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构的世界里剖析自我和反思人性
2017-03-31魏天无
魏天无
据说,18世纪有位主教读完《格列佛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本文使用《企鹅经典丛书》中文版,白马译)后,恼火地把书扔进了火里,并且义愤填膺地宣称,他一个字都不会相信。毫无疑问,之前他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也可能是被“游记”一词所欺骗),以为发生在格列佛身上的事情是真的,后来才疑心它是编出来的。无疑,它当然是编造或者说是虚构的。今天,书中的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连乳臭未干的小孩都骗不了,为什么在当时会让一位主教信以为真,乃至恼羞成怒?作者为何要虚构,其目的又是什么呢?
英国讽刺文学大师、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这本书,在1726年发表后即产生重大影响,深受欢迎;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儿童读物和绘本读物等也都大获成功,这些反过来又不断推动着原著的传播和影响。《游记》的影响力已超越了它所产生的时代,也超越了地域、民族、政治、宗教信仰等因素,毫无争议地进入经典的行列。不同时代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和阅历的读者,都会从各自的角度予以阐释,而这些阐释很可能与作者的原意大相径庭。
《游记》共分四卷,分别是《利立普特(小人国)游记》、《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即“飞岛国”游记)和《“慧骃国”游记》。斯威夫特当初的创作意图非常明确,即用讽刺、影射的手法,再现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包括当时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措施的虚伪、荒谬,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对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进行抨击。但是今天,一般读者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部老少咸宜的儿童读物,并不怎么关心或在意作家的创作动机。不过,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了解作家的用意,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讲述的技巧。比如在小人国游记中,“我”时常称赞国王的聪慧、开明、崇尚学术、很少向老百姓征税等,就隐含着对当世英国君王的讽喻。同样,“我”重点谈到的小人国的特别的法律和风俗,也极具对当世英国法律制度的讽刺意味:在那里,“一切背叛国家的罪行都将被处以最严厉的惩罚。但如果被告能在开庭时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原告就被立即处死,落得个可耻的下场”。原因是,“他们视欺诈为比盗窃更严重的犯罪,很少有不被判处死刑的。……如果纵容欺诈,不去制裁它,诚实的生意人就会吃亏,流氓无赖就会得势”。当然,故事中“我”所听到和看到的小人国的内忧外患,也让读者在忍俊不禁、啼笑皆非中联想到现实生活的荒诞无比。小人国国内高跟黨与低跟党两大党派(区别只在于鞋跟的高低)的激烈纷争,是英国托利党与辉格党彼此争权夺利的写照。而小人国与敌对王国的长期的战争,起因竟然是在鸡蛋应当从较大的还是较小的一端打破的意见的不一致上!小人国国内的娱乐活动——绳舞表演——则活画出一幅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
只有那些正在候补重要官职或希望获得恩宠的人才来表演这种技艺。他们从小就接受训练,不一定都要出身名门或者受过正规教育。一旦遇到重要的官职空缺,不论官员过世还是失宠被撤职(这是常有的事),五六个候选人就会呈请国王和朝廷官员准许他们表演一次绳上舞蹈,谁跳得高,又没跌下来,谁就接任这个职位。
故事中“我”的身高与小人国的人的身高比例为12比1,体积相当于他们的1728倍。有学者认为,这是在提醒我们意识到人类身躯的粗野性,其用意在于要挫败世俗之人普遍具有的骄傲,暗示人类精神的重要性。“我”用如同瀑布般的一泡尿浇熄了小人国皇后寝宫的大火,惹恼了皇后,得罪了国王,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身躯的庞大与身份、地位的卑贱之间的巨大反差。而等他第二次出海遇险飘到了大人国,故事发生戏剧性的反转,原本高大、威武,不费吹灰之力就拖走了敌对国所有军舰的他,成了一个“反常”的怪物,也成了一个被迫四处巡游,替主人挣钱的“宠物”。进入大人国后,“我”最先吃惊的是草的高度,有20英尺;看见的巨人“像一座铁塔。每一步我猜都不会小于十码”。在万分惊恐之中,“我”的心理活动正好验证了我们前面所提观点:“现在我在这个民族中间,就像孤零零一个利立普特人(即小人)在我们中间一样。这可能还不是最惨的,因为据说人类的凶残和野蛮是与体格成正比的。”究竟是否如此,聪明的读者自会思量。而巨人发现“我”之后的表情和动作,在“我”看来,活像在英国遇到黄鼠狼。主人的妻子见到“我”“惊叫一声跑开了,就像在英国,女人见了一只癞蛤蟆或蜘蛛一样”。虽然女主人的女儿待“我”很好,又灵巧又和善,教“我”学习语言,但“我”依然沦落为主人赚钱的工具,在瘦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的时候,被转手卖给宫里,给王后和贵妇们逗乐、解闷。博学的国王召来的三个大学者一致认定“我”是一个“天生畸形物”。当国王听“我”介绍了欧洲和祖国的各种情况之后,对随从的首相说:
