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过高校教育促进学生就业
2017-03-31于一帆
于一帆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国内的教育也经过了许多改革。现在,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随着每年应届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出现了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大学生的就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该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的人才需求,对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教育的继续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 就业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08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纷纷进行扩招,这就导致毕业生的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而当前全球经济情况并不乐观,失业下岗人员也越来越多,工作岗位数目的减少带来了大学生找工作的日益困难。微观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每一个高校学生,宏观上,这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课题,关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 高校教育中的问题
1.1 没有正确认识高校的就业教育工作
现在,我国还没有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由于缺乏对于就业教育问题的充分认识是个普遍问题,高校中普遍缺乏由此带来的紧迫感。许多高校仍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通过高校开展就业教育并不能解决甚至改善问题。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就业教育的发展速度。
从高校角度来看,一些高校没有对于就业问题的积极的认识,认为就业问题与自身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没有开设有关的教育课程。也有些高校的培养计划中根本不涉及就业教育,认为只要自身的专业教育水平高,就不会产生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即使是迫不得已举办一些就业讲座,最终也只是流于形式。[1]
从学生角度来看,有些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只有专业成绩不好的学生才需要掌握就业的相关知识,只要自身学习成绩好,就不用担心找工作的问题。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就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培训。这些思想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是对就业教育的不全面认识。
1.2 就业教育缺乏清晰思路
实际上,当前的高等教育包括就业教育。可是现在就业教育的发展并不顺利,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在就业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最后形成了目前的比较模糊混乱的局面。
首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使广大学子在结束高等教育之后能得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业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中心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就业教育的重要性。在现在的大部分高校中,开展就业教育时的中心仍然是教师,而许多学生参与时也不情不愿,缺乏主动意识。
其次,高校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身的主导性。就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高校应该通过联合工作单位开展包括课堂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现在,许多高校的就业教育仍然停留在技能教育,而没有将就业教育纳入自身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发挥出自身政策引导的作用。[2]
最后,现在的就业教育缺乏实践。就业教育应该结合理论和实践来开展,甚至可以说,实践教育比理论教育更为重要。高校应该在整个就业教育的体系中贯彻实践教育。目前仍然大量存在高校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现象,高校在理论教育上投注了大量精力,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1.3 没有完善的就业教育体系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数目逐年上升,而社会需求跟不上毕业生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新时期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虽然随着社会发展,一些高校也在逐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开展就业教育,努力跟上时代,但是仍然与当前的发展存在一些距离。总体来看,一些高校在就业教育上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设置比较完整的课程,仅仅只是添加了一些就业指导的课程。[3]
1.4 就业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由于高校就业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教育仅仅体现在公共选修课的内容上。公共选修课难以得到学生和高校的共同重视,而且目前高校在其中的投入还很少,学生也没有积极进行学习。在某些高校,就业教育的老师只是其他学科的老师顺便兼任,很难取得让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同时,由于高校设置的课程比较单调,常常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对于就业市场的深入考察与分析。而作为公共选修课程,一般就业教育的考查方式也就是一篇论文,很难考察学生的学习程度。
2 提高高校就业教育的路径
2.1 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有效提高目前就业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使学生和高校两个方面都充分认识到就业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
就业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劳动力的各方面要求也随之提高。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重要的途径,而为了培养出能够跟得上社会脚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帮助他们顺利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就业问题关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而就业问题也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改善了就业中的岗位空置和人才闲置的问题,才实现经济的更快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体现在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上。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其输出的人才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因此合理配置资源、帮助学生就业,能够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就业环节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随着供需矛盾的凸显,大学生的民工化现象也十分严重。这也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教育的社会地位下滑。[4]
国内高校的招生计划并不完全由高校敲定,而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确定的。只有当高校的配置达到相关标准时,才能根据计划招生。而当前的标准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就业率。同时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并不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十分严峻。随着社会内就业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过去走马观花的就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形势的需求了。为了实现高校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重视就业教育、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改变学生的就业结构,帮助学生就业创业,提升高校就業率。
2.2 樹立学生的正确观念
正确的观念是行动的前提。为了实施就业教育,就必须先更新过去的教育观念,在学生和高校间树立以就业导向为重要风向标的教育理念。
就业形势是当前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反映,为了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难就业差的问题,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政策,也提出了部署上的修改。要顺利就业,学生必须对社会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自身的各种条件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把握机会。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就业,正确看待职业。很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对自身的估计过高,影响了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的危及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要“等”机会,而是要主动出门找机会。
同时顺利就业,高校也应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积极付出的责任感。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不足,结合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才能最大化个人价值。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在基层就业,在工作时不断锻炼能力和接受挑战,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2.3 开展创业知识的教育
高校应该鼓励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勇敢创业,并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扶持。由于大学生创业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校内的有关教育往往仍然停留在理论上。[5]
为了帮助学生创业,高校可以开展以下工作:(1)鼓励学生创办创业社团,帮助不同特长和创业兴趣的学生联系起来,融合他们个人的能力和理念,提高他们创业的效率;(2)举办创业有关的活动,提供创业者交流的平台。例如邀请成功创业者做讲座等,促进学生对于创业知识的了解;(3)开展创业有关的教育,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
2.4 整合就业资源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仅仅依靠学校资源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学校应该充分挖掘社会中各种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资源,不断创新,提出学生就业的新思路。学校可以考虑与企业等工作单位合作,一方面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工作单位的角度出发,挖掘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改善,从而拓宽教育和实践的思路。
总而言之,为了改善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应该树立学生和高校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素质,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找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文厚润.遵循“三化”准则坚持“三高”要求按照“三建”思路全面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3):36-37.
[2]郑同军.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220.
[3]罗明忠,黄莎莎,段珺.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考——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3(8):66-70.
[4]陈静.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基于广东12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6):100-102.
[5]徐钰婷.关于做好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4(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