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问题及对策

2017-03-31田青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山东省

田青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发展问题。针对山东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以促进转型升级为根本,以健全生态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发展绿色科技为重点,以开辟绿色金融资本支持为配合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探索;问题;对策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反思。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摒弃工业文明“征服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代之以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重塑价值体系,并对工业文明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制度安排进行生态化改造和绿色转型。①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发展问题,既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又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山东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人口和企业布局密度大,环境容量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坚持生态立省、绿色惠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历史l生跨越的新要求。

1、山东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1.1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近年来,山东省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实现了由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格局向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共治的多元格局转变。一是将政府规制、企业合作、公民参与结合起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为基础的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坚持多元共治,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大环保格局;二是重视提高生态共建共治能力,积极推动建立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防联控机制,统筹整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力量,协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三是在环境协同治理中,重视优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运作流程,实现治理主体功能上的有机衔接,增强治理主体问的协调性,形成以政府为主干、企业为基础、社会组织为纽带、公众为补充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信任网络。

1.2构建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

一是聚焦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将一批制约全省生态文明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纳入到省重点研发计划、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申报指南中,重点支持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大关键技术。二是在各类科技创新载体中积极规划布局生态环保科技高端产业。以项目带动、支撑生态文明科技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以科技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三是加强生态产业集群培育。制定山东省《关于加快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重点支持20个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集群加快发展,以集群培育带动生态文明产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1_3探索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探索建立上下结合的独立调查工作机制。省环保厅每月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确定突出环境问题。省环境监察机构以问题为导向,独立开展调查。二是探索建立部门联动的环保专项行动机制。省政府统一组织环保专项行动,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环境管理职责开展工作检查,环保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和督办落实。三是探索建立区域共治的联动执法机制。组织全省边界相邻地区签订环境执法联动协议,建立行政边界区域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四是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整合各类生态环保资金,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山东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2.1公众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义务与主体意识亟待强化。一方面,社会公众尚缺乏对生态建设的认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理念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居民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2.2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山东省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大省,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存在对资源很大的依赖度。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有很大比例,导致工业发展必须依赖于资源,节能减排、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

2_3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与组织实施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一些针对生态安全的预防性的法律较缺乏,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处理还缺乏直接的法律、法规依据;国家、省级等区域性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法律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2.4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亟待加强。全省火电、钢铁、建材、化工和石油炼化五大废气行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部工业的90%左右,这些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少,已有的技术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

2.5资金投入渠道不畅,生态补偿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完善。目前,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环保项目专项资金两种方式。转移支付多以纵向为主,即中央对地方和上级地方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缺少充分的资金引入机制和利益驱动体制。

3、山东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3.1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一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加强面向公众的环保责任宣传,强化公众的公共精神,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从公民教育、非政府组织发展、企业环境经营多维度构建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激励制度。二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在满足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进行适度有节、健康环保、持续可依的物质消费。三要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公开环境信息,畅通公众参与环保渠道,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职能作用,搭建政府与环保NGO的对话平台,加大对环保NGO的扶持力度。

3.2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推进循环低碳绿色发展

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完善一批”的思路,按期完成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有序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严格执行逐步加严的地方环境标准,倒逼传统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二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项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资源等问题须依靠技术创新和增长本身来解决。②加强科技支撑,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生态化,做好环保技术供需对接,培育壮大环保产业。三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

3.3以健全制度体系为保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硬措施”破解生态“硬约束”,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使各制度之间形成互相支持的有机统一整体。二要建立健全经济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体现生态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三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积极探索生态文明考核的追踪制度,

3.4以发展绿色科技为重点,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中力量攻关,培育经济增长点,以重大专项作为培育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主攻方向。二要大力发展“三低”技術产业化示范。研发和示范一批“低能耗、低(零)污染、低资源依赖”的“三低”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三低”科技示范企业,搭建一批“三低”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和高端的生态产业孵化平台,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三要构建一个具有省级水平的集政、产、学、民于一体的生态文明研究与实践平台,为全省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智力保障。

3.5以开辟绿色金融支持为配合,为绿色化发展注入资金血液

一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撑功能。通过设立生态经济发展专项贷款等方式提供融资成本低、贷款期限长的稳定资金来源,引领社会资金平稳进入,助推生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强对生态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三要要采取适当的财税政策与风险投资政策。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节能环保事业,灵活运用财政补助、奖励、贴息、注入资本金、风险投资等政策措施,积极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节能环保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山东省即墨市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