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欣赏每一个儿童真实的颜色
2017-03-31陆小路
【摘要】儿童画是儿童对于大自然的第一印象,是儿童原始稚嫩的感知能力对世界天真无约束的组合方式。其运用丰富高纯度的色彩描绘自然、表现情感,使在色彩上具有独特的特点。本文从儿童画色彩鲜艳、单纯;色彩平铺、缺乏协调性;色彩选择具有情感性三方面论述儿童画的色彩特点。每方面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和环境,有其区别于其他的地方。儿童画的色彩特点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正是由于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结构才有了儿童画色彩的独特,同时又因为它的独特才有了儿童画单纯、自由的风格,有了童趣的生命力。
【关键词】色彩;真实;想象力
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灰色调。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不会将红色从色性分为冷红和暖红色,这些他们不去考虑的。在表现上,他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程度,如蓝色的海水,他们可以用纯湖蓝色去表现;而太阳,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他们对色彩的认识十分执着,没有哪一个孩子肯把大公鸡的冠子画成绿色的。于是,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这种天真稚拙的、跳跃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曾经,我在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的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在一个美术活动中老师让每一位幼儿画一只美丽的手,方法是:先把一只手压在白纸上描出轮廓,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装饰。很快,很多幼儿便在纸上画出了各式各样且颜色丰富的手,有的还让老师帮助写上了自己喜欢的话,老师对这些五彩的“作品”进行了逐一的表扬,表扬他们画的漂亮、富有想象力……但就在此时,老师突然发现小丽画的手与众不同:这是一只黑色的右手,从手指到手掌都被涂上了黑乎乎的颜色,与其他色彩缤纷的手相比,小丽画的手就像丑小鸭一样难看!老师问小丽:“你觉得你画的这只手美丽吗?”小丽点点头,老师很诧异,继续轻声问到:别的小朋友画的都是彩色的手,你怎么画的是一只黑乎乎的手呀?小丽说:“我画的也是一只彩色的手呀!”老师再次仔细地观看了小丽的画,终于,她发现,小丽是在这只手上一遍又一遍地涂了各种各样的颜色,最后,各种颜色通过混合,变成了一只黑色的手。
我们常常以为儿童的心灵必须旖旎,儿童眼中的美丽必定色彩斑斓,于是,那些色彩缤纷的并非写实的手得到了老师充分肯定和赞赏,而小丽这只其实也属于非写实的“黑手”却让老师不入眼了,这说明成年人往往会下意思的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每一个儿童心中的“美这既是一个主观的标准,也是一个排他的标准,它忽视了儿童的审美情趣不同于成人、不同的儿童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情趣的特点。谁能说小丽的画不是色彩斑斓的呢?谁能说小丽的创作过程中没有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想象呢?这里,成年人在不经意间用自己对想象力的理解替代了每个儿童独特的想象方式,这其实或多或少反映出成人在看待儿童时仍然摆脱不了以自己一厢情愿的方式建构脸谱化的儿童形象。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这样的案例似乎仍在某些教育现场一遍又一遍的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着,成人总是试图用自己想象出来的儿童世界去替代一个孩子真实的童年。然而,教育者面对的永远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真实儿童。儿童不会也没有必要按照成人眼中的小孩子的模样来成长,他们有权利为自己的童年选择喜欢的颜色,而他们就是千千万万个小丽。
不可否认,教育改革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并努力实践着对儿童的尊重,不可否认,小丽的老师是真心的想要尊重孩子的,但这里必须重申的是:接纳真实是尊重的前提,抑或说认可首先就是一种尊重。
大量的教学案例证明,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中,美术老师是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由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说宁静的大山最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一大片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孩子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孩子们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孩子们的作品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表现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充分的体现了每个孩子对于艺术对于自然、对于生活不同的理解。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们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兒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这样才能激起孩子们创作的欲望与激情。
【参考文献】
[1] 李慰宜. 2—6岁儿童绘画活动指导[J].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07.
[2] 林 琳, 朱家雄.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J].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4.
【作者简介】
陆小路(1982—),女,汉族,四川汉源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及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