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系统性危机
2017-03-31杨继国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摘要】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基本矛盾促使其对自身的生产关系进行了一些调整,但资本主义的不治“顽疾”——经济危机——却一直伴随。当代资本主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所谓经济金融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这场空前的全球化运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个新阶段:虚拟经济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以及如何科学应对当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 全球化 虚拟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04.009
资本主义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令其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这个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不治之症——“周期性经济危机”。当代经济危机的形态已由“实体经济危机”转变为“虚拟经济危机”,但其本质并未改变。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以及如何科学应对当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在经典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①但是,《资本论》出版后近150年过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近70年过去了,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仍然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应当怎样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如何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答案还是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中去寻找。
当代资本主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所谓经济金融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这场空前的全球化运动。全球化一方面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资本主义遇到新的危机,而且使经济危机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型的经济危机正在使世界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资本主义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以电力和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21世纪初酝酿的以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所谓“工业4.0版”。随着机器人、电子技术及人工智能所实现的跨越式进步,工业生产进入自动化与物联网及服务网络结合的时代,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环节都可以实现变换,工厂完全变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中的“智能空间”,是集成生产、仓储、营销、分销及服务于一体的数字信息链。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机制使科技和产业革命呈加速度推进,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快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制。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利润。在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如果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个别创新扩散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行为,引发产业革命、管理革命、科技革命。由于科技进步导致生活资料变得便宜,降低了劳动者的相对工资水平,使全体资本获得“相对利润”,即工资相对降低带来的利润增加。个别企业主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强劲的需求,促进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劳动生产力的大发展。资本再将科技进步纳入为自己服务的范畴,在利润的驱动下,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升级换代,并扩散至全球。
但是,这种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机制,同时也是激化劳资矛盾、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机制。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不得不使资本主义调整生产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应对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调整,以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继续存在。
所有制方面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是指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經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股东凭借手中集中化的控股权干预甚至直接参加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统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客观上为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新发展。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和动荡,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改善工人地位的措施。一是对分配关系作了一些调整。高额累进税的实行、最低工资限额以及“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广泛推行,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二是职工参与决策。有的国家的企业的监事会中,劳资双方各占一半,对企业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三是职工持股。通过使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措施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使其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公司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家一般不再经营管理企业,成为靠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收益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职业经理人一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管理能力,以及整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他们组织和指挥生产,控制人事调动,处理劳资纠纷,因而具有控制企业的实际权力,并享有丰厚的报酬。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由于工人阶级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监督者、调节者和操作者的工作,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这又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即对国民经济中某些产业部门中的企业乃至全社会所有企业,在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资格、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价格、企业与企业的垄断与竞争关系等方面进行规制。二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总量及结构调节政策,间接地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局部比例与宏观比例。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十分重视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不断健全规范金融体系,构建各层次的科技创新机制,等等。
怎样看待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一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客观上是一个进步过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仍然具有一定活力的重要原因。这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正确性。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在调整生产关系、调节经济运行、激发科技创新、实行管理变革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值得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变化,无疑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吸取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营养”,可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除了对立和斗争,也存在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一面。还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新变化,毕竟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前提下的有限调整,而且这些调整也是被迫的、局部的,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矛盾还将不断深化并以各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既然资本主义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那么是不是说,无论什么样的国家,只要搭上资本主义的“快车”,就能摆脱贫穷落后,成为“发达国家”呢?答案是否定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具有“普适性”。全球资本主义的“二元结构”就说明了这一点。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永远都只能是一小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这后一类落后的、不发达的、成长中的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外围”或“边缘”。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落后,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继续发达的条件。资本主义周而复始地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避免经济危机这个“不治之症”。
