修饰性、补充性作用的副词。这样在不同的文体教学中,学生品读到了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
2、分组学习,巧设阅读问题,深化文本认识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合作可以博采众长。这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解疑答惑。例如,在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来分组讨论一下愚公精神。各小组经过讨论,分别从愚公的有毅力、坚忍不拔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愚公精神也不值得提倡,没有效率。既然在山里居住不便,为什么不搬家呢?那岂不是更方便?效率也更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学生干脆提出“愚公精神就意味着没有效率,根本不值得学习”。发生分歧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就此问题继续讨论,在讨论中,深化了对阅读的认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而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阅读问题,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教师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節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阅读问题,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3、质疑探究,训练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進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究,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训练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教师要充分利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课文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四、优化作业,提高语文素养,适应时代要求
语文素养一般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真语文倡导者们说的“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独立创造的人格”,“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等,可以看作我们这个时代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6]。
王尚文在《语文课程与语文品质》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探究其生成的缘由,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提升语文品质,否则,就不是真语文[7]。这里王尚文先生说的“语文品质”,其实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质量,是语用能力的体现。
据调查表明,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占84%左右,而实践性作业只有4.6%,探索性作业只有3.7%。显然这样的作业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更达不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我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如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北大钱理群老师曾说过,中学语文不可不读二个内容:一是《论语》,二是鲁迅。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兔和猫》并发表评论,同学们很感兴趣,他们纷纷写了自己的心得。请看下面的评论:“可怜那生灵,有如昙花一现……生命如此脆弱,要珍惜啊!”“鲁迅应该很早就有抗黑势力的心了,他想要毒死黑猫,也就是想要抵抗不平等的社会。”“鲁迅的文章看似非常的难懂,但是细细品味,不由得体现了作品充满正义的内涵”,“小说的中心是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看,多么精辟的评论,简直一语中的。当然也有同学直呼看不懂:“我不是完全能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中的深刻含义。”“现在写文章提倡有中心,材料有意义,这是最基础的,可是鲁迅没有做到,文章看似有中心,实际上并没有。选的材料也是一般的。”虽然这些同学并没有读懂原文,但至少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思维特质的差异,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在品读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的同时,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了提高,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作业。
综上所述,真语文阅读教学要有“语体、语境、语用”意识,通过构建“强化语言教学回归语言本位;开展语文活动,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语文素养,适应时代要求”等途径,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品味语言,体味文字,还原语境,在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丰富的语境中学语言,灵活得体地用语言,理解文本的表达技巧和艺术价值,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出迷失的世界,回归“自我”。
参考文献:
[1][3][4]雷朝文.真语文阅读教学呼唤教学文本意识[J].语文教学之友.2016(1),25.
[2]《语言文字报刊》杂志等.聚龙宣言[J].语文建设,2013(1),83.
[5]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洛阳: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90.
[6]雷实.谈谈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18-35.
[7]王尚文.语文课程与语文品质[J].语文建设,201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