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感
2017-03-31廖水清
廖水清
【摘 要】 多年来,学校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多数凭借的是课堂道德说教等一些简单的方式方法,这些做法效果相对较差,往往还会造成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集认识、情感、行为为一体的协同发展过程,只有通过个体自身的道德自我参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的投入,才能巩固和发展,从而深化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促进身心健康。
【关键词】 德育;参与感
【中图分类号】 G63.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一、树立德育目标意识是增强参与感的基础
德育工作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抓住学生中的焦点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教育途径。如果能让学生自觉树立自己的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德育实践活动就可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增强德育参与感创造条件
1.树立新的德育理念,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德育环境
校园里宽松、民主和谐的德育环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感的有利条件,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前提。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教师应在德育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应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在关注他。因此,教师在德育活动中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德育参与环境,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主动地投入德育活动中,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感。
2.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体参与活动,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师生关系是德育活动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是教师要摆脱以往“师道尊严”的观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交流。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调节功能。當一个人愉快时,更容易通过感知接受外界信息。当学生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就能把看似有目的的“强制性”德育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过程。情感还具有动力功能,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表情、思想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德育和谐。可见,教师经常与学生在情感上沟通,便能构建师生共进退的良好关系,同时教师应注意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适时、适度地使用激励性的评价来改善师生关系,如:“很好”、“真棒”、“真不错”等或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可以给人正能量。
三、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增强参与感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对初中学生道德教育,如果仅凭借课堂道德说教,效果相对较差,说教还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养成效果远远不如在实践活动中效果更好。加强学生在各类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团结协作,学生一起动手动口动脑,效果好得多。在德育活动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饶有兴趣地开展活动,我的点滴体会如下:
1、每个学期开学初都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行为规范等
通过布置宣传画、名人名言、名人画像、文化长廊,以板报、橱窗展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宣传先进事迹、传播文化信息和展览获奖作品等,让学生从一开学在心底里接受,愿意去遵守它,从而激发良好的行为动机。
2、让学生主持主题班会
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每学期每组至少主持一次由教师选定德育主题的班会。每个小组推选一两个负责人,小组成员一起收集材料形成班会的教案,负责人在班会课上完成活动,教师协助指导。
3、举办辩论会
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过惯了王子公主般的生活,同时受社会上、媒体上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生活方式(如:享乐主义)的腐蚀,极易产生自私自利、人人为我的错误心理,导致集体意识淡薄,任凭老师如何地说教也无济于事。因此,我开展了一次“个人重要利益还是集体利益重要”的辩论赛。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二组,要求各组推荐辩手,余下同学为本小组准备材料、出谋划策。辩论中正方提炼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并作了充分的证明,而反方则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个人应保全自己,以便将来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进行反击。双方旁征博引,你来我往。经过一番激烈地唇枪舌战,双方对“集体”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一位被评为最佳辩手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能获此荣誉,完全是大家的功劳,我深深地感受到集体力量的伟大和可贵……我觉得很快乐,并为我们这个集体而自豪,我愿意为集体尽我最大的努力”。可见,学生的集体观念已初步形成,“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4、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如在开展“双休日体验”教育活动中。校团支部充分发挥团组织积极、开拓、自立、创新的作用。以“体验教育”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为宗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组建了一个个志愿者小队。每逢周六,队员们带着水桶、抹布上街清洗垃圾广告;队员们拿着塑料袋到公园拾拉圾;上敬老院慰问老人;进乡村为农民伯伯收割庄稼;上山植树……总之,学生走入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融入了当地社会生活,体验了生活,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在活动中找到体验的机会并在这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高尚品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德育渠道拓宽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提高了。
5、组织其他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定期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文艺汇演、军训、劳动竞赛、“照镜子”,建立提高型的演讲比赛、书法、美术、舞蹈、合唱、体育运动会、小制作、棋类、开心英语角、社会专题调查等,定人定时定内容、有计划地进行,为学生搭建主体参与的平台,让他们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真、善、美,使他们在主体参与中内化为自身的品德素质。
由此可见,将德育内容融入各类活动,学生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一定的德育熏陶,会在各类活动过程中产生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体验、顿悟、灵感和不断产生的新体验、新观念、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丰富和深化了学生的认知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才会更喜欢。
参考文献:
郭瞻予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