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及其特征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虽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危机进行了干预,但经济危机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复杂难治。据研究金融危机史的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统计,1618~1998年全球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38次,其中1825~1998年发生了25次,平均每7年左右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②早期爆发的经济危机只是局部性的。到了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周期性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生产高度集中,借贷资本进一步发展成金融资本,出现金融寡头;资本主义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进行内部斗争。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国内部的输出过剩变成了具有世界性质的生产过剩,终于积累成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资本主義世界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最终酿成了爆发于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迅速传遍全球,又演化为“欧债危机”。时至今日,世界经济仍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
经济危机的最大特征是周期性发生,且每次大致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几个阶段,周而复始地不断运动。
经济危机的第二个特征是:贫困因为财富过剩。发生经济危机时会呈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大量商品过剩,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另一边劳动者因失业失去收入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销毁商品和设备的事情,历史上多次发生。
经济危机的第三个特征是:经济危机总是出现在经济最繁荣的时候。1929年危机前,美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所有的经济数据都令人鼓舞。结果短短几个月后却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大危机。1989年东亚金融危机前夜,日本的所有经济数据都很好,无论是GDP增长还是居民收入、企业和金融机构盈利、财政收入等都大幅提高;政府负债也在下降,外汇储备增加,日元不断升值。但这时东亚经济危机突然席卷日本,使日本经济倒退20年,至今还萎靡不振。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无不如此。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前,美国经济处于最近20多年来表现最好的时候。
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伤害。以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为例,2007年6月到2008年11月间,美国人遭受了超过其资产净值1/4的损失。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失业率仍维持在9%以上,导致贫困人口大量增加。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美国贫困率为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为52年来最高。社会财富高度向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少数富有的美国人集中。最富有的5%的美国人拥有全国72%的财富;1%的富人拥有40%的财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向世界扩散,终于在2009年12月引发了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蔓延,酿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起因于美国过度“繁荣”的虚拟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债务支持的虚拟经济来带动经济,缓解危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两极分化,劳动者收入相对越来越低,而买不起住房,造成住房等商品过剩。如果没有其他的措施,一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马上就要爆发。这时,有人想出了对付生产过剩的办法:信贷消费。银行借钱给消费者买房,既拉动了过剩住房等商品的消费,资本家可以继续生产,暂时避免经济危机,同时解决了老百姓无钱买房的问题。但是银行知道,大量的贷款会有很大风险,于是有人又将“贷款”等债务“证券化”,做成“金融衍生品”在证券市场销售,既分散了风险,又使更多的人参与,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繁荣了证券市场。为了使人“放心购买”,保险公司介入给“证券”提供担保,保险公司再把保险单也做成“证券”放到市场销售;花钱请权威信用评级公司将这类证券评为“优级”,于是全球畅销。金融泡泡就这样吹起来了。美国的住房信贷证券化形成的金融衍生品,经过了“四级衍生”:第一级衍生,政府住房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等率先发行基于住宅贷款的证券化产品(MBS);第二级衍生,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从一级贷款商那里购买MBS,但不想长期持有这些资产,将MBS与其他资产的现金流混在一起,做成资产抵押证券(ABS);第三级衍生,金融机构通常会对ABS再证券化:将部分低等级的ABS转售给自己所属的特设机构(SPV),由SPV将这些ABS与其他资产(如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混在一起形成新的资产池,做成债务担保证券(CDO);第四级衍生,相对独立的结构性投资机构(SIV)购买CDO作为资产,采用内部增信法,对CDO再次证券化,即对CDO重新分级后,再以这些CDO作为资产保证发行短期资产支持票据(ABCP)和信用违约互换(CDS,又称信贷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2007年,美国整个金融市场的规模是67万亿美元,有人测算CDO是1.2万亿美元,次级贷款余额1.6万亿美元,而CDS的总额达到了62万亿美元!当年美国的GDP仅为13万亿美元,全球GDP也才5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通过对债务的“金融创新”,将债务放大了几十倍!
可是,泡沫总是要破灭的。当最初的买房者由于收入低无力偿还抵押贷款时,这个“金融创新”链条的第一环断裂,银行收回住房,但住房卖不出去,价格下滑到底,银行只好破产。那些建立在“贷款”基础上的“金融衍生品”瞬间化为泡影,一场金融风暴就这样来临了。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在不同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不同特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一般表现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采取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措施及其他原因,出现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同时发生的反常现象,称为滞涨,即停滞膨胀。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金融全球化,表现为“虚拟经济危机”。但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源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个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利润。利润要靠雇佣劳动来创造。在个别资本家看来,生产规模越大,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越低,创造的利润越多。这些生产出来的越来越多的产品要有相对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才能卖出去,卖不出去利润就不能实现。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生产方面则是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最终反映为生产过剩或者资本过剩;表现在消费方面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反复发作的病根正是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会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不可抗拒、不可逃脱、不可避免的必然规律。随着经济危机一次次加深,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会在无法医治的顽疾的折磨下走向灭亡。
經济危机花样翻新,却病根依旧
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也一直没有改变,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本身的变化发生了变化。新自由主义回潮以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本流动的速度和广度,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全球化”了。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观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性仍母庸置疑。
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两个新特点:一是传统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危机,转变为“消费过度”的危机;二是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表现为“消费过度”的危机,而不发达国家则仍然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两个新特点说明,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在发达国家似乎呈现相反的情况——消费过度,而这不过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将“生产过剩”转移到不发达国家而已。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不发达国家往往“分工”生产(制造)环节,比如中国成为“制造大国”,发达国家“分工”设计、物流、信息和金融等服务行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际货币”、向不发达国家出售“债务”等方式购买不发达国家制造的商品用来消费,并以对外投资的方式,将自己国家的过剩资本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当发达国家内部的劳动者收入下降导致“需求不足”,则使用“借债消费”和发展虚拟经济等方式暂缓经济危机的发生。
资本主义通过转移过剩生产能力到不发达国家和发展虚拟经济虽然暂时消化了部分过剩资本,但并不能根治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地爆发,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比如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至今已有9年,还没有看到结束的迹象。这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长到大大出乎经济学家们的意外。早在2009年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上经济学家们就在讨论“后危机时代”的对策了,似乎经济危机马上就要结束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到今天我们也还不敢说进入了“后危机时代”。那么,从理论上如何解释这种新型的经济危机呢?
