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三境界
2017-03-31占广进
占广进
古今中外的学者曾从不同方面将生命的发展划分为三重境界,以此来表现生命成长的过程。
哲学家尼采把人生划分为合群、沙漠、創造三个时期。处于合群时期的人自我意识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中,没有任何个性可言。处于沙漠时期的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仍未能从群体中脱离出来。处于创造时期的人已经形成独立的个性,通过个人独特的创造而走向永恒。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表达的是追寻生命目标途中的迷茫。“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说的是目标虽然依旧不明晰,但水在流,花在开,灵魂已渐渐开化。“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则代表于刹那间顿悟,参透了人生的大是大非。
1948年11月28日,画家丰子恺在演讲中把生命分为三重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他进而解释道:“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读书、学习、做学问也有三重境界之说。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重境界:“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初学写作,心灵是自由的,所以能放开去写。“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当认识到规矩之后,写作就受到了束缚,无法肆意而为。“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摆脱了外在的桎梏,获得了纯粹的自由,纵笔所至,恣意汪洋。
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的为学的三种境界,可谓影响最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所表达的是在研究学问中苦求不得的困境,一个孤独求索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然付出了很多,但矢志向学,意志坚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直到苦苦求索之后,终于达到了自己所要达到的境界。
生命的三重境界是成长过程中的三种状态,经历了这样的三种状态,生命就会拥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拥有海纳百川的旷达,拥有踏荆棘而依然高歌前行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