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教会的揭露者
2017-03-31董姝君
董姝君
摘 要:《伪君子》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的经典作品,莫里哀以他醇熟的古典主义创作手法和对社会深刻的思考成功地塑造了伪君子形象——答尔丢夫。戏剧讲述了答尔丢夫和奥尔恭一家人的矛盾冲突,并有各个不同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这部喜剧极度讽刺了教会僧侣,揭露和鞭挞了教会的虚伪与丑恶。成为世界喜剧史上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答尔丢夫;情节发展;古典主义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1
一、坎坷的演出历程
《伪君子》在演出过程中受到过多重阻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莫里哀创作的矛头指向教会和上流社会的虚伪和丑陋。“十七世纪初期,法国天主教不仅以公开的形式支配着社会生活,同时还以隐蔽的方式进行罪恶活动。以大主教和王太后安纳为首的许多王公贵族、高级僧侣,成帮结伙组了‘圣体会。它以‘慈善事业为幌子进行活动。它的许多成员伪装成虔诚的教士,良心教师,渗入居民家里,侦探,监视居民的言行,实际上是担负着政治警察的职能。”[1]P1教会势力披上宗教的外衣宣扬禁欲主义,限制人的个性发展已达到绝对控制的目的。由于《伪君子》戳穿了皇宫和教会的黑暗目的,戳痛了专制统治者的内心,在演出时才会遭到反对,压制和禁演。而这也从侧面展现出莫里哀深入到社会最真实的层面,将现实的丑恶和不堪如实展现,因此剧作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民主倾向。
二、逐步向前发展的情节
《伪君子》是按照古典主义原则进行的创作。全剧共分五幕。第一幕介绍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为戏剧的矛盾冲突做了铺垫。剧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答丢夫,奥尔恭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夫人。另一组是女仆桃丽娜,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和他的女儿玛利亚娜,儿子达米斯以及克雷央特和瓦赖尔。以答尔丢夫为首的一组人崇尚禁欲主义,反对人的自由发展。以桃丽娜为首的一组人则热爱自由,具有理性思想。两组人的立场鲜明,形成对立。第二组中的人物认为答尔丢夫是个十足的伪君子。他假扮成善良的人,遵循上帝的旨意生活,他的道貌岸然让人们感到反感和厌恶。而第一组中的人对待答尔丢夫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柏奈尔夫人认为自己的孙子是个“糊涂虫”,孙女“老实”,“不爱多说多道”,媳妇“太好花钱”和太关注“穿着打扮”。她最欣赏的是能够带领自己的孙子“走进天堂的大道”的答尔丢夫,认为他是“心灵的拯救者”,是“一切善的代言人”。奥尔恭对答尔丢夫的崇拜和顺从更是夸张。家里大小事都按照答尔丢夫的要求来做。还决定悔了女儿玛利亚娜和未婚夫瓦赖尔的亲事,把女儿嫁给答尔丢夫。当女仆说答尔丢夫由于吃多了而连上厕所时奥尔恭竟认为答尔丢夫很可怜。莫里哀通过这种夸張的说法将奥尔恭对答尔丢夫的崇拜完全的展现出来。然而奥尔恭对答尔丢夫的极度关心都是由正常语气表达出来的,夸张的崇拜和正常的语气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讽刺意味。第二幕中奥尔恭命令女儿玛利亚娜嫁给答尔丢夫。剧中的第一次冲突出现。第一幕中奥尔恭和柏奈尔处于优势的一方,似乎无法与之对抗,然而女仆的一系列举动则将这种局面打破。她首先用言语刺激玛利亚娜奋起反抗,接着调解玛利亚娜和瓦赖尔之间的矛盾,使整个家庭中反感答尔丢夫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形成抗争体。第三幕情节继续发展,答尔丢夫让女仆用手帕将胸部遮住以防自己有不洁的念头,答尔丢夫的形象在这里高大起来,让人产生一种愿意相信他就是上帝纯洁虔诚的信徒的错觉,之后在角落偷听的达米斯冲了出来,矛盾双方有了正面交锋。戏剧的冲突在这里形成一个高潮,但是答尔丢夫的伪装又一次博取了奥尔恭的信任,奥尔恭赶走儿子,将答尔丢夫确认为自己财产的继承人。
第四幕中欧米尔通过调情揭露了答尔丢夫的真面目。戏剧的冲突在这里形成另一个高潮,由于“三一律”的创作要求,剧中的情节都发生在奥尔恭的家里,“作者充分利用了这个室内环境来进行巧妙的构思”“奥尔恭躲在桌下,既构成了关键性的戏剧情节,又造成喜剧效果”[2]奥尔恭掀开桌子让答尔丢夫滚蛋。然而答尔丢夫的手里除了有继承的财产外还有在逃政治犯的箱子。这样一来,家庭的个人恩怨瞬间升级为涉及政治法律的矛盾。戏剧的重点便转向奥尔恭的命运上来。第五幕中答尔丢夫和宫廷的侍卫赶来要逮捕奥尔恭。奥尔恭此时正要逃跑。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阴险狡诈的答尔丢夫势必会向国王告发,以达到霸占奥尔恭的全部家产的目的,“当时法国‘圣体会利用宗教进行政治诈骗活动,因而许多人因为‘圣体会分子告密而遭受残酷迫害的事实。”[1]P4剧情发展到这里,奥尔恭的悲剧下场是无疑的,但是按照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作家在政治上必须歌颂“朕即国家”。当奥尔恭一家人陷于水深火热之时,一个“痛恨奸诈,光明照投人们肺腑,不为任何阴谋诡计所蒙蔽的王爷”出现了。“刚一开始他老人家绝顶的圣明就看穿了他心坎各个角落里所藏的种种卑鄙龌龊的坏心思。”于是这位王爷惩罚了真正的犯人。
《伪君子》第一次演出至今已过去300多年,300多年后的今天《伪君子》仍被奉为经典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莫里哀成功塑造了伪君子——答尔丢夫这一形象。《伪君子》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教会伪善面目的犀利讽刺以及作品中所传达出的进步思想让当时的欧洲乃至当今的戏剧界都受益匪浅。
注释:
[1]曹让庭.《伪君子》论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1:1-11.
[2]朱维之.赵澧,崔宝衡,王立新.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