其实,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也就是说,形式上的“消费过剩”危机,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動者收入过低导致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危机。我们把“新特点”出现之前的经济危机叫作“实体经济危机”,把“新特点”出现后的危机叫作“虚拟经济危机”。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主要发展“虚拟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发展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也不能逃脱经济危机,而且后果比实体经济危机更为严重。
虚拟经济的泛滥,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为对付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实体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其主要形式是“信用消费”,再将信用消费经过金融工具包装发展出各种“金融创新”,推动虚拟经济发展,暂时缓解危机、转移危机,最终却导致了虚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过“信用消费”,那些过剩的商品就会继续出售,维持比较高的利润率,资本家继续生产,而且“信用消费”带动了银行、资产抵押公司、保险业等的发展,在杠杆效应的作用下,使资本总量迅速膨胀,形成泡沫经济。当购房者最终不能履行“按揭”合同时,银行收不回贷款,并在整个经济系统引起连锁反应,于是引发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危机是原先实体经济危机的“推迟”,因而也积累了更大的“能量”,危机爆发的烈度和持久度自然就大于实体经济危机。
引爆金融危机的国家——美国的数据表明,虚拟经济危机的基础和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消费不足引起的。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美国的财富分配两极分化达到了历史新高。《21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凯蒂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他发现,两次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前夕,即1928年和2007年,美国前10%人群的国民收入比重都达到了峰值。③另据美国《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报道,拉塞尔·塞奇基金会跟踪研究了1984年以来美国各群体财产收入变化情况。研究显示,美国最富裕群体的前5%在过去30年里财产翻了一倍,前10%人口的财产增加了一半以上,而前25%人口的财产也都高于30年前,与此同时,美国人整体的平均财产却低于30年前。最贫穷的25%的人口的财产比30年前减少了一半还多。这说明,实行新自由主义以来,美国的贫富差距在急剧拉大,如下图所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治的“顽疾”
20世纪3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对付周期性经济危机,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确实能够缓解资本主义病症,但并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如果只是简单照搬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则“反危机”不会有实质性效果。财政政策主要是财政赤字政策,用大量增加财政支出的手段如财政投资、政府购买、增加军费等,弥补市场投资的不足和消费的不足,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在经济危机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推高物价和通货膨胀。这些措施如果运用得当,在短期有一定效果,对刺激经济增长甚至延缓危机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长期看,非但不起作用,还会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使资本主义矛盾复杂化,导致更加难治的顽症。
历史已经证明,国家干预非但没有根治经济危机,反而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的“停滞膨胀”,诱发了新型的经济危机。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在同一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三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如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度下降,呈现锯齿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扭曲,从根本上说,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发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终于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伴随反危机的失败,凯恩斯主义退潮,自由主义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称为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纷纷放松管制,但美国却通过“美元霸权”控制世界经济,开始了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通过向不发达国家灌输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诱使其按“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它主导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并推动私有化运动,控制他国经济、攫取他国利润、转移生产过剩危机。
新自由主义泛滥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大肆宣扬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等理论,试图论证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变形”,它将成为与资本主义本质不同的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荣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不会再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了。
自由主义经济的泛滥引爆了20世纪90年代的五次国际局部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当时都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外发生,给他国造成灾难性后果,而美国等国家却从中获益。不过这几次危机最后积累成了2007年始于美国、迅速扩散全球的堪比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金融海啸”,金融海啸又演变为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比20世纪30年代的那次持续时间更长、影响可能更加深远。这是一次标志性的“虚拟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结论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但是经济危机这个“魔咒”一直伴随资本主义各个阶段。从西方经济理论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缄口不言、束手无策的窘态看,从经济危机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再次走俏资本主义国家的事实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但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仍然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指南,是透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利器,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宝。事实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毋庸置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顽疾之所以不治,从理论上分析,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这个制度还在,危机就会在。尽管对宏观经济的正确干预和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些局部调整能够减缓危机的发生,改变危机的表象症候,但无法根治这个顽疾。实践上分析,资本家解决危机的办法本身与危机构成一个死循环,危机爆发当然就不可避免了。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采取了国家干预措施,实行宏观调控,但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地发生;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演变为虚拟经济危机。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经济危机是无法避免的。④同时,社会主义中国有60多年的成功实践,事实说明,我国的改革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要防止滑入资本主义的“泥潭”。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页。
[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277页。
[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263页。
责 编/郑韶武
杨继国,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导,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资本论》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马克思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主要著作有《价值运行论纲》等。