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管理的比较性研究

2017-03-31谢赜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0期
关键词:图书管理比较研究

谢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图书资料的传统管理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新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如何在传统图书资料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新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图书管理;比较;研究

(一)图书资料的传统管理模式

1、函件式的订书传统。

在计算机和网络未发达的时期,最早的图书征订是以发函形式征求意愿。需订方在收到征求方发函后,根据所需图书资料的数量、类型、书目复函增订,征求方在收到复函后,根据需订方的需求再安排发货。这一传统订书模式在时间上耗时较长、且出错率较高,经常会出现数量多少的差错和书目名称混淆等增订图书上的错误。

2、登记式的图书借还传统。

在计算机未得到广泛运用的时代,图书的借还只能使用手写登记。即读者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到登记台由管理人员人工进行手写登记借出图书的书目和时间,待借阅时间到期后,读者在将所借阅的图书送至登记台,由管理人员人工进行归还登记。这一传统借还登记经常出现读者到期未归还图书,导致图书流失。

3、自找式的图书借阅传统。

早期,图书馆的书虽琳琅满目,但是均是采用人工手写进行分类编目、造册、上架,当读者需要借阅图书时,根据需借图书的种类,进行海底捞针式的自找,这种借阅模式,经常导致读者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图书管理人员也无法很明确的辨别是否有该图书。

4、巡逻式的图书管理传统。

在未有监控器的时代,图书馆人管理人员在读者借阅或阅览图书时,为了怕重要文献缺失,经常要在阅览区来回巡走,谨防文献的缺失,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耗费人力,也使读者在阅读图书无法静心,更多的是这样的管理模式图书依然具有高流失率,有时读者无意间夹带一本重要文献出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并未能及时察觉。

5、单一式的阅览服务。

最早的图书馆仅仅设置一个简单的阅览区,阅览区里仅有几张阅览桌和椅子,读者只能单纯的在阅览区阅读自己的图书,这样的阅览服务无法很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当读者需要查阅更多资料时,无法提高更优质的服务。

6、裁剪式的信息收集模式。

早期的重要报刊资料,只能采取人工裁剪的方式,将资料粘贴在宣传栏或者归入档案,这样的传统收集模式,工作量大,也经常导致重要信息没有采集到位,甚至年久资料发黄、资料损坏等弊端的存在。

7、图书馆工作的简单性。

早期的图书馆的工作仅仅订书、借阅图书、归还图书以及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虽具备专业技术性,但内容和形式上过于单调、简单,无法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图书资料方面的服务。

(二)图书资料的现状管理模式

1、网络征订图书。

计算机的普遍运用,由最早的发函式订书模式逐步演变为网络征订。并且图书征订系统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采用全新的征订系统进行图书需求量的征订,这样的征订模式无论在数量上、书目亦或类型上均较低出错率,并且能够尽快的满足图书馆的需求,得到了业内多数图书馆的普遍认可。

2、系统图书借还管理。

随着各类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使用系统管理图书借阅,读者只需要拥有一张社保卡或者借书卡,就能轻易的在图书馆的系统中借书和还书,这样的借还模式,不仅减少了工作量,也避免了图书的逾期未还,更大的对读者起到了借书时间上的约束作用。

3、计算机查找图书。

时代的进步,使得以往自找式图书借阅模式退出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计算机查找图书。图书馆在图书到货时,将图书馆根据类别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编码、上架,当读者需要借阅图书时,可以在计算机中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及时无法找到所需图书,也可以查到相类似的图书,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4、图书监控模式。

图书馆的各个角落均装有新型监控,读者在图书馆中的举动均在监控摄像范围内,不仅保证了读者的人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也保障了图书馆的重要文献资料不被随意流失,更大层面上解决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5、网络布局全馆。

网络发达的时代,图书馆全馆布局网络,读者一旦走进图书馆就有免费的无线网络可以连接,在阅览区设置并且安装电脑,读者在借阅图书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当读者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时,可以免费使用图书馆的电脑,很好的满足了读者的用网需求。

6、扫描式的信息收集。

圖书馆的信息收集早已脱离了以往的裁剪式模式,当有重要信息需要收集时,将重要文献、报刊资料进行扫描,输入电脑系统,并且进行命名、编号,当需要查阅年久的信息时,只要输入编号或者代码名称既可迅速导出信息,这就避免了信息的遗漏,更避免了信息的损坏率。

7、图书馆工作的多样性。

现代化图书馆一改以往的单一性,在图书管理之余,增加了知识讲座,亲子阅览活动、图书馆学会研讨、故事屋、好书推荐等全新读者服务,给予读者一个新时代的图书读书享受,让读者能好读书、读好书。

(三)对未来图书管理的构想

1、加强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图书馆的工作必须加强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图书馆未来的管理,除了为读者提供借阅、讲座等优质的服务外,还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服务,想读者之所想,思读者之所思;融入问卷调查、网上评议等各种民主调查,多给读者提供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平台,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建设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2、加强对古典文集的有效管理。

古典文集是历史文物,也是图书馆的重点文献资料,图书馆应加强对古典文集的正确管理,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古典文集资料的修复和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在保障读者借阅的情况下不损坏古典文集的原始面貌。

3、加大新设备仪器的投入使用。

现有图书馆的设备仪器已经走向现代化,并且使用大量新型设备共读者使用,这些设备包括:自动借还机、出入安检设备、查书计算机系统等多种新型、大型现代化图书管理设备,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供不应求的现状,图书馆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多备现代化仪器,供读者使用。

4、加大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

要明确读者是上帝的管理观念,每个读者来到图书馆都应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应加大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以笑面对每一个读者,以心服务每一个读者,给读者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下阅览图书,游览知识的海洋。

5、坚持假期开放制度。

假期是读者的休息娱乐的时间,更多读者利用假期来到图书馆度假,因此图书馆应当坚持假期开放制度,给读者在假期有一个美好的阅读环境,在图书中享受假期的快乐生活。

6、图书的分类进一步趋向专业化。

图书馆应将各类图书每年进行一次检查,查找是否有缺失,是否有破损,应及时进行图书资料的补充,按照专业化的要求进行图书资料的分类和上架,保障读者的借阅需求。

7、加强对图书馆资金的有效管理

图书馆的使用资金是有限的,应将资金投放到真正实用的地方,明确各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账目,进行公示,确保专款专用,禁止将资金投放于与图书馆建设无用之地方,保障资金的合法有效运转。

结论:

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园地,更是知识传承的引领者,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加强对图书馆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大图书馆环境建设,才能更好的传播文化,传承知识,给予读者一个知识的交流空间,给予读者一个文化的研讨空间。

猜你喜欢

图书管理比较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关于技工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建设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创新图书管理
同曲异调共流芳
谈数据挖掘为图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