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创新初中古诗文教学
2017-03-31李铁英
李铁英
【摘 要】 当前,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舞台。我深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在教学观念上创新,教学思想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朵朵鲜艳的创新之花将会怒放在每一所校园。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必须不断创新,让学生在背诵古诗文基础上能学到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
一、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
二、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
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四、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五、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價值取向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
六、教学情景创新
在学习《木兰诗》时,我让学生用朗读语言、语调、情感的变化随同诗歌情节的发展起伏跌宕,用声音来创设教学情景,“忧愁苦闷—决定从军;凄婉、坚定—沙场征战;欢快、喜悦—荣归故乡”。因此,教学情景的创新,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更重要是语文课堂教学由单一的层面变得立体、丰富了。
七、鼓励学生改写,模仿写古诗词
在改写前,我把改写原则将给学生们:(1)诗词的原意不能变。(2)根据诗词的主题,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3)故事的情节要完整,有曲折,吸引读者。
例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以下是某个学生该写的:一座翠绿的小山。山脚下,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几只鸭子在西边戏水。小溪边长满了青草,一群小鸡快活地在草丛里觅食。紧靠着小溪旁,一座低矮的小茅屋里,住着一家老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得闲适而快乐。
日上三竿,小屋里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坐在小桌旁,一边喝着自家酿造的米酒,一边用他们那绵软好听的吴地方言亲热地聊着家常,还不时的互相打趣、逗乐。
老两口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已经长成了一个小伙子。这时,他正光着膀子,在小溪东头的豆地里除草,干得满头大汗,他一边擦汗一边看看两个弟弟,只见大弟弟正坐在小茅屋旁的大树下认真地编织着鸡笼,他非常耐心地织着,织得很精细;小弟弟呢,他可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哦,去哪儿了?这个小调皮原来正趴在溪边的草地上剥着莲蓬呢,他一边剥一边往嘴里塞,那样子真可爱。大儿子看见两个弟弟的表现,情不自禁地笑了。
通过这样的改写练习,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把握及创新思维训练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舞台。我深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在教学观念上创新,教学思想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朵朵鲜艳的创新之花将会怒放在每一所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