“人类的尊严多么微不足道,这么小的昆虫竟然会模仿我。我敢肯定他们也有爵位和官衔,把他们的小巢小洞称为房屋和城市;也会装模作样,穿衣打扮;也会恋爱、争斗、辩论、欺骗和背叛。”他这么说着的时候,我气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我那高贵的祖国原是艺术、军事的权威,欧洲的仲裁人,道德、虔诚、荣誉和真理的中心,世界的骄子,让全世界敬仰的国家,想不到他竟如此瞧不起。
在宫里,“我”连连遇险。除了王后宠幸的矮子捉弄、陷害之外,对“我”的性命构成极大威胁的还有:被摇落的苹果、突降的冰雹,小白狗、鹞鹰、画眉、红雀、青蛙、猴子……曾在小人国里小心翼翼避免伤及无辜的“我”,此时却要小心翼翼地躲避飞来横祸。作者似乎要我们换一种视角,来认清自大狂妄的人类其实渺小无比,脆弱不堪。
格列佛的第三次远航遇上海盗,被“飞岛国”的人救起。他们用惊异的神情打量着“我”,而“我”也对他们的外形、容貌和服饰同样感到惊奇:他们的头不是偏右就是歪左,眼睛一只内翻一只瞪着天顶,外衣装饰着太阳、月亮、星星和各种古怪的乐器的图形。他们似乎沉浸在冥思苦想中,需要有人拍打他们的耳朵或眼睛方能唤醒其注意力。飞岛国的人除了数学和音乐,对其他学科茫然无知,却十分关心时事和政治。由此“我”断定这反映出人性中非常普遍的病症:“对于和我们最无关的事情,对于最不适合于我们的天性或者最不适合于我们研究的东西,我们偏偏更好奇,还更自以为是。”当“我”从飞岛上下到大陆,参观了“大科学院”之后,“我”的观点得到更充分的印证:科学院里的人的煞有介事的研究,都是荒唐透顶的。格列佛乘船离开后到达“巫人岛”,其长官精通魔法,有能力在24小时之内随意召唤任何鬼神显形。在他的帮助下,“我”有幸与古代的许多圣贤和学者面对面交谈,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久,格列佛到了拉格奈格王国,见到了王国中的“斯特鲁德布鲁格”,即“长生不老的人”,了解到这些人因长生不老而滋生的痛苦与对社会的危害。
在第四次远航中,精通航海的格列佛受聘为“冒险号”船长。不料在途中遭遇水手叛变,他被抛弃在一片浅滩上。他在岸上遭到一群外形丑陋、奇特的动物的围攻,被一匹马搭救。后来他才知道,这里属于“慧骃”国,自称“慧骃”的马是统治者,那些围攻他的、与他长相很接近的畜牲被叫做“野胡”。“慧骃”坚信“我”也是一只“野胡”,可是却对“我”的肯学习、彬彬有礼、整洁大为惊奇;而“我”也震惊于它们的理性和种种美德。通过观察“我”发现,“‘野胡也许是所有动物中最没教养的,它们除了会拖东西和扛东西之外,绝没有更高级一点儿的技能。可是我倒认为,这一缺陷主要还是因为它们乖张、难控制的性情造成的。它们狡猾、恶毒、奸诈、报复心强。它们的身体强壮结实,但是内心却十分懦弱,结果变得傲慢无礼、下贱卑鄙、残忍歹毒”。尽管“我”在三年间尽力学习“慧骃”的言行举止,最终还是被驱逐。
在《游记》最后一章,“我”信誓旦旦地向读者保证,这本游记严格遵循事实,绝不会因为任何诱惑而改造事实、修饰真相。“我写作的目
的是最高尚的,只想将一些事实告诉人类并教育他们。”他厌恶那些为了使自己的作品畅销而编造虚假故事的游记作家。正是这些异常“真诚”的表白,让不少人、包括那位主教信以为真,同时也将作家的写作目的和盘托出。读者自然知道斯威夫特笔下的故事同样是“编造”或虚构的。虚构之所以必要,一方面是以“曲笔”避开政治上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借助那些具有理性的、置身于欧洲社会文化传统和习俗之外的“外方人”的视角,作者可以观察、评价世人习以为常的历史和现实的林林总总。如此这般,被讽刺和批判的社会或国家便在“外方人”少见多怪的视线中,暴露出丑陋、肮脏、贪婪、自私的本真面目,既让人乐不可支,又促人反躬自省。
?藎?荩?荩【名家评点链接】
这本书的文体美妙得令人惊叹,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斯威夫特那样把我们这种困难的语言运用得如此简洁、明快而自然。
——[英]毛姆
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英]乔治·奥威尔
斯威夫特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将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其他很多作品都难以在叙述的刻薄性和多样性方面与之媲美。
——[英]瓦尔特·司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