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题意”与“立意”
2017-03-31沈中尧
沈中尧
写材料作文,大家之所以特别关注“立意”二字,是因为立意当否已成为评价材料作文优劣的第一要旨,这与一般的话题作文、标题作文较为注重是否符合题意,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等差的。但是,当下的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乃至批阅评价,总是把作文的表达是否符合命题材料的内在含意,和有无针对命题材料的自我见地,笼而统之地称之为立意,这无形中又模糊了材料作文特别需要加以关注的“意”的主客关系以及“立”的彼此联系。
是凡命题作文,无论“题”以何种方式显现,包括单一概念、关系短语、笼统说法,还有那种需要补充完整的半命题等等,“题意”总是客观存在并左右着作文应该或只能写什么的大方向,基于此,作文的表达只要符合大方向也就是符合题意了,而符合题意也就算是立意正确了。但这种将合意等同于立意的评价标准,却不能简单地套用在对材料作文立意的评价之上,因为材料作文的“意”,具有明显的双向互动的特点及其高下评判的专门要求。简言之,就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着极为显明的主与客关系。客,指的是命题材料之中原有的或蕴含或显明的意思、意义,这种客观存现的“意”,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只是规定写作的范围或对象的概念性话题及简单的关系型标题。写材料作文,即使没有偏离地附和或者演绎命题材料的含意,尽管也可认定为基本符合题意,但却不能称之为有所立意,当然也就无从论定见地的高下。命题材料所包含的“意”与写作者所表达的“意”,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存在与建构不应混为一谈,符合题意与建立己意也不能划等号。据此推断,既然立意之“立”,指的是写作者的主观表达,即主客之主,那么,只有针对材料之意所表达出来的或蕴含或显明的见解、见地,方可称之为有其所立之意。
同样强调审题立意,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只要所写的人事、物况或所表达的看法、道理契合话题或标题的所指或能指即为符合题意的作文;材料作文则必须根据命题材料之意来表达自我之见,而后者的见解、见地又只能源于前者的意思、意义。一种以符合题目之意为总体要求,一种以符合材料之意为基础起点,虽然都有关于立意之“立”的评判,但一个被视作是作文的升格,一个却是作文的起码具备,这就是写材料作文与其它类型命题作文在“意与立”方面的最大区别。
认知决定行动。对写材料作文如何立意以及如何界定立意高下的认识,决定了当下材料作文普遍存在着一种很固化的做法,即:由命题材料推出或直接从中撷取出某种说法或者某个概念、意思,而后再通过堆砌素材(包括实例和引用)完成作文。这样的作文,“意”是命题材料内在的或外显的,“例”是搬来的、套用的,唯独缺少了写作者的思量与思考,这实际上还是标题作文甚至话题作文的思路。试以下列命题材料为例:
材料一:数学家高斯18岁时,晚上照例做导师每天多给他布置的几道难题。有一道题写在小纸条上,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找不到解答方法。但越是困难,他越想攻克,一直持续到天亮,终于解开了这道题。第二天,导师接过他的作业一看,惊呆了,激动地说:“你知道吗?这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牛顿没有解出,我也正在研究它,昨天不小心把它夹在给你的作业里,你竟然……”很多年后,高斯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把它解答出来。”
材料二:①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②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容
材料一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人物及事件的关系、过程里蕴含有“迎难而上”、“无知无畏”、“重点培养”、“身先士卒”、“名师高徒”、“有心栽花和无意插柳”等多层含意,无论从哪一方面去写,都是符合题意的。而所谓立意,就不能简单地从材料中取“一瓢水”去浇灌别的花,即由材料的某一方面归结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说法或道理,而后就自说自话地描述或论述相关的意思。譬如写迎难而上,如果只是谈迎难而上如何如何重要和必要,写迎难而上如何如何有价值有意义,不管怎样旁征博引,至多只能算是符合材料内在的含意。按材料作文的评价标准,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只有透视材料,在探寻或前瞻方面打通材料的关节点,摆出与材料吻合的见解,推出以材料为据的道理,才能算是有立意,以至立意正确、立意深刻。同样是写迎难而上,可以指出高斯的迎难而上不仅靠一种主观心态,也少不了客观的助推;高斯迎难而上的成功又是以其长时间的磨砺为前提的(晚上照例做导师每天多给他布置的几道难题),不是简单地拼体力耗时间等等。很明显,迎难而上的意思或意义确实存现于材料的人事之中,关键在于如何藉此立意。前一种写法,将材料中所蕴含的迎难而上变格成了“公共话语”,只有普遍性的说道,不见个性化的解读,尽管挑明了材料的含意却未能显现自我的见地,立意之立尚不到位;后一种写法,也从迎难而上入手,但所关注的是材料之中如此的迎难而上有什么可以言说的东西,进而深入材料来分析这一种迎难而上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显得有道理有依据,堪称立意到位。
材料二是两则结论性的断语,该怎么不该怎么,会怎样不能怎样,都给人一种毋容置辩的冲击力。写这一类材料作文,最容易“认同材料的论断,列举手头的事况”,导致全文的主旨(意)和素材(例)都是现成的,唯独少了自我适时的见地(立意)。不管是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还是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都不应将两则材料简单地对立起来看待、理解,或者就其中的一些说法应和式地演绎成文。面对这种说法及意思跃然纸上的命题材料,作文的立意能否更进一层才是关键。譬如非洲谚语,读出其中所包含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价值影响”之意并不难,但行文必须阐明“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的道理所在。席慕容的话,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和必要,立意也必须言明其“为什么重要”、“必要在哪些方面”。
材料作文的立意,不进则退。进,即在明确并把准命题材料含意的基础之上,结合其内在的联系和外有的关系,再进一步,将自己的思考、思索、思辨渗入其间,构建起指向材料的意念。退,就是把材料内在的含意归结成一个概念或说法,要么直接将命题材料外显的说法照搬过来,既当作文的文题又是行文的话题,择其一点铺陈一片,无形中把材料作文退回到了话题作文。像2016江蘇语文高考的作文题,命题材料是“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面对这样的命题材料,相当多的考生以“个性、创新”为作文的主题、主旨,信马由缰地例举古今人事、引述中外名言,把小事拔高,用大话唬人,不仅缺少针对材料内涵的分析思考,甚至完全偏离了材料有关说话问题的题旨。
作文讲求“切题”,而在材料作文里,“切”,即表现为贴切,更体现为深切。对此认知不到位,难免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是不能完全针对材料的整体含义,导致偏离题意(材料之要意),不贴切;二是所立之“意”,要么就是材料现成的说法,要么就是从材料里归结出来的“公共话语”,少自我的真正的见地,不深切。
总之,材料作文的“题意”与“立意”是有层面的,一面是命题材料本身或直接或间接或具象或抽象的意思、意义的显现,一面则是写作者在作文中或概括或具体或普遍或独到的见解、见地的表述。针对并契合命题材料的意义指向,是写好材料作文的起点,即所谓的符合题意的表达,而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形象的描述或者具体的阐述来表现或显现相关的思考,形成一定的辨识、认识、见识,即为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