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我对“同课异构”的认识和思考

2017-03-31张宏年李建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认识尝试

张宏年+李建萍

【关键词】 同课异构;认识;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3.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新课改新理念,同课异构教学,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个性化解析,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学生不同,课的目标、结构、策略、风格自然也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在语文教学中,“异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学目标的异构。对语文课来說,课文文本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给教师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在重难点的确定上,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见解。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有的教师侧重于场景对比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有的教师则侧重于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特征。在不背离文本的基础上,应该允许教师进行多元的解读。

2.导入话题的异构。语文课的切入话题是同课异构的重点之一,可以说没有话题的选择就没有同课异构。再举《孔乙己》教学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孔乙己的语言入手分析人物,可以从众人的“笑”入手深入剖析,也可以从旁观者“我”的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有的教师甚至别出心裁地从对孔乙己“手”的几次描写切入,引导学生去把握人物命运。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切入话题的选择上体现最为突出。

3.教学环节的异构。教学流程的求异是最为外显的,有的人喜欢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的人喜欢设置悬念问题引路,有的人喜欢直入中心深入探讨,有的人喜欢逆流而上追根溯源。教学中,只要教学流程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就是值得提倡的。

4.教学方式的异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活动方式也是“求异”的重要层面。有的教师喜欢精辟的讲解,有的教师善于抽丝剥茧的追问,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教师重视小组学习、伙伴学习。不同的活动方式,课堂的气氛也不一样。有的课堂热闹非凡,争先恐后;有的课堂严肃沉静,学生深入思考;有的课堂活动丰富,唇枪舌剑。凡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的活动方式,就是有益的。异构的角度和方式当然不止上述四种。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异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应该时时和有责任心的课堂教学如影相随。一个教师基于不同的积累,在自己不同的教学年段,在不同的课堂里,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如果没有在教学内容或形式方面自觉进行“异构”的意识,那么他的教学势必是僵硬的、程式化的,而且是不负责任的。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自己其实在进行着“同课异构”的劳动,这种个体的“异构”便不曾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供审视和研究了,也就是教学的不知不觉罢了。

1.不要把“异构”课上成竞赛课。

许多教师听说有“同课异构”活动,总会带着十分的好奇心前往“观战”。听课之前,就极主动地把自己设置成评判者的身份,听完后肆意评论一番,有的专家级别的“观战”者还要写出洋洋洒洒的文字来评判胜负。于是,开课教师就成了鲁迅先生说的“示众的材料”,听课教师成了或“酒醉似的喝彩”或“架起两支橹”“骂着老旦”悻悻而去的看客。这种看客心态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上课教师的“PK”心态。

作为教学研讨实践者的上课教师更不应该抱着赛课、评比的态度,而应作为教学研讨的实践者,意在切磋,取长补短,场上其乐融融,场下把酒言欢。如果抱着你死我活的心态,就一定会走火入魔的。

2.“异构”不是“构异”,不能过火。

一味希望以“异”取胜而走火入魔者,难免陷入“构异”的歧途。殊不知“异”字在字典上有很多种解释,例如“不同”、“其他的”等,用来诠释“异构”挺好。倘若偏要用另外的意思来诠释,构出“奇异”、“怪异”甚至“变异”的东西来,让人惊异、诧异,则显然违背了初衷。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水调歌头》,讲到“把酒问青天”,别人都让学生体会苏轼此时的心境,他却忽然问学生:“这苏轼把的到底是什么酒?可能是白酒还是红酒?是低度酒还是烈性酒?把酒的姿势会有哪几种?”还有一位教师上《与朱元思书》时突发奇想,有了“超乎想象”的“发现”。“发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个名句还可以倒着过来欣赏,还能把它解通,解出新意来!这种为“异”而“构”,实在令人惊悚之至!

“同课异构”的一些尝试。

1.独立备课写教案,自己上课拍录像——看教学语言是否罗嗦,自我照镜子。

2.甲老师备课,乙老师拿着甲教案上课——看可否有效操作。

3.用名师录像上课——看是否适应本校学生,看是否有实效。

4.看外校教师上课录像——练习如何评课,现场解说评课。

5.几位教师在平行班同上一课——看教学创意活动设计(展示不同教学风格)。

6.几位教师在不同年级同上一课——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上述设计是基于师本教研的考虑:以教师发展为着眼点,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以教学案例为着手点,以教学评论为着意点。

总之,一篇好的文章是一件艺术品,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一件艺术品,而一个好的课评也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评课应该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能力,评课应该常态化,多样化和具象化,那种板起面孔式的评课,那种面面俱到式的评课,那种不说出几点缺点就显示不出自己水平的评课,我认为要改一改了,像这种专题的、灵活的、开放的教研活动应当大力提倡,个性化的、丰富多彩的和具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让全体语文教师团结一致,激情飞扬,开拓创新,更创辉煌,力争做一个博学又具有幽默,儒雅又不失时尚的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为语文及语文教育,为文化及中华文化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认识尝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