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2017-03-31杜锦霞
杜锦霞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思想品德课》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
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
过去的思想品德课由于受学科性质的制约,原大纲是以树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设置,教育學生以故事为载体,以正面教育为基本方式,过分强调品德教育的认知要求,过分地关注教材,而忽视了低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不是从划一的品德教育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学生个人生活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大板块,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道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教学内容。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观念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学生,实质上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怎样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21世纪的现代社会非常注重合作和交流,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合作和交往意识很差。所以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尽快地让他们适应新的校园生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新、求知
新课程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元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一切都在于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各种校外的资源,让学生动手进行调查,或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尽生活的义务、享用生活的权利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我们应该构建起这样的认识,德育必须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创造新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学生作为“人”的品质修养。
思想品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经验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克服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知识化的倾向,增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比例,避免教育过程的教条化灌输和技术化、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再次,有利于扩大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挖掘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关联。这三个方面恰恰是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所欠缺的。
四、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